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师十团四连职工徐云义有个愿望,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致富梦,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成为十团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 今年46岁的徐云义在90年代初来到十团四连帮人拾棉花,拾完棉花后,和他一起来的人,因无法适应本地的艰苦条件纷纷离开,他却留下来了,参加土地承包.由于他勤奋好学,掌握了植棉技术,第一年承包棉花就获得高产,纯收入达2.5万元.当了万元户后,更加坚定他留下来创业的决心,准备在塔里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实现自己致富的梦想,他就把自己的户口从四川迁来落在四连,在团场扩招职工中,他成为一名团场职工.后来,他连续多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获得高产,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成为十团小有名气的“植棉状元”.  相似文献   

2.
正靳运城1998年从河南老家支边来到第九师一六八团,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用汗水和智慧,换来了7辆农用机车、运输车、羊240只,生活蒸蒸日上,实现了他的致富梦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靳运城在种好本分地的同时,大胆承包经营地,摸清市场行情,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打瓜、西葫芦等。通过精心管理,科学投入,获得两万元的收入。2009年,他种植食葵,赢利11万元实现了最初的致富梦想。连队土地面积大,当时只有  相似文献   

3.
正说起阮小平,四师七十团的老百姓都不陌生。这个50岁的兵团汉子,多年来在七十团这个广阔的天地,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凭借着自己对团场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和顽强的拼搏,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2003年,阮小平被兵团评为"青年创业致富能手标兵"、"自治区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全国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光荣称号,2004年被评为兵团劳模、兵团庭院经济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兵团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共产党员,连续多年被评为团里的先进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10月的米兰镇,秋高气爽、红枣飘香,由14名女职工管理的"兵团巾帼科技致富示范园区"今年红枣再获丰收,最高亩产鲜枣达1200公斤。三十六团妇联牵头创建的红枣示范园占地282亩,由14人承包,建园之初,多数人面临枣树定植成活率低、生长缓慢、  相似文献   

5.
说起阮小平,四师七十团的职工都不陌生.这个50岁的兵团汉子,多年来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凭借着自己对团场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和顽强的拼搏,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得到了祖国和人民的认可.2003年,阮小平被兵团评为“青年创业致富能手标兵”、“自治区农村青年致富能手”、“全国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光荣称号,2004年被评为兵团劳模、兵团庭院经济致富能手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兵团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共产党员,连续多年被评为团里的先进工作者和劳动致富能手,受到了国家、自治区、兵团、四师和团场的隆重表彰.  相似文献   

6.
<正>44岁的杨浩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2005年,他怀揣着致富梦想,携妻儿从四川来到二师三十六团承包枣园。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初来乍到的杨浩正在苦恼不知如何管理时,连队党支部书记吴洪太给杨浩讲述兵团的发展史并关心他的日常生活,连长和班子成员手把手地传授他红枣种植技术,杨浩深受鼓舞。自此以后他积极参加团、连组织的观摩会,仔细研读红枣管理技术书籍,还把连队技术员和老职工请到地里来"会诊"。善于学习、  相似文献   

7.
1月8日上午,二师三十六团林园连"双学双比"领导小组将一块制作精美的"双学双比先进个人"的奖牌送到女职工葛素梅的家里……葛素梅是连队出了名的女致富能手,去年她的枣园喜收红枣14吨,经济效益64万元,在她的帮带下,李雪珍、胡秀芝等6名女职工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葛素梅于2002年承包团场枣园20亩,前几年由于红枣价格低加之自己又没有枣树管理经验,红枣的  相似文献   

8.
正他子承父业身怀养殖"绝技",他怀揣梦想大胆投资创业,十年艰辛磨砺,十年探索创新,终于走出了一条特色养殖的致富之路,他就是十师一八三团水产养殖协会会长——赵宏伟。子承父业立志养殖赵宏伟的父亲多年从事渔业养殖,在团场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时,就将连队的一个天然坑塘承包了下来,虽然每年的收入仅够家里的开销,但赵宏伟跟着父亲学习养殖技  相似文献   

9.
正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的梦想就是改变家乡的面貌,带领群众致富。他做到了,十几年间,辽阳县前杜村在他的带领下发生了巨变。2015年,全村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如今,他的梦想仍在继续,他的脚步更没有停歇,他正用实际行动演奏着造福群众的新乐章。他就是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党委书记王绍永。  相似文献   

10.
印江自治县从2010年开始实施增收致富行动计划,2011年试点村人均增收800元,增幅最大村人均增收达1798元。2012年,将实现374个行政村全覆盖,使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1.
正5月29日,第一师三团工会组织各单位开展"中国梦·劳动美"致富带头人演讲活动,吸引了全团各条战线180多名致富带头人、职工代表参与,17名带头人在演讲比赛中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致富故事。一个接一个吸引眼球的演讲人陆续登台。十九连的廖治平通过以畜促林、以林养畜的方式成为自营经济多元增收示范户;良繁站的伊红霞通过科学种植成为远近闻名的核桃皇后;十四连红枣土专家彭安明亩效益超过万元;三连巾帼致富能手棉花种植状元吕华平;八连年收入过百万元的农机大户汪德兵……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植棉纯收入12万元,2004年纯收入22 万元,2005年纯收入达38万元,宋继彬依靠科技植棉,实现了他致富“三级跳”的奋斗目标。今年42岁的宋继彬是农八师一四二团十一连的一名农工。2003年,连队新上了一个滴灌首部系统,宋继彬果断地出资2.5万元,购买了系统  相似文献   

13.
正纳雍县加快推进产业大招商,加强园区建设,助力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民营经济创造了有效就业岗位,促进了贫困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致富。近年来,纳雍县加快推进产业大招商,加强园区建设,助力民营经济加速发展。2018年,纳雍县民营市场主体达4.71万户。民间投资149.16亿元,增长5.14%。民营经济增加值124.31亿元,增长18.65%。民营经济创造了有效就业岗位,促进了贫困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14.
农二师二十四团党委依托优势资源转换,出台富民政策,引导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促使自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03年,实现自营经济总产值3894万元,实现自营经济总收入4111万元,从业人员户均纯收入达4196元,人均收入1355元,实现庭院经济职均收入1305元。 一、党委思路新,政策合民心,发展求创新,职工致富才是硬道理 近几年,二十四团党委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兵团党委提出的“发展壮大团场、致富职工群  相似文献   

15.
实现农牧民达小康,是九十年代农村牧区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然而,如何充实和完善以发展集体经济实力、强化社会化服务为主的双层经营,却越来越成为实现农牧民达小康亟待回答的一个现实课题。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小额尔和图嘎查完善双层经营致富达小康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小额尔和图嘎查地处毛乌素沙漠北部边缘,有5个牧业生产组、112户、575人;总面积300平方公里,沙漠占61%,可利用草场占37%,是个沙区纯牧业嘎查。据统计,1992年,嘎查集体固定资产由1983年的51万元发展到105万元;集体积累资金由1983年的1万多元增加到77.36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16.
<正>周松林自从调入一师四团林管站后,相继承包了吊干杏、红枣、苗圃地等百余亩土地。10年里,周松林刻苦钻研红枣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苗木繁育技术,实行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年收入由以前的4万元增加到了如今的近40万元;一家过上了小康生活。红枣:科学管理出高效2006年,当红枣刚在四团落户之际,周松林主动承包了地处偏远、土质差的18亩红枣园。那是刚开垦的荒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师工会把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作为实现职工增收致富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紧抓机遇,开拓创新,组织引领广大职工自主创业,切实推动了职工自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职工多元增收致富。2012年,师、市自营经济实现总产值1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9%;纯收入5.54亿元,增长22%。职工户均纯收入8821.5元,增长19.9%;人均纯收入2826.4元,增长25.9%。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们兴化市海南镇以市场为导向,以致富农民为目的,积极实施多种经营富民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1996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3.1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达1.1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36%,占农业总产值的74%,全镇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08元,其中多种经营人均纯收入达1125元.我镇实施富民工程,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9.
<正>1月23日,走进一师八团好家乡果业有限公司的红枣加工厂里,浓浓的枣香扑鼻而来,厂房外堆满了准备加工的红枣,厂房内分级筛选、清洗烘干、装箱拉运各个环节井然有序。八团四连职工刘全英对笔者说:"闲的时候我就来打工,一个月能挣3500元呢。"据董事长陈强介绍,现在每天加工红枣100吨左右,预计到年底可以实现收益1000万元,谈起创业,43岁的陈强说,2000年从重庆涪陵来到八团,开始经营一  相似文献   

20.
<正>3年前,农二师三十六团生产二连枣园女职工还把年收入十几、二十万元看成梦想,在连队党支部的引导带领下,她们用辛勤的汗水、智慧和农业科技投入使梦想开花结果,变成现实,她们也成为职工致富的带头人。王元琴的25亩红枣园建园已有7年,因前期技术管理不到位,直到2007年才挂果200多公斤,而且大多是秋枣根本卖不出好价钱。苦苦干了5年的王元琴深刻地认识到,光傻干不行,枣树管理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