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民工从从社会弱势转变为媒介弱势,这种现象在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中是如何形成的?本文通过对重庆媒体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定量和内容分析,描述了当前报纸和网络传媒中农民工利益表达现状,并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文章指出,大众传媒应是社会利益表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协调功能,本质在于话语权的下放,而切实在新闻采编实践做到"三贴近"则是实现话语权下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关系是一种资源,因为掌握某种关系资源而可能在一定局面中处于支配地位,拥有相当的权力.对于加入我们这个社会时日不久但颇具影响的力量——大众媒介而言,究竟它是如何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种关系来获取自己的权力、始终是一个并不明确的问题。特别是在考虑权力的必然取向——利益时,媒介又是在如何维持着自身的生存,或者背离传播的初衷,同样是个令人注目却又含混的话题。本文利用米歇尔·福柯等人的观点,通过5个层次分析,来澄清权力的概念,揭示大众传媒权力产生的关系基础,描绘媒介权力的形态,指出媒介运用权力时的问题以及提出我们可能的对策,以期对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权力运用的合理化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  相似文献   

3.
论人本观在法律援助制度实施中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贞 《中国司法》2006,(1):75-77
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的今天,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使这项制度继续稳步深入发展下去,并保有其永久不衰的生命力?正确的道路是:追寻并坚持这项制度的本原,那就是在法律援助制度发展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人本观在法律援助制度实施中的价值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怀人、把人的利益和需求放在第一位,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然而,全面地平等地实现每个人的利益并不容易。那些地位、权势、财富、能力居强势的人处于社会的上层,轻易地占有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和利益;相反,处于社会底层的边…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媒介暴力的涵义大众传媒(mass media)是指传到广大人群之中并对其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子软件、电脑网络等。我认为所谓暴力,应指用粗暴的方式对人或物实施的攻击行为。媒介暴力是指大众传媒所承载的暴力内容。  相似文献   

5.
公共传媒的生成植根于人的普遍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需要之中,以“市民社会—国家”区分框架为前提开创一种语言交往空间,通过媒介形成一个意见汇集、理性批判的平台,使个人意见形成公共理性,私人利益形成公共关怀,公共权力得到监督,公民素养得以养成,现代市民社她逐步成长.因此,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6.
媒介生态是指媒介、社会、受众三者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其间始终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永无休止的矛盾和摩擦。这些摩擦会导致媒介生态系统的失衡,最终导致三者利益的损害。在媒介生态系统中植入新闻公评人这一“调和剂”,如果他能充分发挥作用,则可以造成媒介生态的循环往复渐变上升的更新,这种更新导致了媒介本身的自我变形和再生,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飞跃和受众认识世界手段的更新。  相似文献   

7.
人作为一个系统的存在,其行为是受到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在当代,人们尤其会受到传播媒介,如媒体、网络、电视的影响,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以黄海波嫖娼为例,探讨大众传媒与舆论的关系,以期了解大众传媒是如何引导舆论导向进而影响人们行为的.  相似文献   

8.
公益诉讼,顾名思义是一种为了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诉讼。公益诉讼的发达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结构转型,使一些现象相继出现,比如:国有资产流失、环境污染、垄断经营下的不正当竞争、侵害消费者权益,等等。这些有损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谁来制止?如何惩戒?相对于私益诉讼,谁有资格成为公益诉讼的原告?这样的问题不仅一直困扰着司法界,也一直成为公民提起公益诉讼中无形的“门槛”。“戴着镣铐跳舞”,当公益诉讼凸现法律缺失时,很多公益诉讼案不得不在一个极为尴尬的法律结果下完结。  相似文献   

9.
当代杂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大众与传媒联袂狂欢中,女性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女性的性别意识、文化观念、话语权、以什么样的方式体现?大众传媒中的性别角色在何种程度上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大众文化所传播的性别文化观念又怎样对受众产生影响?本文拟从当代杂志这种主要的大众传媒入手,揭示潜藏于其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并就相关社会效应以及女性形象的重塑展开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对利益问题的法律解释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付子堂 《法学家》2001,(2):29-35
利益,是法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时刻拨动人的心弦,左右人的行为.法律规范人的行为主要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抗衡即"他律"来实现.法律所体现的意志背后是各种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①所谓利益,就是人们受客观规律制约的,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对于一定对象的各种需求.离开利益关系,法律无从产生和存在;法律正是在对利益的控制中,体现其生命力,表明其自身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以其舆论监督等特有的社会职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官”和“推进器”。然而,我国新闻立法方面却相对滞后,使新闻媒体的采访权、知情权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正常的报道工作缺少相应的法律保障,媒体的社会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保障的社会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如何把深入人心的"共同富裕"思想与改革以来社会急剧分化的客观现实统一起来,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中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引导社会实践朝着理论指引的目标前进,是当前中国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总体方向上仍然符合邓小平"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不容忽视的是,社会的贫富分化正日趋严重,地区差别越来越大,一部分人通过非法途径暴富,等等.但是这种消极现象主要是由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扭曲造成的,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加以控制与解决.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里,法律渊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除朝廷律令之外,传统习惯曾经是调整人们日常生活和民事行为的重要渊源。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性质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社会的法律与秩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习惯在当代中国农村是否还存在?习惯是否与现代国家制定法相冲突?其在农村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法学研究的重视。通过对徽州农村民事习惯调查中的个案分析发现,在当今徽州农村仍然存留着大量的传统习惯,有些习惯甚至发挥着重要的法律效力。在当代中国农村的法治建设中,我们应当承认和重视发挥习惯的法律效力,探究那些“被冷落的真实”,为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寻找传统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体的公权利与社会权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道晖 《河北法学》2012,30(1):2-3,4,5,6,7,8,9,10
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权是新闻媒体权利的主要构成要件.其中知情权和表达权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参与权和监督权则是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价值所在.新闻媒体拥有的公民权(公权利),也可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公共权力.它是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力的合金.新闻自由是公民和媒体的宪法权利,包括媒体搜集、制作、发布、传播新闻和言论的自由,及公民个人收受新闻、通过媒体发表意见和言论的自由,均应受法律保护,也要受一定限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王伟奇 《行政法学研究》2007,(4):95-100,141
如何实现、保障和发展公民所拥有的法律上的权利?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应该再继续局限于国家与市民社会两分法这样一种简单化的理论框架。因为在当前,这一理论框架只是驱使研究者关注国家权力如何从社会中退出,关注国家权力对社会自治的侵害,而忽视了对社会权力的有限侵害性特点的研究。社会权力的有限侵害性最鲜明地体现在公民社会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实现中,也即对贫困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
从新闻的商品属性看虚假新闻的侵权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闻媒体和新闻的特征看,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新闻媒体和新闻受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事实上的契约关系。新闻受众要支付一定的订报费或收视、收听费;新闻媒体要提供真实的新闻信息。虚假新闻的出现,恰恰是新闻媒体对双方约定内容的违反,构成了对新闻受众合法权益的侵害。  相似文献   

17.
刘岩 《华中电力》2021,(2):66-86
法律与大众媒体的关系问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但目前尚未形成有说服力的结论。若过分强调两者的分立可能导致新闻管制或媒体权力滥用,若过于强调两者的融合则可能影响司法公正。在系统论视野下,法律与大众媒体具有同质性,两者分别按照各自的纲要分配自身所特有的符码,各自建构具有不同意义的“事实”及其评价。法律与大众媒体作为独立运作的功能子系统,彼此之间既非分立也非融合,而是存在不可避免的激扰关系,且部分激扰关系被结构化并以“论题”的形式构成“结构耦合”关系。因此,法律只有立足于自身,坚守司法公正并不断实现司法统一,才有可能既保障新闻自由又能抵御大众媒体中各类论题与意见的冲击,才有可能稳定社会成员普遍的规范性行为预期。  相似文献   

18.
Online digital platforms have deeply penetrated every sector in society, disrupting markets, labor relations and institutions, while transforming social and civic practices. Moreover, platform dynamics have affected the very core of democratic processes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fter a decade of platform euphoria, in which tech companies were celebrated for empowering ordinary users, problems have been mounting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Disinformation, fake news, and hate speech spread via YouTube, Twitter, and Facebook poisoned public discourse and influenced elections. The Facebook—Cambridge Analytica scandal epitomized the many privacy breaches and security leaks dogging social media networks. Further compounded by charges of tax evasion and the undermining of fair labor laws, big tech companies are facing a serious ‘techlash’. As some argued, the promotion of longstanding public values such as tolerance, democracy, and transparency are increasingly compromised by the global ‘exports’ of American tech companies which dominate the online infrastructure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online cultural goods: news, video, social talk, and private communication (Geltzer & Gosh, 2018). As extensively discussed in our book ‘The Platform Society: Public Values in a Connected World’, the digitization and ‘platformization’ of societies involve several intense struggles between competing ideological systems and their contesting actors, prompting important questions: 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anchoring public values in platform societies that are driven by algorithms and fueled by data? What kind of public values should be negotiated? And how can European citizens and governments guard certain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while being dependent on a platform ecosystem which architecture is based on commercial values and is rooted in a neolibertarian world vi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