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海建 《辽宁人大》2006,(12):43-43
不论投放“政绩广告”的单位在主观上是否意识到,他们的行动都表明,他们是广告理论中早已被驳得体无完肤的“魔弹论”的拥趸者。这一理论认为,广告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受众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媒介上的广告可以对受众进行有效的影响和改变,具有一击中的的“魔弹”效果或类似药到病除的“皮下注射”效应。由于完全否定了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能动性,这一理论的荒谬是显然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但有些已经过去的事实,只要能从中找出让受众关心、感兴趣的事,那些“旧闻”同样具有新闻价值。有些事件过去了几年、几十年才予以报道,仍成为令受众动心的热点新闻、抢手新闻。这样的报道在当今的报刊上并不鲜见。这说明,新闻的“新鲜性”不单指时间上的新,还包括内容上的新。同样,在人大宣传工作中,巧妙地利用“旧闻”写新闻,也可以增加稿件的信息含量和可读性,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而且这样的稿件往往容易得到编辑的青睐,命中率较高。那么,如何利用“旧闻”写新闻呢?  相似文献   

3.
《政协天地》2010,(10):36-36
从奥运会的筹备过程开始,中国开始把国家形象的推广和品牌塑造,列为一项"国家工程",其中最大的突破就是变"宣传"为"传播"。"宣传"是信息传递者以自己为核心,“自说自话”:而“传播”则以受众为核心,实现双向互动和沟通,不仅让对方“听见了,看到了”,还要“相信了、接受了”。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宣传效果往往只达到第一个层面,而没有进入第二个层面。从“宣传”到“传播”,在经历了数次阶段性的发展道路后,终于迈入了21世纪的“公关时代”。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闻传播与“使用与满足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上半页,西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标志着受众理论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要真正实现“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我国新闻传播中的超越——即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又避免其负面影响,我们就必须在认识到传者与受众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关系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传者和受众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唐钧 《时事报告》2010,(2):73-75
最近一个时期,媒体上出现了一股“二代”热,常见的有“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还有“贫二代”(“穷二代”),等等。公众和专家学者,都对此议论颇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贴标签”的做法,会导致受众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最后走向事实上的歧视。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泛偶像化”现象具有表征易变性、娱乐趋俗性、虚实交互性等典型特征,从青年受众群体、先进传播手段两个方面分析“泛偶像化”现象的内外动因,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新媒体应培养的传媒责任、偶像自身的示范作用、崇拜者自身的社会认同感等方面对“泛偶像化”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传播学理论和德国功能学派对中医药类翻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分析几例中药汤剂的英译,中医药类英译需要在传播学的指导下运用德国功能派理论来保持其“忠实性”,而对“忠实性”的把握应建立在对传播功能和受众的分析上,其“忠实性”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8.
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两会”),都是一次审议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议会。在“两会”的台前幕后,也总是活跃着一支庞大的新闻队伍,展开新闻大战,是他们在准确客观地把会内会外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的受众。他们是如何组织报道的?他们如何看待今年“两会”?本刊特邀请人民日报参加今年“两会”报道的部分记者编辑谈谈他们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廉政文化周日前启动,来自海关、地税、国税等廉政“高危行业”的500名青年公务员宣誓“以后当了官永不贪污”。这是近日非常热门的一条新闻,然而热门背后隐藏的却是受众不尽的长吁短叹和失望反感:难道被我们寄予深切期待  相似文献   

10.
张玉霞 《新东方》2009,(6):54-56
李长春同志提出外宣工作要“坚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习惯”。“三贴近”原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宣传工作一系列方式、方法、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新形势下中央对外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我们做好外宣工作的基本准则。落实“三贴近”原则,就是要立足中国当前发展的实际,扣紧时代主题,反映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1.
为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全面营造党的诞生地纪念建党90周年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推动“十二五”科学发展、奋力创先争优的热情.中共浙江省嘉兴市委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充分发挥嘉兴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和省级媒体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联合举办了2011年“七一”红船节系列活动.唱响了“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的时代主旋律。从4月开始.陆续开展了“红船精神·接力传承”、  相似文献   

12.
孤帆 《公民导刊》2005,(6):52-52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克莱尔肯特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宣称:“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他的判断是有依据的:即便是在欧美也乏人问津的单价超过100万美元“宾利车”,在中国却连创销售纪录。而那些月收入只有几千元的年轻人,也是奢侈品的热烈追捧者,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饰物,比如领带、皮鞋、皮包等等。肯特预计,中国将会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3.
正在发生的时代之变、社会之变、媒介之变必然引发受众接受心理的诸多变化,重视和研究这些变化是媒体发展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面对当下受众接受心理的变化,媒体应该尽力满足受众对事物真相的需求、改进叙事方式的需求、重塑媒介话语的需求、参与传播过程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受众接受心理变化问题,应该充分认识到受众接受心理变化的复杂性,既要讲适应受众心理变化,也要讲责任和担当,防止被市场“绑架”,从“媒介中心主义”堕入无原则的“受众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如同现实社会里的人不可能是清一色的好人一样,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也不会统统是真实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网络世界出现捏造的、杜撰的虚假信息,甚至彻头彻尾的谣言,没必要大惊小怪。关键的问题是,这些犹如在莽莽沙漠中几粒沙子的虚假信息,怎么会不胫而走,扩散开来,被受众所知晓,从而误导人们呢?谁在“为虎作伥”、“助纣为虐”?  相似文献   

15.
苏平 《八桂侨刊》2004,(4):25-26
中国-东盟博览会为我们的媒体提供了一个全面、广泛的对外报道平台。针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对外报道,我们要多从东盟受众的角度来考虑,不仅要介绍博览会为广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更要介绍博览会是一种“双赢”、“多赢”的选择,要充分展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对东盟各国带来的巨大利益和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军队的政治宣传工作,毛泽东早在红军创建之初,就明确把政治宣传列为红军的第一工作,甚至上升到决定红军生死存亡、革命兴衰成败的高度。而美术宣传因其通俗易懂、形象直观,受众面广,更是成为红军凝聚军心民意、分化瓦解敌人的重要艺术武器,并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一抹光彩夺目的红色印迹,被誉为红色“活化石”。  相似文献   

17.
邓国军 《前沿》2010,(18):147-149
学术界对“诗言志”与“诗缘情”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很少从“表现”的角度对它们研究。所谓“表现”,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著。如果从“表现”层面来研究文艺理论范畴或命题,则主要指“偏于自我表现”的内涵。本文在辨别“情”“志”的基础上从中国古典美学“表现”的视角对“诗言志”与“诗缘情”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注意力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媒体与受众连接的桥梁,增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必须抓住受众注意力这个关键,在新媒体中要发挥国家传播体系的强大功能,整合全球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资源和技术资源,做大做强新媒体;要尊重媒体规律,满足受众需求,提升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效应,关注百姓生活,关注社会脉动,反映真实的社情民意,并以思想的力量增强受众注意力,通过注意力的聚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被学习”向“高认知、高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传播学的受众理论是以受众为核心所建立的现代传播理论,公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过程,两者有着内在的相似性和可通约性。通过分析传播学受众与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内在联系,结合受众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公安工作实际,分别从转变教育视角、优化教育内容、发挥受众的主体地位、构建新的传播模式等方面为新时期公安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传播思路和理论支撑,以期提高公安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美国“锐实力论”的战略意图是配合美国政府对华战略调整、对抗中国文化影响力。为了促成“锐实力论”的广泛传播,美国启动了全政府—全社会联动的战略传播模式,采取了新造概念界定问题、运用学术话语增强公共信任、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获取道德共情等传播策略。“锐实力论”的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阻滞了部分中美之间正常的科技、文化、学术交流。中国需要从战略高度科学、系统、理性地应对:建构与完善中国国家战略传播机制;加强学术话语与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创新学术话语;中国一方面要继续大力传播“非意识形态化”的交往理念,避免掉入意识形态对抗陷阱,另一方面则可以主动应对,以“文化自信”为核心内容优化中国文化影响力资源,并从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等方面完善传播策略,从而改变外界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