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现代性的推进和我国社会转型的提速,社会实践正在经历更为深刻的结构性变迁。转变旧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积极治理社会矛盾特别是基层的社会矛盾,以及重建社会信任、提高个人和社会的安全度、加速文化价值和话语的建设,将为和谐社会锻铸坚实的支柱。  相似文献   

2.
社会企业发展路径:国际比较及中国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研究发现,公民社会、政府、市场、国际援助等四个方面的驱动因素可能影响社会企业在组织目标、活动领域、组织类型、法律框架、社会部门、战略发展基础等六方面的特征。由于不同国家在这四个分析维度上的社会经济背景存在显著差异,社会企业的发展路径也各不相同。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文章以国际比较为视角,为探究政府部门、公民社会、市场部门、国际机构对社会企业发展路径的影响建立了分析框架,同时,利用大量经验数据重点分析了政府资助与补贴、企业社会责任、跨部门合作、社会投资、支持服务体系等因素对中国社会企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的中期水平,但社会结构调整滞后,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本文从我国的阶层结构、城乡结构、收入与分配结构、人口与家庭结构四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入手,对我国的社会结构变化给当前社会管理带来的难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社会创新过程及其面临的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识别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社会创新过程面临的陷阱和局限所在。结合社区发展规划的案例以及社会需求和问题表现特征的分析发现,在需求和问题分析过程中,问题标准的不恰当性、问题主体参与不足、忽视需求和问题原因表现出的二重性、参与主体的缺失等会导致社会需求识别出现偏差,同时这些偏差将进一步影响社会创新的低效,以及易使社会创新方案局限在项目的操作层次。  相似文献   

5.
孙远太 《理论月刊》2012,(7):128-131
社会整合是一个社会得以持续的基础。我国正在推动社会建设,其政治价值就在于促进社会整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以及利益关系调整,对社会整合提出挑战。社会建设通过提升社会福利、发展社会组织和重塑社会认同,客观上促进着利益整合、结构整合和文化整合。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整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加强政府能力建设,处理好利益整合、结构整合和文化整合之间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6.
化解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要坚持调处结合、调判结合,能调则调,当处则处,该判则判,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矛盾纠纷调解衔接配合机制,充分发挥调解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制度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质的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研究方法,描述了妇女组织在建立"热心大嫂"服务中心时所有资源的来源渠道,探究了组织的社会资本和个人的社会资本在动员资源过程中的作用和能力.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说明由于中国特殊的体制以及转型过程中的资源分配问题、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观念、妇女组织的性质以及妇女自身的特点等原因,决定了妇女组织中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在组织资源动员的过程中的共同作用及其存在的必然性、可能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社会组织视阈中的创新社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火根 《前沿》2012,(3):132-135
对我国社会管理的历史检视表明,由于社会组织的缺失,社会力量始终难以参与社会管理。改革开放后,原有社会管理体制难以为继,创新社会管理提上日程。通过培育社会组织来增强社会力量,是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实现政府与多元化社会力量对接、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1979年尤其1993年以来,我国史学界对孙中山社会思想的研究越来越全面与深入。不仅对孙中山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模式等方面的思想和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索与总结,而且对其社会思想的传统性渊源、西方影响与现代性、和谐性等特点给予了论证与分析。应指出的是,尽管这些工作取得了较大收获,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对社会组织来说,顺应全球社会创新趋势进行创新以实现"自治"成为关键问题。社会企业家的崛起和社会问题的协同治理是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创新的驱动力量,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创新面临着资金、管理、服务、组织互动等五个方面的现实问题,组织文化、资源整合、运作方式、市场业务、内部管理、外部合作六个方面是进行社会创新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李平 《民主与法制》2010,(24):68-68
随着社会经济的的发展,社会生活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社会矛盾纠纷的关联性、敏感性、对抗性不断增强,个别人甚至采取非理性、极端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发泄不满。近期以来发生的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事件和广受社会关注的案件,让我们记忆犹新,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对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政策与社会预期——兼论中国社会政策的品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政策是实现社会预期的必要手段,社会政策可以弥补和纠正经济政策的不足,也有助于社会预期的实现。西方国家通过社会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社会的有序发展。为促成中国社会预期的顺利达致,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是尤为重要的。有效的社会政策所具的品格体现着公民身份、强制性、公正性、公民参与以及历史时空性。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内部由两极分化所牵动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日趋凸显,社会裂痕不断扩大,已经影响到各所在国的社会和谐与稳定。这一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制度成因、体制因素和部分民众自身等原因,应从多视角进行全面考量,并注意吸取他国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迪尔凯姆《自杀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简单梳理,反思目前我国社会产生自杀等社会行为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包括社会共享价值的失稳、社会行为的失范、社会心理的失衡、社会失范和社会矛盾的互构等,并从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建立具有凝聚力的社会团体、建立综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等角度探究如何规避自杀等社会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分离不仅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图景,也造成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难题。现代社会自主性的实现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而在社会自主性中融合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更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逻辑必然。而当前盛行的以权利获取为径路来实现社会自主性的思维逻辑容易产生以下误区,即国家权利让渡必然导致社会自主性的产生、国家应该在社会自主性的困惑中承担无限责任,这种认识方式无视社会主体的责任承担,体现为以预防国家权利侵略的消极防御性治理方式,彻底将国家和社会对立起来。而在现实性上,权利获取本位下会产生的社会意向的价值流失、社会组织的公共性阙如、集体行动的暴力倾向,造成了社会发展的无序化。以社会主体为分析视角,能揭示出以权利获取为导向的社会自主性实现的困惑,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自主性建设中不能忽视社会主体的责任承担。于此,社会、社会组织、公民三个层面的责任回归,无疑是破解社会自主性困惑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6.
傅小随 《桂海论丛》2011,27(5):68-72
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作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广泛参与到社会管理过程中来,才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社会建设的重点既包括大力改善民生,更要着力于建设社会本体。没有形成一个在规模力量和功能作用上与国家、市场相匹配的本体社会,社会管理将会因权力扭曲、缺乏合作及其与市场交换关系的纠缠而陷于困境,失去动力和效率。必须按照中央确定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作、公众参与"的方针,通过以形成公民社会为目标的社会建设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近年来,深圳市在推进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赵凌云 《中国民政》2009,(10):40-41
社会管理是一个有着丰富含义而论说不一的复杂概念,综合现有研究论述,我们可以把政府社会管理理解为: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社会表情是社会合作形成和延续的社会心理基石。一般而言,主要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可能呈现出社会幸福、社会安逸、社会冷漠、社会焦虑以及社会愤怒等不同类型的社会表情。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层面看,社会变革状态、社会财富配置、社会发展预期和社会调控能力等共同影响了社会表情的变化。在当代中国,形成和维持有利于社会合作的社会表情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下的社会群体间利益协商制度体系,还需要培育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包括充分激发社会主体的创造活力、社会资源的效用活力、社会机制的调控活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中,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独特的社会治理工具,而且是重要的社会治理方式,这是现代社会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功能、新定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治理功能就是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能延伸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发挥社会治理的作用,社会控制、社会协调、社会动员等是这种功能和作用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