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文良 《党课》2013,(9):105-106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来形容年轻人敢作敢为的冲劲和胆量。但笔者发现,一般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仿佛有些肤浅,我们是不是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刚出生的小牛犊遇见老虎会是什么结局?而牛犊之所以“不怕”,是因为其从来就不知道老虎的可怕,是一种盲目的“不怕”,是毫无经验的“胆量”。  相似文献   

2.
“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这句话道出了“爱好”与“缺口”的关系。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慎待“爱好”,方能让爱好不留“缺口”。  相似文献   

3.
一技在身     
崔鹤同 《求贤》2009,(7):50-50
1962年10月,一个男孩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一个贫困家庭里。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十年文革”的打打杀杀中度过的。与同年代人一样,1978年高中毕业的他并没有学到多少文化知识。但虽然生长在那个“荒漠化”的年代,他比他周围的同龄人还是要幸运得多,他有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在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度匮乏的岁月里,母亲经常告诫他们兄妹三人,“人不怕穷,怕的是没有本领。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男孩便把母亲的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王伯祥有一句名言:“我们不怕什么?不怕困难。我们怕什么?怕脱离群众。”这句话朴实而亲切.同时不乏深刻和精辟。  相似文献   

5.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不知起源于何时何地的民间谚语,在“文革”时期的中国几乎到了妇孺皆知、老幼皆用的地步。至今还有相当大一批人认为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其实笔者认为此话很荒谬。“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些人用此话说明“臭皮匠”(群众)可以...  相似文献   

6.
王涛 《党课》2012,(12):76-77
上帝在塑造每个人性格的时候,恐怕就掺进了“怕”的因素,刚毅性格的人“怕”的成分就少一些,软弱性格的人“怕”的成分就多一些。大干世界,芸芸众生,倘若人人都“天不怕地不怕”或“生死都不怕”,人际关系将无法处理,整个社会就会乱套。而在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怕”,这种“怕”是一一门学问,是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7.
“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的这句话,昭示了勤奋付出与丰硕收获问的辩证关系。——世间万事万物无不遵循这个规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两次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首届职工计算机应用技术大赛“计算机应用技术状元”得主,“蚌埠市十大杰出青年”……如此众多、让人羡慕的荣誉,  相似文献   

8.
《福建党史月刊》2012,(20):47-51
2010年12月29日,中共福安市委召开常委班子“开放式”民主生活会,时任宁德市委书记陈荣凯应邀参加并作出了这样的点评:“这是一场创新形式的民主生活会,开得很好,准备充分,反思深刻,邀请干部群众列席,不怕被人听,不怕被提意见,剖析问题与分解整改同步进行是实在的,呈现团结的气象、融洽的氛围和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笔者最近参加了一家企业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题的职工座谈会。一位职工说:“板着面孔训人,我们不怕,不联系实际的大道理,我们不信,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我们不服,自己做好了的事再要求我们做,我们不得不服。”这句话大概就叫以德服人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版过一本“不怕鬼的故事”。这当然是本好书。但是现在看来,单是一本“不怕鬼的故事”还不夠用,还得有一本“怕鬼的故事”。出版“不怕鬼的故事”,是为了破除迷信,告诉人:鬼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倘使再出一本“怕鬼的故事”,那有什么意思呢?难道要宣传迷信,提倡怕鬼?  相似文献   

11.
《廉政瞭望》2006,(6):59-59
“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早已成为民间一句俗语,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下,当供大于求,“酒好不怕巷子深”恐怕已不合时宜,“酒好”还是“吆喝好”,这样才能受人瞩目,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2.
流言的能量     
所谓流言,按辞典的解释是:“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话”。针对流言作怪,中国有一句俗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话是这样说的,但流言所产生的效应,却远不是这两句话就可以轻而易举能去除掉的。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中一种消极和阴暗的现象,流言起于何时至今无法考证,但凡有人类活动的场合,只要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竞争,就势必会产生用不正当手段来谋取利益的人,这种手段有血腥的暴力,也包括无固定形体的流言。流言伤人的能量,在于它对人的迷惑作用,儒学大师曾参是孔夫子的学生,因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3.
近读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的自传,感受颇深。整个自传只有六句话,其中,“唯一愿望:不要被人活埋”这句话,最令人深思和回味。“不要被人活埋”,乍看,介入费解,细细推敲,实质上是要提防那些阿庚奉承的小人“捧杀”。在诺贝尔看来,一个人事业有成后,就必然有一些人采用各种手段对其吹、捧、拍。倘若不慎,居功自做或利令智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自己“活埋”了自己或被别人“活埋”。把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科学事业的诺贝尔这篇“奇特的自传”,尽管只有寥寥数语,但留给人们的却是不可多得的“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不是吗?在…  相似文献   

14.
时下一些人见面,常问三句话:“升了没有?”“发了没有?”“离了没有?”这三句问候语,看似玩笑,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些人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你的老板最近让你做什么?”问这句话的人不是打工仔,而是某高校的一位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而非老师,这是当前各高校研究生们为导师打工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
与几位铁路职工闲叙,问起一位公寓青工单位的效益时,他不无激动地说:“效益还差不多,就是把人管得太死、太严,没有你们轻松!”工段一位青工接着说:“管得严不怕,只要效益好,还有奖金!我们有时连基本工资都拿不全!”另一位下岗职工则说:“都比俺强多了,每月到头,有工资,有奖金,俺就那一点生活费,算计着用,算计着花,想找个位好好干,都不容易,恁可要把岗位当回事哩!”笔者不尽默默点头,更赞赏这位下岗工“把岗位当回事”说的实在。“把岗位当回事”这句话说的实在,不仅仅是出自一位下岗职工之口,而且是建立在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诗词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鲜明斗争品格与顽强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间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几代领导人高超的斗争艺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大潮中,邓小平的斗争艺术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了艰难险阻,跨越了急流险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邓小平:“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邓小平的斗争精神与斗争艺术。  相似文献   

18.
飞鹰 《党课》2010,(8):77-77
2010年“两会”召开前,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有句话:“当一个人为多数人所信任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他已经是‘公共财产’,属于人民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党员干部的最终目标和方向,要为之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9.
“去年市政管理工作打了个翻身仗!”2011年1月5日,市市政委办公大楼,黄奇帆市长的这句话,温暖着被誉为“城市管家”的市市政委每一个人。“这是市领导对我们工作的鼓励。”市市政委主任王元楷说。翻身仗的背后,是干部考核指挥棒的悄然转身。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有句谚语——“谁给钱,谁就有权点歌”。这句话有时被挪作他用,“点歌者”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唱歌人”是俄罗斯的一些媒体、学者和政治势力;所唱的“歌”要么是对西方世界的“赞歌”,要么是俄罗斯的“悲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