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在石家庄创办一份像样的城市党报的条件开始成熟。当时担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的邓拓,对石家庄办报给予了人力上的支持,而且提了很多指导意见。《新石门日报》的诞生在石家庄解放当天,硝烟未尽,枪声零星不断。一路《晋察冀日报》的20余位编辑、记者紧随部队进入石家庄市区,另一路《冀晋日报》的编辑、记者及电务、经营管理人员与前线记者会合,也进入市区。两路办报人员在石家庄市胜利会师,在中共石家庄市委统一领导下,  相似文献   

2.
程曼珍 《前线》2008,(10):59-59
“文革”前,我作为北京《支部生活》的年轻记者,在市委大楼《前线》编辑部对门办公,就接触过《前线》。“文革”中《前线》被迫停刊。“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前线》没有复刊,而是由市委于1980年创办了理论刊物《学习与研究》。1993年8月,我从《支部生活》调到《学习与研究》任主编兼社长。1994年下半年,市委决定,将《学习与研究》恢复《前线》刊名,我被任命为前线杂志社社长。  相似文献   

3.
秦英 《前线》2011,(4):18-20
《前线》是1958年11月由北京市委创办的理论刊物。1966年5月,《前线》主编邓拓因被诬为“三家村反党集团”而含冤逝世。不久,《前线》编委会被撤销,《前线》停办。在“文革”中,由彭真亲自撰写的《前线》发刊词《站在革命建设的最前线》被批判为“彭真独立王国的反党纲领”。  相似文献   

4.
中国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于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出版于太行山上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在省级地图上都找不到的阜平县马兰村,编辑出版人是邓拓。1944年初,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为了让晋察冀边区人民系统地学习毛泽东思想,征得毛泽东为书记、王稼祥为副书记的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的批准,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分局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时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的邓拓。早在1937年邓拓来到晋察冀边区之后,他就在自己主编的《晋察冀日报》上连载毛泽东的著作,还将这些著作印成单行本在边区甚至敌占区发行。1942年7月1…  相似文献   

5.
“卅四年前喜识君,夜阑杯酒共论文。春风紫塞张家口,结伴还乡哈尔滨”。这是1979年9月5日,中共北京市委为邓拓同志举行追悼会时,著名作家肖军写的挽邓拓诗。这首诗既抒发了肖老的胸臆,也道出了邓拓与张家口的关系。 邓拓,原名邓子健,笔名马南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邓拓同志受党组织派遣到晋察冀边区工作。先后担任《抗敌报》编辑部主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拓率领报社的同志从阜平来到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同年9月,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在  相似文献   

6.
许文 《前线》2008,(9):62-62
本文标题借用的是邓拓1959年写的《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诗中的一句。我认为,以此来形容多年前一起办《前线》的战友们是十分贴切的。  相似文献   

7.
钱理文 《前线》2012,(3):33-35
今年是邓拓同志诞辰100周年。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邓拓同志曾兼任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的主编,邓拓这个名字就成为前线人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邓拓这个名字都是《前线》杂志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一面旗帜。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邓拓同志兼任市委机关刊物《前线》的主编,在他的带领下,《前线》杂志成果辉煌,其中以邓拓、吴晗、廖沫沙为主笔的杂文栏目“三家村札记”曾在全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年适逢邓拓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我们刊发三位当年在《前线》杂志与邓拓同志共同工作过的老编辑的回忆文章,以缅怀邓拓同志并向他学习,在新的形势下开创《前线》杂志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回忆与祝愿     
我谨代表在座的扣年代末到m年代初在《前线》工作过的老同志,衷心祝贺《前线》恢复刊名5周年。我是1959年4月到《前线》工作的,1961年2月就离开了,时间不到两年。这两年,我还做了些别的事(如编教材),真正做编辑工作并不多。时间虽然不长,但在邓拓同志领导下,和编辑部肖远烈等老同志同心合作,学有长进,收获还是很大的。借此机会,我想简单地回忆一下邓拓同志在《前线》编辑工作中的领导思想和领导作风。它给予我的启发和教育是终生难忘的。在领导思想上,邓拓同志总是认真体会中央的精神,坚定地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到…  相似文献   

10.
王学勤 《前线》2008,(10):62-62
与《前线》的接触始于任职《前线》社长之前。自1994年到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后,即分管理论工作,参与了《前线》复刊的整个过程,参与了每期《前线》评论员文章的审读,也参与了多次《前线》的发行研讨活动。2001年,我到《前线》任社长。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其中还有一年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但这段经历无疑值得怀念。  相似文献   

11.
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1944年初,经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批准,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将这项任务委托给邓拓。当时,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军区和边区政府等领导机关,已搬到阜平县五区史家寨、田子口一带,晋察冀日报社在雷堡。当时由于敌人...  相似文献   

12.
李栋 《党史博采》2023,(3):57-59
<正>在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领域,邓拓无疑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邓拓,原名邓子建,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1944年5月,由邓拓主编、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晋察冀版),是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三家村”一名,源于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在1961年10月开辟的《三家村札记》专栏。《三家村札记》专栏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文教书记邓拓和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三个轮流撰稿,署名吴(吴晗)南(邓拓)星(廖沫沙)。这个专栏自1961年10月开办到1964年7月迫于形势而结束。其间,以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为主,也有些是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揭露,对错误思想的批评。在写作特点上,《三家村札记》较多地采取了以古鉴今、深入浅出的方式,体现出杂文特有的辛辣风格,如吴晗的《赵拓…  相似文献   

14.
1944年7月9日。在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领导下,由邓拓负责编纂,晋察冀日报社编印的《毛泽东选集》。在河北省阜平县城西南马兰村属的仅有十来户人家的坡山村出版了。这个坡山村很小,知名度很低。小村小到连《河北省分县地图册》和《阜平县地名资料汇编》都查不到村名。但是,它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把毛泽东著作系统出版的版本,这是一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流传最早、最广的《毛泽东选集》,曾多次翻印,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抗战一周年,第一本毛泽东著作在河北太行山中出版 1937年底,受中共中央委托,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聂荣臻率部来到太行山北部,在晋察冀地区开辟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同年,中共晋察冀区党委机关报《抗敌报》诞生.到达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久的邓拓任《抗敌报》主编.  相似文献   

16.
劫夫.原名李云龙,1913年农历十月二十日出生于吉林省农安县城.1937年5月参加革命,次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美术组组长,晋察冀三地委宣传干事,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冲锋剧社”教员、副社长,热河军区“胜利剧社”副社长,冀东军区“尖兵剧社”社长(即冀东军区文工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九纵队文工团团长,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工团副团长、音乐部部长兼研究室主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后改为沈阳音乐学院)校(院)长,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主席,辽宁歌剧院院长等职。  相似文献   

17.
《新长征》2014,(6):F0003-F0003
1948年6月8日,华北局常委举行第四次会议,讨论办“大党报”的问题,再次确认《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后诞生的“大党报”定名为《人民日报》。会议讨论了《人民日报》创刊号社论的主要内容,明确为:1、为什么要将晋冀鲁豫、晋察冀两大区合并为统一的华北解放区;2、华北解放区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3、两大解放区合并的好处;4、华北解放区任务和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18.
邵玉奎 《前线》2008,(10):61-61
我是1998年到《前线》任总编辑的。 没到《前线》之前,我对这本刊物印象颇深的是杂文栏目。我知道,老《前线》开办的“三家村札记”杂文栏目,在读者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复刊后的新《前线》则开设了“燕山新话”杂文栏目,也深受读者欢迎。那时候,我偶尔应邀为“燕山新话”撰写一些文章。可以说,《前线》的杂文栏目,以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文章,使刊物显得生动活泼了许多。  相似文献   

19.
晋察冀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对毛泽东思想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它领导下的晋察冀日报为宣传毛泽东思想,不但写下了大量的文章,还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报社社长邓拓还提出了"毛泽东主义",阐释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乃至党外人士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提供了条件。经过他们的宣传,党内外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为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贵州》2013,(31):62-66
2003年9月,中共贵州省委决定在省委办公厅《当代贵州》、省委组织部《党建交流》、省委宣传部《贵州党的生活》、省纪委《贵州党风廉政》四个月刊的基础上,创办省委机关刊《当代贵州》(半月刊),组建省委直属工作机构“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同年10月,省委任命赵字飞为当代贵州杂志社社长,杨骏为总编辑,实行社长负责制;同年11月,省委组织部任命孙明强、陈红为杂志社副总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