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个世纪初,新都县桂湖乡(今新都街道)督桥河有一个经营油碾业的罗氏家族.罗家八兄妹在父亲罗必铭的养育下,进学堂读书识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罗家兄妹青少年时期,正值外国列强图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沦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专制双重压迫的统治下,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前仆后继,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为拯救国家民族英勇献身.罗家二哥黄霖、六弟罗野岗、七弟罗金江和八妹罗颖自幼接受革命教育,立志从戎报国,先后走上革命道路,一个为国浴血奋战的"红色家族"诞生了.  相似文献   

2.
正几十年来,我曾拜访过周恩来亲属和他身边工作人员近300人。仅从"贴身"警卫来说,从长征开始直到他去世,时间跨度达40多年。然而我听说的周恩来让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到他的西花厅吃年夜饭却只有1961年春节这一次。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此事还得从周保章说起。周保章是周恩来五祖父的曾孙,家中兄妹4人,由于父亲周恩彦的历史问题,当时想入党都很困难。是年初,周保章的二哥周保常在部  相似文献   

3.
正1949年1月10日,父亲滕代远被任命为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2月20日,铁道部从石家庄迁至北平,我们全家也跟随进京,住进东城区煤渣胡同27号。进城不久,父母就把当时年仅6岁的二哥腾久光和堂哥滕久明送进荣臻小学幼儿部(后改名八一小学,现为北京八一中学),住校学习。二哥和堂哥都出生在战争年代,从小跟随父母"南征北战",过惯了集体生活,且不受约束,沾染了不少"野孩子"气。尤其二哥,顽皮、淘气,好搞  相似文献   

4.
父爱如山     
父亲今年刚刚60周岁,但是他的牙已经开始掉了,背也有些驼了,左耳几年前就已经听不到声音了。父亲个子不高, 仅有一米六几,记得我们兄妹小的时候, 他还时常跟我们比比个儿,可是现在,站在两个一米八零的儿子、两个一米八几的女婿面前,父亲越发显得单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头儿。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只读了两年小学,便被爷爷拽到地里干农活去了。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父亲一直咬着牙把我们兄妹四人供到大学毕业。说心里话,我小时候并不愿意读书, 看到小伙伴们放学后在外面疯淘,心里  相似文献   

5.
鲁晓阳 《党史博览》2011,(12):39-41
2010年5月的郑州春意盎然,我休假回到父母的身边。父亲鲁亚夫提出想去农村走一走,起初大家都劝,80多岁高龄了,体衰有病,医生也嘱咐要在家休养。但父亲的意愿我们是争不过的。这是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我们兄妹陪父母驱车来到郑郊农村,看过庄户,走上田埂,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父亲高兴起来,对母亲说:“看这灌浆成熟的长势,又是个好收成啊!”蓦然,父亲的语气变得和缓:“邓老若在,也看看这新农村,该多好啊!今年的12月10日,就是老人家去世38周年。”我们兄妹终于明白了,年迈的父亲魂牵梦萦思邓老。  相似文献   

6.
周恩寿,字同宇,也叫桐宇。生于1904年4月8日。他来到人世时,正是周家急剧败落的时候。他一周岁多时,父亲因买彩票中头彩,家中陡然有了经济收入,母亲便带着三兄弟一起去了清河县(今淮阴市市区及淮阴县一带)清江浦的外婆家。三岁时,因母亲病故,大哥恩来便带着二哥恩溥和他一起从清江浦返回淮安驸马巷老家。这时父亲在外地谋生,工资甚低,无法养家,而  相似文献   

7.
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是一个容易使人产生怀念的日子。一到中秋,我就会更加怀念远在天国的父母,免不了心里又生出淡淡的哀伤;同时,也怀念父亲为我们兄妹制作的"爱心牌"月饼。虽然父亲离开我已有19个年头了,但他自制的那种至今想起满口生津的月饼,让人回味无穷。小时候,我家人多劳力少,一家7口人,只有父亲一人工作,母亲身体不好,不能做家务,还一直吃药,再加上父亲还要给老家的奶奶寄生活费。那  相似文献   

8.
李讷 《新湘评论》2010,(8):51-51
包括我的哥哥、姐姐在内,在我们兄妹4人中,我是唯一一个没有离开过父亲,并且是在他的呵护中长大的。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现已年近八旬。我们兄妹五个,想起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最深刻的莫过于妈妈教给我们的自尊,爸爸教会我们的善良。当然,"自尊""善良"这样的字眼,他们从不挂在嘴边,而是用最朴实、最简单的方式刻画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会对办酒席印象深刻,尤其在那个"万元户"少见、买东西凭票的年代,谁家办酒席,简直  相似文献   

10.
徐锡广 《当代贵州》2014,(20):20-20
正作为领导干部,不学习就会落后时代发展,就会本领恐慌,就无法正确高效地领而导之。年少家贫,难得有好书读。好在父母都重视读书。父亲是50年代的初中生,修过铁路,后来做过村支书,在农村算是有见识有文化的人了。母亲亦崇尚读书,常常说"世上只有读书高。"我读书始于五岁。一天晚上父亲教二哥背诵王维的《画》:"远看  相似文献   

11.
正1967年1月下旬的一个周末,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一年级学生贺晓明骑了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去城外万寿路的"新六所"(建国之初为中央领导人所建的办公和生活的地方,未完工,只建了六所房子)见父亲贺龙和母亲薛明。那个平常得令人想不起来的周末,成为贺晓明三兄妹与父亲生前所见的最后一面。11月中旬的一天,贺晓明接到总参服务局的搬家通知。兄妹几个找了纸箱子,简单收拾了被褥、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往事     
父亲是个老实人。大半辈子的朴实无华,时刻感召激励后人。记忆中,父亲的身影充满了劳作和坎坷。五十年代“三反五反”,六十年代“文革”挨斗,一直到七十年代初,我们兄妹四人加上外婆全靠父母每月微薄的薪水过日子,生活很是艰难。尽管如此,父亲从不向组织申请困难补助,只是说年年难过年年过,说这话时,醒事的我分明看见父亲酸楚的笑脸。  相似文献   

13.
廖玉  金戈 《党史文汇》2008,(2):59-62
薄一波伯伯在草岚子监狱中已是我们的父亲廖鲁言的领导,后来在山西太原接办牺盟会、创建新军时又成为我们父母的领导."文革"中因"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我们的父亲又跟薄伯伯一起蒙难.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文革"后薄伯伯对我们的妈妈陶桓馥及我们全家多方关照.  相似文献   

14.
"自从有了‘民工之家',我们这些‘背二哥'天天都能吃上热饭热菜,而且再也不会饱一顿饿一顿了,这真是党和政府给乡亲们办的大好事啊!"走在平昌县城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听到来自农村的"背二哥"发自肺腑的心声.  相似文献   

15.
<正>我是甘肃临洮县人,1930年6月出生。家里靠父亲一人种地为生,为了摆脱贫穷,父亲决定供我们兄妹5人中的一人上学。12岁的我走进了村子的学校上高小,17岁离家到县城上初中,每个星期步行回家背一次粮食和柴火到学校自己做饭吃。  相似文献   

16.
银川城的冬天总感觉没有小时候的乡村冷。故乡最冷的时节就是腊八前后,如果下一场雪,直到过完春节,角角落落的积雪才会完全消融。一每到腊八,父亲都会早起,扫净院子,把因虫子啃过而不好卖的各种"纯绿色"豆类收集起来,加上米饭、面条子熬一大锅"腊八调和"吃。目的,就是让我们兄妹几个要记得节俭过日子。每次,我就着辣子都能美美气气吃上两大老碗调和饭。吃过腊八调和,趁父亲出门转悠,母亲都会给我们讲一件父亲过去的事:父亲13岁,叔叔7岁时,兄弟俩住村集体一间土坯房。没妈的孩子天养活,吃啥啥香的父亲身体挺壮实,村里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自信"在当下是一个高频词,同时也是一个值得人们同情的词,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声音"这个地方要重塑文化自信""这支队伍缺乏文化自信""这个作品缺乏精神诉求""这个人缺乏文化自信"云云。有的甚至八竿子打不到一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都会归结于缺乏"文化自信",看来"文化自信"还真是一个"冤大头",这在我们作家、评论家  相似文献   

18.
李又兰,原名李幼兰,浙江镇海人,张爱萍将军的夫人.她出生在一个商贾世家,父亲是一位具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实业家.受父亲的影响,李又兰兄妹五人都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李又兰在五兄妹中排行老二,18岁就参加了新四军,在抗日的战火硝烟中不断成长,练就了一手速记的技术,并与张爱萍将军结为百年之好.  相似文献   

19.
正父亲去世后,每当父亲节来临,我都会有很多感触。他死于癌症,从发现病情到离开,只有几个月。2003年初夏,非典肆虐,武汉封城。我在报馆里,不得脱身。突然接到二哥的电话:老头子走了。"走了"是什么意思,你晓得吧。电话里,能清晰地听到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  相似文献   

20.
陈知建 《湘潮》2012,(1):25-27
1961年3月,刚过完58岁生日的父亲,突然离开了我们。那时我正在北京四中读初中。3月16日上午,父亲的秘书陈克勤突然把我从课堂上叫了出来,告诉我父亲病危,要我们兄妹立即随他飞往上海。我先是一惊,随后想到父亲一生打败了无数凶恶的敌人,经历了无数艰险,已经两次挺过了心肌梗塞,这次也绝不会被打倒的。但一下飞机,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块黑纱……父亲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时,我还不满16岁。从此;我要想了解父亲,只能从资料和别人的回’忆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