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冰川正在流失它的高贵,飓风带来更多的灾难,臭氧层空洞日益扩大……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究竟是地球自然的韵律,还是人类造成的断奏?这一问题曾在世界上激起过巨大的争议。2007年,“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对此做出了裁决:全球气候变化90%由人类活动造成。报告同时还预测,  相似文献   

2.
杨楠 《长白学刊》2011,(6):73-78
气候变化作为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其重要性和影响毋庸赘言。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进程。这个进程的核心是运用法律、尤其是国际法机制应对气候变化。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机制为代表的国际法,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有目共睹。而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届满,人类正处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关键节点:2012年后人类应何去何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订立的最终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要到国际气候变化法体系及其构建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3.
《湖北政报》2009,(18):9-11
<正>(2009年9月4日)鄂发[2009]21号大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为全面提升我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刻认识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自然生态、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当前,我省正处  相似文献   

4.
邢悦 《中国减灾》2008,(3):8-11
2007年被称为“气候变化年”。在这一年里,气候变化从一个环境问题演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政治议题。许多国家围绕气候变化这个议题,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甚至争吵。毫不夸张地说,气候变化问题正随着全球变暖而迅速升温,变成一场场国家间的政治博弈。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正是世界各国经过反复讨价还价而达成的重要成果。短期利益最终在人类生存和未来发展面前低头——巴厘岛上,美国在最后一刻也不得不妥协,会议最终的成果为今后气候变化谈判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向人类显示它的威力,人类也从来没有如此空前“一致”: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出同一个声音:“保护地球”。国际权威机构政府间气侯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六年以来首次更新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其中的数据和描绘将迫使所有国家直面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09,(17):13-15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气候变化"的定义为,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乌格 《中国减灾》2008,(3):50-51
2007年底,许多国家的首脑、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的代表12000余人,从世界各地赶赴印尼巴厘岛,共同寻求气候变化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令世人关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其实,早在2004年,一本由我国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专家和学者们撰写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一书就已问世,作者在书中真切地告诉人们——  相似文献   

8.
王祖明  王文蔚 《创造》2011,(10):26-27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生存面临的最大挑战。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自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已经累积到自然界难以承受的程度,生态学家一直在寻求量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程度的方法,一个可以量化的公式终被发现。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根据2011年世界气象组织的相关报告,2001-2010年是有记载以来最温暖的十年。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才算是“安全”,但我们却清楚地知道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与极寒等极端天气以及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等生态系统改变。现在,不再是科学家在预言着这些改变,而是从北极到赤道,人类已经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挣扎着求生存。  相似文献   

10.
从“黑猫”到“绿猫”:中国减排路线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所谓全球气候变化是指人类活动正在产生严重影响并使全球变暖。如果人类不加以有效控制,全球温度将比工业革命前升高6°C。21世纪最大的挑战:全球气候变化人类进入21世纪时,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若沿着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轨迹延续下去,世界的碳排放将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根据2011年世界气象组织的相关报告,2001-2010年是有记载以来最温暖的十年。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才算是"安全",但我们却清楚地知道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与极寒等极端天气以及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  相似文献   

12.
小伊 《中国减灾》2007,(7):14-15
6月8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做客新华网,就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表了看法。过去50年气候变化90%以上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主持人:气候变化问题在目前世界上全面升温。此前在德国召开的八国峰会上,气候问题就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有哪些特点?趋势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年. 不久前结束的为期近两周的曼谷会议(9月28日至10月9日),是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下称<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举行前的最后两场工作小组会议之一.11月将在巴塞罗那举行为期一周的最后一次小组会议,其谈判成果将对哥本哈根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国发〔2007〕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一、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等,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
徐娜 《中国减灾》2007,(2):18-19
2004年初,美国五角大楼在向布什总统递交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说:“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将胜过恐怖主义。”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世界各国的人们饱尝了气候恶化的苦果。同样,我国也未能幸免。2006年,我国属于重灾年份。来势汹汹的台风和经久不去的旱魔在神州大地肆虐。走过2007年相对平静的1月,今后气候变化又将如何?水旱灾害在2007年又将怎样来袭?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初,美国五角大楼在向布什总统递交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说:“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将胜过恐怖主义。”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世界各国的人们饱尝了气候恶化的苦果。同样,我国也未能幸免。2006年,我国属于重灾年份。来势汹汹的台风和经久不去的旱魔在神州大地肆虐。走过2007年相对平静的1月,今后气候变化又将如何?水旱灾害在2007年又将怎样来袭?  相似文献   

17.
陈迎  巢清尘 《人民论坛》2022,(14):20-2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威胁。未来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风险,引发代际不公平问题,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气候风险,走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道路,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主要途径不外乎减缓和适应。为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迫切需要构建全球、区域、国家、城市、企业、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层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作为一个人类活动产生的问题,发达国家负有较大的历史责任,但大气系统是人类的公共资源,大气的稳定单靠发达国家难以完成,因此需要发展中国家最终的积极参与。然而,从气候变化问题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之时起,南北双方的矛盾构成了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主要矛盾。究其根源,在于南北政治经济关系的不平等。要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当前最重要的是在公正的基础上建立一项为南北双方共同接受的全球气候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计与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脆弱地区与贫困人口影响尤甚。这给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巨大挑战。根据气候变化对贫困地区的影响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现有扶贫战略,充分认识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在扶贫行动中增加相应的气候变化视角和应对措施,是"精准扶贫"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减灾》2010,(3):4-6
气候变化,这个词对于被称作“万物之灵”的人类来说。也许意味着一部分人的阴谋、另一部分人的呼呈,还有更大一部分人的冷眼旁观。但对于人类和其他千千万万的生灵来说,气候变化则是一道催命符。2009年12月7日-18日的哥本哈根,也由此被赋予了承担未来命运的大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