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主要包括参与、需求、认同、满足几个构成要素,目前阻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瓶颈有"反应—反馈"不畅通、被动获得向主动获得的梗阻未破解、情感触发与技术深层融合未形成、教育资源分布与大学生参与习惯及规律未契合等方面。为此,应驱动大学生网络愿望意见表达、触发大学生情感认同、建构及时反馈机制、促进教育技术引进与创新等,旨在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提供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0,(8)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政治参与的线上渠道不断扩展,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其政治表达乃至政治参与的主渠道。网络具有虚拟性、间接性、时效性等特点,对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和输出表达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本文以浙江省属高校中国计量大学为研究对象,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表达四个维度采取问卷调查与开放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和输出表达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最后针对研究结果,从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学校思政教育、大学生党员自身等角度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输出表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孙一鸣 《学理论》2014,(33):288-289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巨大挑战。互联网迅猛发展、普及率迅速提高;网络流行语符合大学生追求个性、追逐时尚的心理特征,网络流行语的运用满足了大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诉求,是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中流行的重要原因。不良网络流行语导致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失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产生巨大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网络流行语有效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占领网络新阵地,以网络流行语为新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网络流行语为新元素,弘扬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正>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基层社会治理中群众参与支持是基层治理的力量源泉。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迅速导入,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打开了群众利益表达的闸门,激发了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基层党组织而言,网络参与既会产生过度参与的挑战与风险,也蕴含着开辟群众工作新领域的机遇。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党委顺势而为,创新"网民沟通会"的形式对接网络民意表达,搭建基层群众工作的新载体,实现了网络时代基层社会自治与共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4,(36)
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总体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通过对新疆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在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推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参与——出现并不断扩大,成为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形态主要有网络舆论、网络社团、网络政治人及其精英等,广泛的网络政治参与对廉洁政府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首先,网络政治参与克服了传统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机制中的弱点,为监督机构充分履行遏制腐败的责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监督形式。其次,网络政治参与简化了反腐程序,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改善了整个社会反腐的文化观念氛围。最后,网络政治参与为人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促进了廉政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网络政治参与是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性需要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提高参与者主体素质、积极引导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同时,强调网上与网下政治参与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行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将项目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中,并构建了由"确定主题——合理指导——筹划设计——立项资助——实施实践——总结成果"六个环节组成的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使现阶段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极大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9.
李强  李学锋 《学理论》2013,(2):263-26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塑造大学生独立的政治品格。但也存在着网络政治参与信息来源不可靠、容易形成非理性参与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现状总体良好,但随着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呈现一些新问题,如围观式参与突出、网络参政常态化、政治效能感低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关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研究,把握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的问题与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话语表达是指主体按照一定的话语规则和表达规律,用语言文字、表情符号、音频视频等具体方式表达思想意识、传递情感价值的行为或过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具有主客体关系平等、内容方式灵活、时间内容碎片、传播环境共享四个方面的独特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独特性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也会产生消解话语主体权威、冲击话语表达范式、削弱话语表达效果、挑战话语表达监管等负面效应。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效力,必须努力做到壮大话语表达主体队伍、规范话语表达内容方式、提升话语表达系统性、净化话语表达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具有特定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共活动空间被拓展,大学生在公共参与中的互动行为的产生,以及大学生在互动中产生公共参与意识等。网络时代里,促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在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组织在公共参与中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职能建设;其次要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公共活动内容,有效利用大学生社会公共活动资源,科学创建大学生社会公共活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网络政治参与是民众在网络空间借助网络媒介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台湾网络社会的发展成熟为台湾民众开启了释放大众政治参与需求的窗口,网络政治参与以其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与草根性等特征降低了参与者的行动成本,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意愿,改变了台湾传统政治生态。新媒体时期的网络政治参与逐渐发挥着从虚拟到现实的强大现实影响力,近年来台湾社会运动的话题兴起、结社、组织策划都源自网络并形成线上与线下密切配合联动,形成了颇具台湾特色的"网上串联、网下集会"公民运动模式。网络政治参与已然从政治人物生态、选举生态、政治舆论生态以及青年政治生态几个层面改变并重塑着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4.
社会抗争关系到利益表达与维护,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形式,国内的抗争诉求多集中在"权利与利益"方面。社会抗争行为发生在一定的场域之中,场域中包含抗争者、管控者、制度、规则等内容,场域具有非"是非"特征,呈现出一种波动性的"半闭合"状态。社会抗争行为场域的产生离不开政治机会结构,政治机会结构塑造了抗争场域,在场域中放置了政治机会与政治限制。当然政治机会结构是政府"过程学习"的结果,虽然政府有"内生性"学习目标(为人民服务),但是政府的学习也会出现偏差,因而社会抗争行为的场域——政治机会结构——政府的"过程学习",这一衍变过程即是社会抗争行为场域的逻辑所在。展望未来,逐步构建回应性政治,在政治吸纳上做功课,遵循社会抗争行为场域的逻辑,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提出了新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体现出在参与内容上虽然有利益化倾向,但总体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政治参与方式上虽然有时出现非制度化,但更多的体现合法化;参与水平上虽然层次参差不齐,但参与热情较高等状况.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消极因素既有制度性因素,又有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因素等.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健康、有效、有序,应完善大学生政治参与制度、培育大学生政治素养与政治参与能力和加强网络等媒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已成峰火燎原之势.在网络政治参与众语喧哗的背后,蕴藏着我国公民对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诸多期待.这种期待是网络政治参与动机的重要构成部分.网络政治参与动机主要有三种:经济利益动机、伦理道德动机、归属和成就动机.在多种动机驱动下的网民,通过网络上的学习、交流和强化,最终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客观上要求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心理进行调适和疏导.  相似文献   

17.
张少山 《学理论》2013,(21):30-31
政治社会化对社会成员的成长、政治的稳定和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互联网因自身特性而对中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导致一些大学生现实政治参与技能不足、政治价值偏差、政治思想混乱、政治行为失范。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规避对策:丰富大学生的政治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分析和政治鉴别能力;加强互联网管理,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发展在推动人际平等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穷者之间的“数字鸿沟”,从而引发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既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信息贫富分化,也体现在个体和人群在网络的接入、网络技能的掌握、网络信息的吸纳和生产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网络政治参与不平等性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难免会导致网络参与权、话语权的失衡和社会的断裂,从而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产生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19.
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是政府公共管理和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需要,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使政府的社会服务更具有可选择性和向"公共服务"的治理理念转变。网络技术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导致辨别网络政治参与信息真伪的困难性、非理性化发展对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的不利影响。积极引导和培育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等民间组织,转变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形成与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日益勃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在主体、客体、媒介、行为性本质以及参与方式方面,呈现出对传统政治参与的整体发展性。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识别图谱可分为六个步骤:判断参与主体性质,识别参与行为性本质,细分参与行为具体类型,识别网络参与行为所处政治子系统,判断网络言语行为表达内容的目标指向,识别网络政治公共空间纯粹言语表达性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