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学理论》2014,(25)
庄子的无奈缘于"忧生之思"。《至乐》篇曰:"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在庄子看来,忧患与生俱来,已成为生命的一种本己规定。在战祸绵延的战国时代,这种忧患是普遍存在的。作为有限的生命个体、置身于战祸纷繁、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之中的庄子,真切感受到了作为渺小存在物的自己的生存方式及其生存意义所带来的困惑。立足庄子的文本,试图探析庄子的生命观感以及其对生命逍遥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周巍巍 《学理论》2014,(23):46-47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重要的篇章,居内篇之首,而且《逍遥游》也是庄子本人个体生命意识思想的集中体现。人们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对《逍遥游》有浓厚兴趣。从庄子学说的历史发展轨迹上看,"逍遥游"也是历代学者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在社会动乱、道德沦陷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正追寻幸福既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的自然倾向,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对于幸福概念的探讨,可以从个体、社会和历史三个维度来展开。一、幸福的个体之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对"幸福"有一个简短的概括,他认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对于不断伴随着他的整个存在的那种生命快意的意识,就是幸福。"从康德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对"幸福"的概括乃是立足于个人的生命体验。的确,对于现实中的任何个体而言,幸  相似文献   

4.
追寻幸福既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的自然倾向,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对于幸福概念的探讨,可以从个体、社会和历史三个维度来展开。一、幸福的个体之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对"幸福"有一个简短的概括,他认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对于不断伴随着他的整个存在的那种生命快意的意识,就是幸福。"从康德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对"幸福"的概括乃是立足于个人的生命体验。的确,对于现实中的任何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5.
成杰芳 《学理论》2011,(26):24-25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尤其是老庄生命哲学中的"道法自然"、"道通为一"的思想,对当前生命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中,老庄生命哲学比较注重生命的本体,而现代人却更注重当下生活感受,而忽视了生命本源。对于这一现象,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注重个体生命的本真性,注重人生境界的超越性,注重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性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6.
作为道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学说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特立独行。独树一帜的思想与洒脱飘逸的文风使得庄子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千年之久的思想家,其顺应自然、无名无功、精神自由等主张至今仍是人们乐此不疲讨论的话题。立足《庄子·内篇》来解读庄子在先秦时期所形成的独特的生命观念,一方面为了阐明庄子的学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现代社会下引起人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7)
庄子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中一系列丑陋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其人生哲学思想,蕴含大量积极因子。在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价值在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个性发展、正确认识人生矛盾、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积极追求人生目标。《庄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新的话语环境。  相似文献   

8.
江琼 《学理论》2009,(31):179-180
庄子将“道论”引向人和生命,对自然、人生与自由精神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逍遥游”的审美人生哲学。庄子认为,“逍遥游”的本质是自由心灵的审美境界;指出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必须实现三个层面上的突破:我与外在现实之间,突破个人境遇的束缚,即“安命论”;我与他物之间,突破个体认知的束缚,即“齐物论”;我与“真我”之间,超越“我”。突破个体心灵的束缚,显现本真之“吾”,即“体道论”。这三个层面的突破,层层递进,最终使个体精神获得空前解放,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极致境界。  相似文献   

9.
宋德刚 《学理论》2013,(3):34-35
庄子的交友观是其人生处世哲学的一隅,就其交友观做以管窥,借此对庄子的处世态度做以浅显的了解。大体而言,庄子的交友观可从肯定与否定这两个层面来分析,这里只对肯定层面进行简要的分析,通过对庄子与体道者为友、与辩论对手为友、与山野平民为友这三方面的梳理,展现出庄子以"道"为根本的交友原则。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2)
庄子作为战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作为庄子思想核心内容的人生哲学,其理论基底一个是庄子对人生困境思考的现实基础,分别为死生困境的问题、命运困境的问题和情欲困境的问题;另一个是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即"道论"思想。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当下社会出现的问题和世人面临的生存困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庄学"的核心思想,其立足于各种人生困境,提出了要从自然、社会及自我三个层面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庄子人生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逍遥".直至今日,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田雪 《学理论》2015,(5):223-224,240
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人生和学习目标迷失的状态,这种状态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独立缺失、目光狭窄;理想模糊、价值混乱;心理疲惫、精神烦闷;空虚迷惘、孤独无力。从学校教育的视角来对大学生这一迷失状态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总结了三条原因:理智关怀缺失,生命关怀缺失,个体存在关怀缺失。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群体,这种迷失状态的持续发展不仅会影响个体的价值实现,更会造成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迟滞。尽快改变这种现状是大学生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当务之急,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己以及整个社会的努力,更需要从教育系统内部开始着手。  相似文献   

13.
宁译锐  胡皓月 《学理论》2015,(6):32-33,38
《论犹太人问题》主要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所作,是马克思研究市民社会理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献。在这篇文章中,"市民社会"是马克思进行宗教批判、分析政治解放、人的解放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主要是在论述宗教解放、政治解放的过程中从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关系、政治解放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犹太人的世俗生活这三方面对市民社会理论加以探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阳 《学理论》2012,(4):55-56
庄子的人生观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哲学的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其人生观而展开的。在生死观等方面,庄子有着自己独到且深刻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虽然有着消极的方面,然而庄子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具有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并提出了达到其理想和目标的方法,要求人们努力去实行。所以,庄子的人生观并非只是消极。我们更应看到庄子哲学中对我们树立人生观的积极影响而不是消极方面,在社会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的人生观,庄子的人生观中也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思想,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何桂花 《学理论》2014,(3):57-58
道教女神南岳夫人(魏华存)可划入道教神仙系统的"人间巾帼"一类,魏夫人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祖师,她的信仰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上清派的社会影响来发挥的。括而言之:魏夫人在正统道教内部和官方话语系统中的地位风光显著,而关于她神仙个体的世俗崇拜对照西王母与妈祖而言很是不突出、甚至显得黯淡。而这些风光与黯淡是与魏夫人这一神学个体包括其所属上清派道教过早地官方正统化、与世俗民间信仰的疏离分不开。  相似文献   

16.
心灵美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美,它显现为心灵的境界。心灵的美不等于心灵的善。从美是自由的形式、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角度看,心灵美主要包括智慧、情趣、率真三个方面。心灵美内化为一种情怀,外化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从而演绎为个体生命存在的样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勿忘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勿忘净化我们的心灵,从而演绎出美丽而生动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人生价值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系 ,只有从不同角度考察 ,才可能比较清晰、全面地分析它的构成。1  人生价值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 ,依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分清它的横向结构 :依据个人自身所拥有的条件和素质 ,人生价值可划分为生命价值 (含死亡价值 )、智能价值和道德品质价值三部分。人生是从生到死的生命活动过程。生命的价值首先表现在 ,人生的一切 ,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 ,无不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基础。然而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作为生命价值的真正含义或最重要方面 ,则是指作为生命的存在和活动 ,即它作为客体对主体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娟 《学理论》2010,(17):102-103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亚力士多德,"一"字不仅做为数量词在诸多哲学著作中出现。同时,"一"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从柏拉图的"一"与"多"到亚力士多德的"各自成‘一’并成‘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51);从《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庄子》的"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一"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其意义是什么,经历了样的历史变迁?本文拟沿着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的脉络,通过对春秋以来老子、庄子几位主要哲学家及其著作的考证与分析,梳理"一"的哲学范畴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不做山林隐士,而是在充满险恶和诸多困境的世俗社会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这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庄子不能追求统一的人格模式,当然也就没有统一的生存方式。这些生存方式主要有"无用为用"、"缘督以为经"、"内直而外曲"等三种。这些生存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保全生命,并且为实现与自然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而采取的一些无奈而巧妙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整体观念     
《求知》2018,(11)
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释义】天地万物虽形态各异,但本源上相同,宇宙万物与我混然同为一体。【作者简介】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写作背景】《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齐物论》以"丧我"发端来说明万物不齐是由于"我"的偏执所至,只有达到"忘我",才能实现万物的"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