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礼明  容鹢 《政法学刊》2009,26(6):57-62
诉讼证明是针对案件的“中心事实”,而大量的“背景事实”通常无需提出证据予以证明。这可以通过司法认知得以认定。比较美国和德国刑事诉讼的司法认知规则,两者基本相同,但也略有差异。从诉讼制度传统出发,我国应当借鉴德国的体例,将司法认知确定为两类事实,一类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另一类是法官因职业关系已知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麦考密克论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地利小说家F.卡夫卡先生(FranzKafka)有一句名言:“一本书,如果我们读了没有感到额头被击了一猛掌,那么我们读它干什么呢?”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麦考密克论证据》就有如此之效果:该书通过对英美证据法丝丝入扣、环环相连的细细演绎,不但令阅读者时不时有“脑震荡”的感  相似文献   

3.
没有公开则无所谓正义 ,证据制度作为刑事诉讼的核心制度当然也不例外。证据公开主要表现在以公开的方式、方法进行收集证据、证据开示、公开举证、质证三个方面。对此予以理性分析是我国程序再铸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引言司法认知规则是英美法系特有的概念,也是《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中最重要的规则之一,但是反观我国国内学者对美国司法认知规则的研究,一方面介绍的知识很肤浅,另一方面有很多误解在里面,特别是对美国司法认知对象(或者说范围)有很多误解,最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司法过程的方法及其性质一直是我们争议的话题,本文通过对《司法过程的性质》这部讲演集的解读,从中揭示了作为一代大法官、法学家的卡多佐,对司法过程的相关问题的独到见解,同时对我国的法律司法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周玥 《法制与社会》2012,(25):149+151
中国现阶段司法体制的改革已驶入了快车道。本文对现行司法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司法权的非独立性,司法程序的非理性化和司法队伍的非职业化,并试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详细阐释及提出改革意见。  相似文献   

7.
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司法认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民事诉讼中,当法院依职权对有关当事人的事实主张采用司法认知时,便可免除其该当事人对该事实主张的举证责任。然而,目前在我国司法审判实践中,不少法院基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够充分采用司法认知,从而给有关当事人造成了不当的举证负担。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立法、司法经验以及学理研究成果对司法认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司法认知是民事诉讼中一个重要的制度,而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对司法认知的规定则十分粗糙,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在对司法认知相关理论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完善这一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法官“造法”倾向——读《司法过程的性质》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部著作是卡多佐多年司法实践经验的结晶,作者详细的分析了法官判决所受制的因素,并强调了法官的造法职能,即“活着的法律宣示者”。本文结合中国的司法实践,提出在中国赋予法官造法职能的可行性,并分别从法官的司法解释权规范化和判例制度体系化两方面详细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北方法学》2018,(5):46-52
剖析司法认知规避现象的根源并进行制度激励,在当前民事审判实践中极具现实意义。从司法压力机制、司法指引机制、司法替代机制等角度着手,司法认知规避的深层次根源得以发现。从司法认知规则重构、司法认知案例库体系建设和司法认知责任及其豁免三大方面建构司法认知激励制度,颇具必要性与可行性。关于司法认知规则重构,应坚持简约主义立场,使得司法认知规则简约、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关于司法认知案例库建设,应建立一套从指导性案例到精品案件的多层次案例库体系,建立案例库反馈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关于司法认知责任及其豁免,坚持不当行为作为法官惩戒的主要事由,错案惩戒需要结合客观结果与主观状态来分析,并建立影响性后果错案的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11.
司法认知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制度之一,也是证据学的基本问题。本文分析了司法认知的涵义和效力,并对认知的范围、规则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郑曦 《中国司法》2010,(4):14-18
一、司法认知概念之厘清 司法认知(Judicial Notice)是英美证据法上的概念,其来源于“显著事实无须证明”的古老法谚。对于国人来说,司法认知是陌生的名称。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虽有司法认知之实,却无相关的概念和制度,因此国内学者对于司法认知有过一些错误的理解。事实上即使在对司法制度有明确规定的美国,一些学者对于司法认知也有明显的误解。  相似文献   

13.
在该书中布莱克教授通过将社会学知识引入法律领域,从探讨案件的社会结构入手,分析得出案件的社会结构特征可以用来预测和解释各种法律行为。进而提出三点法律改革方案,通过最终的非法律化消除社会歧视、实现社会公正。其将社会因素引入法律实践领域进行分析思考的探索值得我们尊敬,更促进我们深思和反省,敢于直面司法中的“歧视”。  相似文献   

14.
15.
孔红 《政法论丛》2008,(2):83-89
逻辑方法是研究司法论证的传统的方法,对分析、评价司法论证起着重要的作用。逻辑学多元化发展的特征首先表明,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来描述推理并定义推理的正确性,并不期待将人类多种多样的的思维方式归结为单一的标准模式。各种演绎模式只能刻画证明性的论证。论辩性的论证过程则需要运用非单调逻辑的工具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宪政的主题就是使自然法及基本人权的正义理念能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得以具体化。推行宪政首先需要一部合乎正义的宪法,但更为关键的是宪法作为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规范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否则宪法就会象神一样,高高地呆在象牙塔尖,孤芳自赏。与真实的社会相脱节,最终避免不了"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宪法制定得再完美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司法审查制度正是为回应这样一种社会需要,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阎朝秀 《河北法学》2006,24(12):152-159
证明责任解决的是当事人对哪些事实应当举证证明,否则承担败诉风险.司法认知解决的是哪些事实不需要当事人举证证明,免除当事人的证明责任,而由法官直接确认.在证据法学中,人们往往热衷于从证明对象的角度来把握哪些事实应该由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而鲜有从司法认知的角度来把握证明责任的承担.如果从司法认知的角度来把握证明责任,那么司法认知影响证明责任的分配.但是司法认知只影响主观证明责任的分配,而与客观证明责任没有实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晏莉 《四川审判》2002,(1):28-29
司法认知作为一种诉讼证明方式,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并不鲜见,笔者在法院系统经过细致的调查和访谈,试图站在审判实践的角度剖析司法认知,以期对我国即将进行的证据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事实推论方法,情理推断在证据所提供的基础事实与待证事实之间以经验知识建立起思维联结的纽带。与其他司法证明方法相比,情理推断具有突出的个体性特征,事实认定者可能会将个体偏见误作共同经验,从而引发预设立场、过度联想等认知风险。作为情理推断结果的案件事实需要证成。针对作为推理大前提的经验知识,以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协助法官约束自我偏好,以经验知识的共同性证成其正当性。在情理推断结构内部,证据所提供的基础事实是不可或缺的,在此前提下论证的重点在于推论前提间的逻辑关联。整体而言,情理推断的关键在于经验知识的理性化,在论证目标上应尤为关注法官可替代性的考量,在情理推断的个体性与司法裁判的可预测性所要求的张力之间寻找平衡。  相似文献   

20.
欧洲法院在审查欧共体机构行为的过程中 ,处理了许多有关欧共体法的问题 ,特别是明确了欧共体机构法令的含义 ,发展了欧共体条约中的法令种类 ,保护了欧共体机构、成员国、以及自然人和法人免受不法的欧共体机构法令的侵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