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的暴力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性质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是由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追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但是又带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些痕迹既有其存在的理由,又有其存在的弊端。但是总的说来,它不是旧社会主流本质的反映,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表现为对抗性质,而是非对抗性质,只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就能解决。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引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光辉成就。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关改革性质的讨论或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特别是有关姓“社”姓“资”的问题,更是困扰着不少同志。当前,为了更好地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十分需要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之所以要全面地、系统地进行改革,是因为我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已经由“基本适应”发展为“基本不适应”了,由“基本适应”发展到“基本不适应”,这是一切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不例外。否则,我国实行全面地、系统地改革,也就会成为不必要,甚至是错误的了。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误解,是对全面改革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还是实行私有化●坚持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还是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还是主张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社会主义人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邓小平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人权观形成的伟大贡献我国理论界对人权问题的讨论始于1978年,主要围绕“人权是不是资产阶级的口号,社会主义可不可以使用人权概念”问题等展开的。讨论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的口号,社会主义不能采用这一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权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社会主义应该讲人权。这一讨论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四人帮”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理论清算,引起了人们对“文化大革命”迫害广大干部群众,草菅人命、践…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比起以往私有制社会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有其显著特点。这就是:它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是推动其向上发展的,这是占主导地位或基本的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有不适合生产力、经济基础状况的部分,即有不利于或阻碍生产力、经济基础向前发展的方面,但这是次要的或不占主导地位的方面。基本适合与部分不适合的相互并存、连接,就构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应该是中央集权和基层自治相结合的政治结构。社会主义国家在管理体制上坚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不仅有利于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加强全国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和政治上的团结,防止帝国主义的侵略颠复活动,而且是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全国各地只有执行中央统一的方针、政策和法令,才能把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地协调地发展。但是,这种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并不意味着否定地方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理论解释层面、价值目标层面、实践操作层面.理论解释层面是意识形态的体系的哲学基础,价值目标层面是意识形态体系所倡导的目标和奋斗方向,实践操作层面是意识形态体系目标落实的步骤.三者相互支撑,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当前,国有企业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也是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国有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的认为是体制问题;有的认为是管理问题;有的认为是产权问题;有的认为是包袱问题。应当看到,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是长期历史形成的,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患的综合症,当然也有近年来在改革开放中积累的新问题。因此,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且也是关系列国家兴衰存亡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现在我们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民族关  相似文献   

11.
史广全  叶富春 《学理论》2010,(20):112-113
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重要价值。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效率与公平、目标与手段、理想与过程的和谐;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法具有和谐价值的政策基础,同时,作为贯彻执政党政策的法律武器,也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法具有和谐价值。  相似文献   

12.
苏醒  朱志宏 《学理论》2011,(20):7-8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三个基本的分配原则,这就是按需分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三个基本的分配原则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作用,甚至在同一领域三者按不同的比例发挥着作用。衡量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贯彻落实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贪利型犯罪日趋增多,罚金刑得以广泛适用。罚金刑对实现罪刑均衡、实现刑法功利价值、充分保障人权、实现刑罚功能有重要作用。然而,罚金刑存在诸多困境,民众认识不足引发以钱赎刑之惑、株连他人违背罪责自负原则、双罚制导致主刑附加刑倾斜、无限额罚金导致自由裁量权失控。这些困境可以通过重构我国罚金刑体系、建立社区劳务代偿制度、建立罚金刑易科自由刑制度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34)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必须牢牢树立"没有经济就没有一切"的政治资本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牢牢树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观,始终坚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必须牢牢树立"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公平观,始终坚持共同富裕不动摇;必须牢牢树立"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发展动力观,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必须牢牢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必须牢牢树立"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党建观,始终坚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不动摇。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改革理论,应当从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研究和回答社会主义改革问题,其一,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整个历史时期,是否始终面临着一个改革的任务?其二,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改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革是否也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上两个问题,前者是研究改革的普遍性,后者是研究改革的特殊性。本文就社会主义改革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和要求作一些初步探索。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和社会主义改革阶段的划分社会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将贯穿于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改革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一个阶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张闻天同志,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而牺牲的老一辈革命家之一。在这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中,张闻天同志同大多数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一样,站在斗争的正确方面。在发生林彪反革命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失败之后,身处逆  相似文献   

17.
于丽红  陈军波 《行政论坛》2003,(1):44-45,78
在我国,法治实践与德治实践历史悠久,现在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所提的法治与德治在内容上是对传统法治与德活的继承和发展,但在本质、目的和指导思想等方面与传统的法治和德治存在根本的区别。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社会主义时期德法兼治不仅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但是,社会主义时期法治与德治仍然不是等同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法治不能代替德治,德活也不能代替法治。新世纪,在我国加入WTO,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据和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否则,既会影响法治进程,也会影响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改革使12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穷,实现了温饱,走上了小康,展示了 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其基本结论是: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 动力,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改革是增生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机制, 改革是带动社会主义走向新时代的“火车头”,改革是全面的社会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进程中,既要把经济搞活,迅速发展生产力,又要牢牢把握住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党中央一再提醒全党同志务必充分注意的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干部正遵循这一战略方针,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而有创造性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新的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问题时有发生。这反映出一些同志对改革缺乏清醒的认识,有的甚至忘记了我们搞改革、搞现代化的大前提--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塞尔维亚共盟马克思主义中心和南斯拉夫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最近组织了一次大型讨论会,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与前景”。关于经济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改革的原因。会议认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深深陷入了危机。体制,换言之,经济(和社会)秩序是危机的核心问题;强制或统制,作为苏联型经济管理的基本手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正在失去效力。说体制是产生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