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站牌下,一圈套一圈的候车人。引颈翘望,颈酸车不来。交通高峰期,无可奈何。来啦,车来啦,刮起一股旋风,人群骚动,全涌至路边。离老远,就传出售票员的招呼声。哦,专线车。上,上,谁知公共汽车来不来,别错过。反正,收费不贵,快上。火车站专线,西郊专线……一辆,又一辆。专线车“普渡众生”,拥挤的车站终于舒一口气。顿解“燃眉之急”既不是司空见惯的公共汽车,亦不是气派舒适的“的士”,而是一支新型的车队——专线车。广州第一公共汽车公司的集资专线车队,不受收发时问的约束,不受距离远近的限制,亦不受规定的站次线路的局限,灵活机动,因人制宜,  相似文献   

2.
历史不是躺在桌上,任人修改的教科书。历史是会微笑的,会叹息的,会欢喜的,会愤怒的。历史会活生生地奔跑,或坚忍地缓缓而行。历史是每一个人的表情,而不只是图像。历史是每一个人的行动,而不只是记录。历史是此时此刻,我们的视线,我们的足,我们的心。每一个人的悲欣说出你的悲欣,每一个人的命运融入你的命运,20年,中国,我们的历史写进了你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各种“病”     
冯景元 《法制博览》2011,(16):58-58
大家都知道,不让病人知道的病,是癌症。病人自己知道,却不愿让别人知道的病,是性病。把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的,是泡病。面无血色,不能吃盐的是肾病。受不了大补的是虚病。脑满肠肥,说话无度,舌苔发黄的是实病。  相似文献   

4.
3月2日云色如铅。天还是不紧不慢地下着雨,淅淅沥沥,淅淅沥沥。我讨厌下雨,尤其是这种不死不活的窝囊雨。没有回头,她走了。影子是白色的。永远都是这么洒脱,雨天里偏穿一身白。灰暗的空气里给你一股醒目、清新的感觉。艺术家嘛,讲求的是“效果”。当然,她不用洗衣服,家里有的是人,秘书、阿姨、警卫员……电视开着,冰箱也忘了关。椅子上、沙发上堆的全是衣服。每次她来,都跳上桌子坐。以后,这桌角可要寂寞了。我叹了口气,心中袭上一阵不可名状的空虚。空虚吗?房子再大,没有了人,便觉得阴沉沉的。钱再多,没有了她,  相似文献   

5.
嘴硬的鹦鹉     
大家都知道,不让病人知道的病,是癌症。病人自己知道,却不愿让别人知道的病,是性病。把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的,是泡病。面无血色,不能吃盐的是肾病。受不了大补的是虚病。脑满肠肥,说话无度,舌苔发黄的是实病。  相似文献   

6.
人是社会动物。这是革命导师说的。举人猿就是群居的。这是生物学家说的。哪个猴子要是撇开猴子们,离群索居,它肯定将孤独忧郁而死。这是我猜的。猴儿离不开猴儿,人更离不开人。人有思想,有感情,人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将一个人,活人,长时期地与社会隔绝,与人隔绝,断绝了交流,他将会精神失常,变成常说的“神经病”——精神病患者。马克思在谈到《拿破仑法典》时,曾严词痛斥单身监禁的残酷和违反人道。一九七○年的一月,北京可真冷呵,我被“转移”到秦城一号,关进了单身牢房。在这之前,我已与世隔绝两年有余了。两年多中,虽然也是单身监禁,但  相似文献   

7.
带泪的秋收     
又值深秋。斜阳金黄,秋叶金黄,收获的季节里泛满了金黄。对面。高等学府的校门,好庄严好辉煌。唯独她,默默伫立在深秋的风中,手里捏着一张白纸。“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录取通知单”,应该,也是收获,“为什么,属于我的,就不一样?”她喃喃着,一滴泪水跌了下来,落入深秋的金黄中。也是这个季节,也是这个地方,她拉着他的衣袖,“陪我跳舞去。”她是业余歌舞团的演员,那苗条的身段,那动人的歌喉,  相似文献   

8.
正当下,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一种考验。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谈过,苦难辉煌似乎是每个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如同高考,大家面对同样的试卷,考好,考坏一目了然。然而,能从困难中走出来,它才能变成一种财富。如果在风雨中,任凭雨打风吹去,销声匿迹也便成为必然。磨难是一块试金石。疫情发生后,口罩成为大家的必需品。简单的算法。即使无需替换,我国  相似文献   

9.
佚名 《工会博览》2006,(24):39-39
现代的选美,各式各样,名称不一,可谓五光十色。殊不知中国古代也有不同的选美活动。有档案记录的,就算清代的选秀女活动了。秀女也就是美女。何谓美女,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看法。各个阶级也有不同的标准。既有唐肥燕瘦之美,也有“三寸金莲”之美,更有柔弱哀怜之美。而清朝宫廷选美,即所谓秀女,首先必须是血统纯洁的官员的女子,以保持满洲贵族的尊严和特权。在保证血缘和社会地位高尚的情况下,才讲女子的美貌与素质。  相似文献   

10.
视听产业,这是举世公认的朝阳产业。 然而,在中国,它也被人们称为"遭殃"产业。 盗版--这个可耻的字眼,很长时间,钉在东亚的地图上,现 在,该是起掉它的时候了。不能让这两个字遮蔽中国人的图景、中 国人的声音。不能让其他国度的人说:哦,他们从来不懂得尊重 创造者的权益。 中国,有积攒着伟大的生产力;中国,也要伟大的想象力,否 则,我们只是愧对先人的鄙陋族群。 而发扬自己的想象力,势必从尊重别人的想象力开始--朋 友们,我们不要再养活那本质属于偷盗的产业。 自爱,自重,自律,自强。中华的影与音,视与听,声与色, 聪与明,将渐渐赢回她的复兴。 --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11.
正一对好伴侣,先走的是幸福,留下的是孤独。老伴儿,你要耐心地等我,终有一天,咱俩还能相聚,到时我们再也不会分离。老伴儿:你好!你离开整整一年了,真的好想你。每当夜深人静时,我就会翻开相册,看着咱俩在一起的照片,想起共同生活几十年的点点滴滴。说实话,咱俩认识时,我正谈着一个女友,后来我也告诉过你。但是见到你之后,我才真正相信了缘分,相信了心灵感应。当时,我思想斗争过,如果与你结合,不就是对别人负义吗?不过考虑到当时家庭的现状,想到年迈的母亲和病重的父亲,我决心选择你。因为你是我的老乡,会善待我的父母。于是,我们领取了结婚证。没有热闹的婚  相似文献   

12.
白色的阅读     
无论身在何处,书,总还是有几本的;不在书架上,就在桌上,要不就在床上。都尽收眼底,看得见,摸得着。书架上的这一排排书籍,看上去的确是相当平等的。一本又一本的书。而我恰恰不能平等视之。在我偏执的心目中,它们各有分量。久而久之,不由眼睛生刺儿,总忍不住上前拿下几本,淘汰掉;把那些虚假的、粗糙的玩意儿,随便打发掉。没什么面子可讲的。谁来说情都不顶用。书架总是越来越饱满,越来越缺少盈余之地,那就越是不能让那些伪劣之作有可乘之机了。 说来谁都不肯相信,我至今没有从头至尾读完过一本书。这里边的蹊跷,连我自己都难以辩解。莫非就因为天生反感等级森严,所以连同循序渐进的当然法则也一并不予理睬?我说不明白。一书到手,必然是乱翻一气,只有看到合我心意的只言片语,才有兴趣继续拜读下去;一  相似文献   

13.
陈鼓应先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聘任教授。访问结束之时,我请陈先生提供照片。他打开抽屉,我不禁眼睛一亮:邓小平同志与陈先生共餐的照片,邓颖超同志接见陈先生的照片,胡启立同志与陈先生握手的照片。确实,陈先生回大陆讲学的举动,在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侨中,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陈先生原先是台湾的知名学者。他原籍闽西,1935年生,14岁去台湾,一住30年,专门研究尼采和老庄。他保持学术良心,处处受到当局的困扰,遂于1979年移居美国。1984年秋应邀来北京大学讲学,邓小平同志专门接见并设宴招待。  相似文献   

14.
和杀人有关     
都说记者是无冕皇帝,笔杆子一伸,如圣旨一般,无人敢惹,可是,他们的酸甜苦辣又有谁知道呢?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听一家青年报社的记者宋笑梅小姐讲的。那时,记者工作不分白天黑夜,一有了新闻线索,就是半夜时分,也会登上长途汽车,匆匆忙忙地采访。那是1993年12月的事儿。宋小姐接到了上头儿派下来的任务,当时便买了车票登上了汽车。当时,已是晚上7点多钟了。其实,宋小姐要去采访的地方并不远,只是杭州市的一个郊县,用不了两个小时,便可以到达目的地。所以,宋小姐上了杭州郊县的公共汽车后,心情特别愉快,一路上一边嗑瓜子,一边哼着小曲,好不逍遥自在。  相似文献   

15.
论粮食危机     
《南风窗》1988,(8)
《经济学周报》上发表了一位经济学者的意见,指出——中国发生了粮食危机,其特征是: 第一,城市越大,收入越高,危机越重。第二,危机产生过程,就是食品消费增长过程。物价上涨,食品消费更涨。第三,非市场方式进入消费的食品也达到顶点,大大扭曲了市场。第四,一方面吃紧,另一方面紧吃。国家财政用于食品补贴是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两倍。第五,消费水平提高了,不满反倒增加。这位学者指出,这危机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制度性短缺危机。他指出——中国的农副产品供求波动不对称。供大于求,人们麻木不仁;供不应求,人们强烈不满。这就大大损害生产者积极性,城乡极度不平等。  相似文献   

16.
转眼便是1995年。《南风窗》创刊已10年。 10年来,我们肩负重托、手执沉笔,走遍五羊城的大街小巷。在我们的视野中,羊城一日比一日美丽起来、成长起来。昔日矮小的木屋,今日变成耸入云间的大厦;昨天的羊肠小路,今天换上四通八达的高架公路。 这里面,有你的一分心血、他的一份努力。 然而,10年来,我们也忧虑地看到,高楼大厦背后的阴影里,垃圾成灾,污水横流。美丽如花的羊城角落,一些罪恶在悄悄地蔓延、滋生。 我们心焦,我们沉重。于是便有了1995年的这个新栏目《羊城暗哨》。 希望我们的每一个作者和读者,都能成为羊城的一所“暗哨”,监察我们的城市,督促我们的市民,揭开羊城的阴暗面,清扫我们都市中的毒瘤。 《南风窗》将为你留一块阵地,我们等待着您的来信来稿或来电。 羊城,将在你我他的精心维护之下,变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17.
女娲雕龙     
上古女娲,抟土造人。伟大的雕塑家,这一天她决定雕刻一个人,留给人世间不朽。她磨好刻刀,起草底稿,挑选材质,一刀一刀,他的眼他的唇,他的身体他的魂,每一次灵感点缀精美绝伦。双手伤痕累累,刀口新与旧,汗水渗入血痕深处,血滴和着汗水,眼泪溶着泥土。她倾注鲜血,倾注泪水,用身心血铸刻,精雕细琢,日日夜夜,心血犹滴。他是她的作品,嘴角微笑,奋进的颧,憔悴的心。静止的雕像,要度过七七四十九天才能成人,多少白天黑夜的煎熬,她惟  相似文献   

18.
责任与奉献     
张培武 《工会博览》2004,(23):71-71
责任,即份内应做的事,应承担的过失。属于自己的责任,理应责无旁贷。渎职、失职造成损失,自然也责有攸归,应当受到法律制裁。但损失却是国家的,人民的,谁也无法偿还。  相似文献   

19.
一份来自大都市的调查报告中说,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起,一批批来自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的农民涌入,以拾荒为业,长期生息。于是,一双双肮脏的黑手,一副副扭曲的面孔,形成了一支上万人的“拾荒大军”,其中以青壮年为主。“小开”原是拾荒者东海宾馆豪华的咖啡厅。他推门而入,西装革履,身边跟着一个珠光宝气的妇人。他姓张,名建军,今年37岁。是这里的常客,因他手头阔绰,人称“小开”。是他帮我揭开了第一个关于拾荒者的谜。“我不是本地人?我从安徽来,现住××新村。干什么的?原先拾垃圾,现在享福了。怎么富起来  相似文献   

20.
“啪,啪啪!”鞭炮奏鸣,迎亲“的士”按着欢快的喇叭,行人举目注视,左邻右里探头张望……婚礼进行曲的第一乐章,一开始就是一个小高潮。男女公民“结婚”,根据我国的婚姻法,是从男女双方婚姻登记之日算起。然而,人们更看重迎亲、摆喜宴的日子,以此为正式“结婚”。这两个日期往往相差甚远,三五个月,一年半载,甚至更长的时间。造成这个“时间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广州市新人的洞房中,你往往会看到:一帧精美的婚纱相,或端正地挂在墙壁上,或郑重地陈设在柜台面。原来新郎新娘早就进行过一次彩排。于是,有人把照结婚相,登记结婚,作为这支多情的婚礼进行曲的序曲。拍结婚照,是地道的“引进项目”。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老一辈的新郎哥,不少是在拜堂完毕,揭开了新娘头上的红巾,夫妻才第一次见面。在进洞房前去照什么结婚相,那是不可思议的。广州人现时对结婚相的“引进”是完全没有消化的。留心观察一下大街上的照相馆,橱窗中挂出的“样板”,都是一个模式——新郎穿正统的西装,领带;新娘披戴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