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国学术论文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 关于学术论文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我国以往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何认定抄袭剽窃行为方面。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抄袭行为的认定却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其原因之一,就是在我国学术领域中,目前有一种反常现象,“天下文章一大抄”见多不怪,抄来抄去,以致于最后谁是原始创作者,谁是抄袭者已分辩不清。笔者以为,产生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根源,是我国学术  相似文献   

2.
法学之殇     
学非易事,磨砺以求,未必有所成,现如今法学论文人人会写,学术研究似为易事,这类现象的背后是学术出现严重失范、脱序现象。真学术必然要有创新,法学研究必须强调学术原创性,窃人立意,掠人之美,与剽窃词句如出一辙;创制一套新词,制造语言的魔障,也不足取。学者不能不没有一点“专利权”意识,某种学术观点既然有人提出,再当作自己的创见,便属“学术不端”。法学论著最重要的是思想,其价值应当表现在有原创性观点,做不到这一点之所谓“学术”不过是“表态式学术”。缺乏健全的学术批评是当今法学研究保持低劣化和“学术成果”泛滥成灾的一大原因。高质量的法学研究成果需要精工细雕,为减少垃圾学术,学者应有不写或者少写的勇气。  相似文献   

3.
1 98 0年代以后 ,作为西方法学理论的“中国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西方思想评介”涉及了复杂的西方法学理论的“建构”、“想像”等问题。“建构”、“想像”中所包含的诸如“学术推进的目标缺席”、“知识评介者的学术权力支配”、“权威导引的单面作用”等又是应予细致剖解的学术机制。更为重要的问题也许在于在理解西方法学理论的过程中的背景知识的差异。通过对这些学术机制和背景知识的差异的理解 ,我们也许可以发现 ,为了实现西方法学理论的“真正中国进入” ,从而推进中国法学研究 ,首先实现中国法学背景知识的变化涌动才是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4.
邓正来 《现代法学》2006,28(6):45-50
2005年,邓正来教授在《政法论坛》发表了《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长篇连载文章,对中国法学1978年以来的研究状况做了整体性反思和批判。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学界关注,出现了一些对该文的评论或由此而派生对中国法学反思与前瞻的文章。不管您对该文的观点以及方法看法如何,但邓正来教授的“纠问”一定是中国法学研究的“问题”,成为中国法学界的一次学术事件。我们认为,邓正来教授对中国法学研究的思考仅仅是一个开始,他所给出的答案并不一定正确,他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一定涵盖中国近30年法学研究的全部症结。鉴于此,本刊荣邀邓正来教授组稿,约请著名专家学者以笔谈连载形式就由该文引发的问题以及该文本身的问题、观点方法做更深入广泛的讨论。也希望关心这些问题的学者以及司法部门的专家参加到讨论中来,为中国法学的繁荣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5.
目次一、法学研究与学术传统二、法学研究与学术批判三、法学研究与问题意识四、法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层面尊敬的同学们、老师们:大家晚上好!非常有幸到这么远的地方来,跟大家交流法学研究当中的一些问题。我是坐火车来的,不敢坐飞机,所以感觉非常遥远,但是我心里非常高兴。本来今晚演讲的题目叫“法学研究与问题意识”,但是昨天和贵校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交流以后,我觉得有必要把今天演讲的内容稍微改动一下,以使大家听得更清楚,因此今天讲座的内容将围绕法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展开。我之所以要谈这些问题,主要是基于2003年我进入学术体制以后,…  相似文献   

6.
舒旻 《研究生法学》2009,24(3):26-35
面对“环境法及环境法学未来三十年发展”这一宏伟课题,环境法学人应当思考怎样为中国的环境法治建设贡献智慧。这种思考既要关注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要审视环境法律的实效性。只有严格地界定、谨慎地使用、认真地构建各种法学概念,环境法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才能成为环境保护实践的理论指导;只有时时刻刻关注环境法能否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标准,不断检验环境法律的执行力,环境法学才不至于沦于空泛。有鉴于此,我国未来之环境法学研究应当建立在严谨的理论态度和高度的现实关怀之上,以避免四种有害的学术取向,即不顾中国环境现实而创建各种理论,直接用西方理论来完成环境法学研究;在移植国外的经验的过程中不能完成这类移植的理性论证和良好过渡;没有前提约束地借鉴社会学的、经济学的或者技术性的研究方法;华而不实的文风,缺乏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耐性。  相似文献   

7.
刑事法律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缄口不谈刑事法律关系问题,似乎它的存在与否同法学本身的研究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随着法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不难发现:“刑事法律关系”已成为当前刑法学、法学基础理论等学科的一大问题。因此而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开的疑题:刑事法律关系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刑事法律关系,那么对法律关系作一般的概括是否合适?“刑事法律关系”论在刑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犯罪构成论、刑罚论等等的关系)如何?与其它法律关系相比较,刑事法律关系有没有意义?等等不一而足。回避这些问题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本文拟就上面提出的问题对刑事法律关系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天下论文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这方面,广州名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很在行,他们的论文在“查重率”方面能绝对过关.技巧是,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我今天晚餐吃了番茄炒蛋”,他就会说“我今天晚上食用了鸡蛋炒番茄”,或者说“西红柿炒鸡蛋作为我的晚饭”.  相似文献   

9.
邓正来先生17万字长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由本刊分4期发表后,在中国法学界乃至中国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国内权威文摘杂志也作了长篇选载,学界评价热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还主要以此文为缘由举办了“中国法学的反思与前瞻”学术论坛。为进一步探讨该文所提出的理论问题,进一步展开对该文的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进一步提升中国法学研究的水准,同时倡导严肃科学的学术批评风气,本刊集中编发8位博士生的评论文章,以求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我国法学工作者出版的法学专著中,有不少学科研究“综述”,诸如:《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刑事证据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法学新思維》、《宪法学与政权建设理论综述》等等。这些综述著作展示了某一学科的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轨迹,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起到了检索与导向作用,是带有工具书性质的著作,值得提倡。“综述”虽然不是直接对本学科问题的研究,却也是一个科研的课題,即对本学科、本专题的研究史和研究成果的研究,它不应只是资料汇编,只限于罗列介绍,好的综述也可适当有编者的评论,提高其学术性。从目前“综述”的写作、出版情况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总结和改进,以利提高“综述”著作的编撰质量。  相似文献   

11.
繁荣法学必须抓住核心问题法学的繁荣,首先会碰到目标问题:法学向哪个方向繁荣。如果说法学的价值可分为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法学繁荣的目标是双重的:在学术方面,改变法学落后状态,出品伟大的法学巨著,创造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的社会主义法学体系或法学流派;在社会方面,既要创造性地为我国法制发展指明方向和开辟道路,以充任国家法制决策的“思想库”,又要促进现代民主法制观念在全民族文化观念和心理结构中的形成。而这些目标的核心,在于最终确立现代法治观。它包括:(1)法的主导性和至尊性,即法在社会主义社会控制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郭相宏 《现代法学》2007,29(1):53-56
<正>如何理解和认识邓正来教授的长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以下简称“邓文”)“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问题已经颇为引人深思,也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而邓文结尾处的一些论述可能更具有根本性:中国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虽说一些论者因欠缺“介入”意识而没有认识到,归根结底是或者应当是一种对社会秩序之性质的关注,一种对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学术处和北京市系统工程学会法律专业委员会1月14日在京联合召开法学发展研讨会。会议着重就法学发展的定义、标志、途径和机制,现代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与法学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当代社会变革对法学发展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者指出,“发展问题”是一个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法学发展问题,要搞清法学发展的定义和标志,否则就不能有效地判断“发展”与“不发展”,或“停滞”和“倒退”。不同的法学发展模式是在不同的法学  相似文献   

14.
随着蒙牛与伊利之间“诽谤门”事件的逐渐明朗,一些“网络公关”或者称之为“网络推手”的不当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开始受到公众和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如何规范这些“网络推手”进而维护网络文明,成为当前我国净化网络环境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卫平 《清华法学》2023,(6):187-191
<正>《清华法学》创刊时间虽然不长,却发展迅猛,已成为全国法学期刊中颇具影响力的、重量级的学术刊物。《清华法学》的快速发展并非“弯道超车”,与清华大学法学院自身实力以及法学院的大力支持息息相关,也与《清华法学》始终坚持学术方向,倡导问题导向、问题意识,尤其强调中国问题与学术研究的紧密结合、严守学术研究规范有直接的关联。不容否认的现实是,我国学术期刊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低质量重复研究的文章。虽然这些文章在标题、语言表达、注释、  相似文献   

16.
《法学》2001,(11)
《法学》是全国唯一的月刊类法学理论刊物,她创刊于1956年。几十年来她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思想解放,敢为天下先,善于开展学术争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经常率先对法制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全国许多重大的理论争论和大案、疑案的探讨,常由《法学》发起。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法学》逐渐形成了“短、平、快”和“麻、辣、烫”的办刊风格,文章素以求新、求实和求深为尺度,连续被评为全国法学类核心期刊,2000年在首届全国高校学报评比活动中,《法学》荣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发行…  相似文献   

17.
周永坤 《现代法学》2007,29(3):62-64
法学研究的自主性或曰法学研究的学术自主性,是指法学研究者与现实法律、与政治权威自觉地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种外在的、学术的观点来对法律及其权威进行客观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的评价的研究姿态或学术自觉。一个失去自主意识的研究者不是合格的研究主体,一个失去自主性的知识体系是否可以称为“学术”本身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一个与现实同一的观念不具备学术应当具备的特质——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早在1847年,德国人基尔希曼就对这种法学进行了无情的嘲讽:那样的法学关注的“是实在法中那些谬误的、过时的或随意性的东西,是立…  相似文献   

18.
余敏友 《法学研究》2004,26(2):135-136
世界贸易组织法是在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世贸组织”)成立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法学界关注的一个新兴法学领域。虽然其问题涉及到国际法、国内法甚至于法理学等各法学领域,但是从其主要方面来看,世贸组织法仍然是现代国际法中一门正在发展中的颇具全球性影响的新兴分支学科。对于世贸组织法的研究,我个人认为,当前应集中力量重点研究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卫生法学、医事法学、生命法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生命健康和医疗卫生领域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学者分别从“卫生法学”、“医事法学”、“生命法学”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三种“法学”具体的研究范围及方向如何确定,均未形成一致意见,甚至相互间“抢占地盘”现象严重,并因此严重影响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和体系化理论的形成。因此,应当对不同称谓下“法学”的研究方向及范围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将卫生法学定位于卫生行政、医事法学定位于医患关系和医事行为、生命法学定位于生命理论及生命科技的医学应用,有利于从各自的角度深化研究并能促进理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威格莫尔被尊称为“英美证据法学的集大成者”,其证据法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整个英美证据法学.威格莫尔的证据法思想继承了英美证据法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其经由《普通法审判中的英美证据制度专论》向《司法证明科学》的学术转向正在促进着美国证据法学研究的整体知识转型.这对于中国证据学科的建构有着极大启示:我们应该建立“规则”加“规律”的学科研究范式,从而迈向独立的“证据法学”与整合的“证据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