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行政诉讼P1行政诉讼法P3行政诉讼法的范围P4行政诉讼法的效力P5空间效力P5时间效力P6对人的效力P6对事的效力P6行政诉讼法律关系P10行政法律关系P12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行政诉讼在法律适用方面,除了在成文的行政诉讼法规范方面有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外,在对其他诉讼法的适用,对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的适用方面,以及在法律适用中司法解释和判例的法律地位,规范冲突等方面也有许多可比之处。  相似文献   

3.
《正气》2000,(8)
3月8日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取代已实行了多年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新的司法解释扩大了“民告官”的受案范围 ,将行政确认行为、行政合同行为、行政事实行为纳入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确认行为是行政管理机关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法律事实 ,依法予以确定、登记、批准、鉴证和鉴定的行政法律行为。如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 ,土地使用权、所有权 ,专利权 ,商标专用权及行政合同的效力的确认等行为。公民对行政机…  相似文献   

4.
法治行政是行政法的价值所在,实现行政权配置和行使的正当性是行政法的根本目标,行政诉讼产生的动力因在于实现行政法的这种价值诉求。因此,行政诉讼本质上是对行政公权正当性的救济,而行政权的正当性,最终必须通过国家公权伦理关系加以说明。所以,讨论行政诉讼的目的不能离开宪政制度的政治伦理、行政法制和行政法律救济制度的具体性,行政诉讼的目的是这种具体公权价值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法治行政是行政法的价值所在,实现行政权配置和行使的正当性是行政法的根本目标,行政诉讼产生的动力因在于实现行政法的这种价值诉求。因此,行政诉讼本质上是对行政公权正当性的救济,而行政权的正当性,最终必须通过国家公权伦理关系加以说明。所以,讨论行政诉讼的目的不能离开宪政制度的政治伦理、行政法制和行政法律救济制度的具体性,行政诉讼的目的是这种具体公权价值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一次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民事诉讼程序,审理法律规定的行政案件,这标志着我国行政诉讼开始进入司法试验阶段;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标志着我国“民告官”行政诉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制度是在民主宪政下,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司法监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违法行政行为侵害的法律监督制度,是行政相对人获得法律救济的基本途径,也是行政法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是,我国行政诉讼法律制度起步较晚,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尽管建构了我国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但由于当时在制定行政诉讼法时,还缺乏行政审判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关系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长远生计,关系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从法律角度考察,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具有行政裁决的一般特征,但又有其特殊性,与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仲裁、行政诉讼相比较,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的主体只能是批准征收土地的行政机关,裁决对象是征收机关同被征收者之间的行政争议,裁决争议双方当事人先前法律地位不平等,裁决决定不直接分配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裁决被申请人法律上负有举证责任,裁决决定是申请人提起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等。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因所在机关的行政诉讼案件败诉,浙江省温州市12名政府官员陆续受到了党内警告、行政记过等处分。因行政败诉案件而追究处分干部,这在浙江省尚属首次。温州与我国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发展关系密切。1988年8月发生在该市苍南县的第一  相似文献   

10.
司法最终原则,亦称救济原则,是确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关系的重要准则。行政复议活动虽然是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与救济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是最终的救济方式。当事人对行政复议不服的,除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外,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  相似文献   

11.
在行政诉讼证明标准问题上,应该直面现行"客观真实"标准的缺陷,借鉴大陆法系国家诉讼法中普适的法官自由心证标准。同时,不能照搬国外行政诉讼证明标准,而应结合我国的行政实践,构建多层次的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可将其设定为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占优势盖然性标准、合理可能性标准,根据不同的案件情形对应适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进入转型期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传统的行政主体制度已经落后于时代,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我国行政主体制度,要对行政主体做出准确的定位,在法律上明确某些组织的行政主体地位, 明确行政主体与行政诉讼被告的关系,从“公务”的角度来构建我国的行政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13.
詹静 《唯实》2004,(12):52-54
一、行政公益诉讼的内涵及特征由于我国在立法初期,没有考虑到公益诉讼制度,致使整个诉讼法律体系中难以找到可以付诸实践的法律依据,直到目前,我国关于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学术界尚无定论。笔者试对行政公益诉讼概念作出如下界定: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当行政机关或其他公权性机构的违法行政行为或不作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在法律赋予了诉权的情况下,非直接利害关系人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和一般行政诉讼相比,行政公益诉讼有如下特征:(1)原告的特殊性。行政公益诉讼是由同被诉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  相似文献   

14.
1989年我国第一部行政诉讼法颁布,时至今日已十年时间。十年来,我国的法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从主要依政策办事到主要依法办事的转变,司法在国家和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威显著加强,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了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市场经济是行政诉讼制度生存的土壤。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相对人从属于行政主体,公司、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没有独立的法律主体资格,一切行为必须听命于行政主体的行政命令。在这种命令与服从关系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行政诉讼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不同。行政相对人有了独立的法律主体…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是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因为在这种诉讼中,只有作为被管理者的“民”(行政相对人)才有权提起诉讼,而作为管理者的“官”(代表国家的行政主体)则只能成为诉讼中的被告,因而人们习惯地称其为“民告官”的法律制度.因此,有无行政诉讼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建立行政诉讼制度首先要考虑的基本问题.是司法机关对行  相似文献   

16.
这个案例涉及到行政合法性原则问题。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的主要原则,也是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主要是实行合法性审查,即审查其是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方式、内容、程序及权限进行,解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与违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和解的目的在于节省司法资源,尽快结束诉讼,这符合构建和谐诉讼的理念。和解协议在性质上既具有行政法上的性质,又具有诉讼法上的性质。经确认的和解协议具有与生效判决相同的效力。当和解协议存在瑕疵时,结合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现状,我们需要通过再审来启动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18.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的过程中,对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证明案件事实,特别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所应达到的程度标准。我国长期以来把客观真实作为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本文分析了这种做法的弊端,并提出法律真实作为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合理性。最后对具体的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建构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已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继我国制定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试行)》之后又一部重要诉讼程序法。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贯彻执行宪法关于保障公民和组织合法权益的原则,维护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廉政建设,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对我国行政诉讼立法的特点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0.
胡子君  姚合平 《求实》2006,(Z1):92-93
庭前准备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原告的起诉后到开庭前,由案件承办人依法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的总称。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庭前准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对行政诉讼法未作规定的,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因此,较长一段时间,我国行政诉讼庭前准备基本沿用了民事诉讼庭前准备的模式,没有考虑到行政诉讼的具体特点。同时,由于具体操作法律的法官职权主义倾向严重,导致了秘密准备、封闭型书面准备的盛行,不能达到行政诉讼庭前准备程序设置的基本目的。在这种法律规定与实践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