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胡伟希 《新视野》2006,(1):59-61
文章首先分析了将英文术语(概念)COMMUNITARIANISM译为“社群主义”而非“共同体主义”的合理性、合法性,认为社群主义这一译名能够很好地揭示西方当代社群主义与以东亚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政治学术思想之间的共同特征。提出在社群主义之前冠之以“共同体的”或“国家的”限定语,则又能恰当地辨析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文章强调,巧用(活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语言术语,有助于“照亮”和分析概念演化生成的过程和本质。  相似文献   

2.
“相结合”和“涵化”是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两种常见解释模式。“相结合”模式有着权威的理论论据和广泛的认可度,能够比较好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素、结构和方法;“涵化”模式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揭示其文化意义。但两种模式也各有不足。  相似文献   

3.
海默 《廉政瞭望》2004,(9):52-54
自命为凡的北京:你凭什么这样“牛”?北京人的“牛”很难说是一种魅力,现在正逐渐演变成让外地人感到越来越恼火的“毛病”:因为北京人的“牛”,常常伴随着目中无人地摆谱和肆无忌惮地浮夸。  相似文献   

4.
张振云 《理论学刊》2006,(12):124-125
在今人的心目中,“小说”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而存在的。然而,这种“现代小说观念”并非源自我们自己的文学乃至文化传统。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小说”的内涵恰恰在于它的字面意义,即“小”与“说”的语词涵义,更多地隐含着一种“崇大抑小”的价值信仰和审美观念,其本质乃是一种处于边缘状态的话语及其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5.
《前线》2008,(4):59-60
研究北京工业遗产的历史作用和文化内涵,是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的延伸。在揭示北京工业遗产发展过程,记录城市历史的同时,探寻北京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和新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到来之际,本刊特发此文,对北京工业遗址状况进行简单扫描。  相似文献   

6.
“宣南”泛指北京宣武门外南部一带,基本上包括了北京市原宣武区的大部分。它是北京城的肇始之地,也是北京的建都之始,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政府颁布诣旨,在京师实行“满汉分居、旗民分置”的政策。宣武门外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汉族官员和士子为主要居民的区域,日益成为“士文化”和“市井文化”的展示地。  相似文献   

7.
消除“官本位”意识,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讲话中郑重提出来的。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强调指出:“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官本位’意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根源,必须坚决加以克服。”这个判断,鲜明地揭示了“官本位”意识的严重危害性,需要引起党员干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盛新娣 《探索》2003,(3):54-57
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现实的个人”。这一思想既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继承和综合,又是现实经验的全面深刻的概括和提升。它不仅对“物质”、“实践”等基本范畴在自己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给予重新定位并做出更合理的解释,而且把它们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有机地融为一体,确立了社会历史演化过程中真正存在的“实体”——现实个人;揭示了自有人类以来客观物质世界的真实内容——处于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个人,不断进行着实践活动这一生生不已、运动发展的过程。立足于这个基本点,现代人的创造性特征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纪程 《世纪桥》2002,(3):6-7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新保守主义”思潮同“五四”之前的“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相提并论。但是新保守主义者对“五四”精神的非议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新保守主义者将“五四”和十年“文革”相提并论,指责陈独秀、鲁迅等人“对中国过去传统‘主流’”持“激进的拒斥”态度,这种“激烈的反传统主义”造成了我国当今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断裂”。他们断言,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跨越‘五四’文化断裂带” 的任务。对于此,我们应当给予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莫治江 《当代贵州》2009,(18):32-33
在旅游发展的“大盘”上,黔东南以其无与伦比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神奇灵秀的青山绿水,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黄金宝地。让人期待的美好愿景之上。昭示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演绎着向“生态财政”转轨的动人序曲。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摔跟头”     
蒋国平 《唯实》2009,(2):96-96
“摔跟头”也叫“摔跤”,是生活中常见之现象。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要摔些跟头,尤其是孩提时代,不摔跟头恐怕就学不会走路。 人们常用“摔跟头”来比喻工作或人生道路上的失误或失败,这比喻还是较贴切的,不管什么“跟头”,或是影响前进的步伐,或是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更有人从此一蹶不振,或一命呜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