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论与私谊     
羽戈 《廉政瞭望》2012,(24):48-48
杨度与黄兴、梁启超都是好朋友。然而杨度与梁启超的交情,还要更胜一筹。1898年.这两位当时最优秀的青年才俊初会于湖南时务学堂,一见面便打嘴仗;五年后的秋天,二人在日本重逢,终于言归于好。此后唱和、合作不断。杨度的名作《湖南少年歌》,梁启超是第一读者.且首发于梁氏主编的《新民丛报》。梁启超给康有为写信,  相似文献   

2.
艾里香 《学习导报》2012,(24):54-54
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科学史上绝无仅有,即便是放之于世界,也是屈指可数。三院士是谁?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他们的父亲就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家满门俊秀,自然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梁启超的《宝贝,你们好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是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家书,里面满是父亲对孩子的期许。  相似文献   

3.
艾里香 《新湘评论》2012,(24):54-54
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科学史上绝无仅有,即便是放之于世界,也是屈指可数。三院士是谁?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他们的父亲就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家满门俊秀,自然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梁启超的《宝贝,你们好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是梁启超写给子女的家书,里面满是父亲对孩子的期许。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志向远大,立志献身於祖国的解放事业。但是他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前,思想上有过许多曲折。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周恩来在青少年时代所崇拜、引以为楷模的人物。从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时代写的文章和留日时的日记来看,周恩来所崇拜的人物是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家梁启超。梁启超出生于1873年,1896年23岁时在上海主编《时务报》,以通俗易懂的文笔介绍西方近代国家的社会制度、思想而名噪一时。1898年周恩来出生,正值梁启超协助康有为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自当往日本。在日本长期的流亡生活中,梁启超在《清议报》…  相似文献   

5.
李健 《理论建设》2023,(6):103-112
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无数仁人志士都将反对帝国主义视作构建现代中国国家安全的前提。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国家安全思想家,梁启超与李大钊均痛陈帝国主义对国家安全造成的严重危害。李大钊曾一度受到梁启超的思想影响,但他最终意识到了梁启超反帝思想的局限性。梁启超没能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考察帝国主义的阶级属性,这导致其曾主张“民族帝国主义”国策,倡导以帝国主义对抗帝国主义的方针,亦曾采取改良主义的反帝策略,低估了帝国主义的危害。与梁启超相比,李大钊不仅洞察了帝国主义的阶级本质,亦对帝国主义采取了坚决的革命态度,在反帝思想上决定性地超越了梁启超。  相似文献   

6.
靳国君 《奋斗》2003,(9):52-52
说起中国近代报刊,贡献之大、影响之深者,当推梁启超(1873年-1929年)。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史学有历史哲学的维度,他将佛学的某些观念运用于历史问题,上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历史哲学。梁启超对旧史学的批判,实际上就是对儒家史学的批判。为超越旧史学,前期梁启超以自然科学为新史学的方法样本,以进化论为新史学的理论武器,后期梁启超放弃了科学的诉求,转向佛学,这使他的新史学不再执着于历史科学的定位,而是增加了历史哲学的维度。佛学对梁启超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引进业力、共业、心力、因缘等佛学概念和理论,并使他拒绝英雄史观,质疑历史的因果律,调整历史的进化观。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尽管以善变著称于世,然而他对史学的热情和研究却终身不辍。进入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对文化问题的兴趣盎然,梁启超的史学研究转向文化史。于是,他开始构想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和宗教史。“著中国宗教史”的设想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不仅展示了梁启超的宗教理念和诉求,而且流露出他对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判定。因此,这一设想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也将梁启超思想的民族性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9.
文人动粗     
快乐大叔 《党课》2014,(17):100-102
文人动粗,这事儿,可以有。 梁启超和章太炎当年同在《时务报》,二人从学术观点到政治思想都有分歧,骂架不过瘾,梁启超带人到报馆拳击章太炎,章太炎则还手抽了梁启超一个嘴巴。按说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动粗了,但二人并没有因此撕破脸,之后依旧惯常往来,虽观点针锋相对,但都佩服对方的学问。  相似文献   

10.
今人皆知梁启超的文章,文采逻辑均过人,却不知梁启超的“家书”,亦情深意重,感人万分。先挑一封最具戏剧性的信“以飨大家”。  相似文献   

11.
<正>少年初识梁启超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这一年梁启超等为了“广民智振民气”而发起维新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此后,梁启超创办刊物、开办学校、出版书籍,并在1902年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此时恰值辛亥革命前夕,梁启超的声望以及“那支笔端常带感情的健笔”,使读过他文章的人很容易受到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佚名 《党建文汇》2011,(10):41-41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3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是梁启超。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过。习惯上所说“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外国人称中国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相似文献   

13.
尽管梁启超认为孙中山“眼光极锐敏,提倡社会主义,以他为最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过,梁实为中国介绍社会主义思潮的第一人。他有关社会主义的言说,间杂于其政论、书序、游记、演讲、书信等诸文体,晚近学术界多从社会主义思潮早期传播史的视角予以观照,其不足突出地体现在对于梁启超后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后的相关言论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4.
一般以为,在中国第一次把马克思介绍给国人的人是梁启超。1902年10月16日,《新民丛报》出了第18号,其中发表了梁启超的文章《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该文介绍了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学说。梁启超为介绍马克思入中国第一人的说法来源于毛泽东。1945年4月21日,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对于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近30年来,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关的学术成果不断出现.文章将海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一简要介评,对于深化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松民 《唯实》2005,(5):64-64
很少有人知道,梁启超有一个日本名字,叫吉田晋。这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逃亡到日本之后起的。梁启超在日本一住就是13年,直到辛亥革命风云乍起,他才带着“天若佑中国,我行岂徒然”的自信与豪情返回中国。耐人寻味的是,他回国下榻的第一站,就是日本住奉天领事馆。可见他与日本人的关系之厚密亲近。说起来,日本对梁启超是有大恩的,而梁启超也对日本有着特殊的感情。当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四处捕杀“新党”之时,若不是日本公使林权助全力相救,梁启超恐怕早就和谭嗣同一起到刑场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后来蔡锷  相似文献   

17.
“少年强,则中国强。”细世纪初,梁启超发出的呼喊,至今回荡国人耳畔。“少年强”靠什么?靠教育。教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家强。在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而今天,我们正在把教育强国的理想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8.
正张荫麟是广东东莞人,1923年,17岁的他考入清华学堂。当年,他就在《学衡》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对梁启超的观点提出异议,梁启超不以为忤,还叹为"天才"。当时《学衡》杂志编辑还以为作者是清华的国学教授,殊不知,竟然是一个不到18岁的小青年。之后,他还写信质疑梁启超演讲中的问题,梁启超不仅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在后一次演讲中,梁启超在讲台上当众答复他,还称赞张  相似文献   

19.
巴图 《党史文汇》2002,(10):34-36
这是一个即将被忘记的人物。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也曾扯起自己的旗帜,提出自己的立国方案,并为之孜孜以求,留下了不算平凡的生命体验。此人即张君劢,名嘉森,字君劢,一字士森,号立斋。1887年1月18日出生于江苏嘉定县。1910年,张君劢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获政治学学士学位。回国应试于学部,取得殿试资格,次年经殿试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为暂避袁世凯的迫害,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张君劢于1913年取道俄国赴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从政治方面看,他早年追随梁启超从事立宪活动,是政闻社的骨干人物,自3…  相似文献   

20.
齐夫 《廉政瞭望》2010,(20):31-31
康梁一起变法,曾亲如父子,但康梁的性情又差别很大,康有为多少有些趋炎附势,喜欢到处捧场;梁启超则嫉恶如仇,眼里揉不得沙子。军阀吴佩孚过50大寿,给康梁都发了请帖,梁启超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拒不捧场;康有为不仅亲往捧场祝寿,而且绞尽脑汁,送上贺联:“百岁功名才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