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预防贿赂犯罪的对策罗辑,侯国云贿赂犯罪是人民群众十分痛恨的社会腐败行为。它败坏政府形象,毒化社会风气,危害国家建设,破坏社会安定,是社会发展、强国富民的大敌。因此,古今中外所有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对贿赂犯罪的惩治和预防,并研究和制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预...  相似文献   

2.
试析有组织犯罪分子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贿赂腐蚀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贿赂腐蚀国家工作人员,是有组织犯罪分子隐瞒犯罪活动、逃避打击、继续作恶、获取巨额经济利益的有效手段.而党内存在的大量腐败现象,少数基层政权组织软弱涣散和犯罪组织雄厚的经济实力,给犯罪分子运用贿赂腐蚀手段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从而使腐败和犯罪互相利用,狼狈为奸.这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犯罪催化剂的作用,直接妨碍对有组织犯罪的打击,同时也使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本文对有组织犯罪运用贿赂腐蚀手段的普遍性、客观必然性、社会危害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要从根本上防止贿赂腐蚀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有赖于我党廉政建设力度的加强和反腐败斗争成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人大历次尤其是近几次会议当中,代表们对腐败现象给予了深切的关注。然而,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和职务经济犯罪尤其是贿赂犯罪的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存在,有效打击此类犯罪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司法部门也越来越普遍地对囿于普通证据适用规则而不能有效打击严重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贿赂犯罪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取得了行贿人指证,甚至已查实受贿人拥有巨额来源不明财产,而受贿人始终不肯供认时。基于此,笔者认为,惩治贿赂犯罪,制定贿赂行为推定认定条款是较为可行的办法。   所谓贿赂行为推定认定,是指贿赂当事人一方提供证…  相似文献   

4.
为了重点打击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我国《刑法》对贿赂犯罪中的行贿人给予了"有条件从轻处理"的立法待遇。在司法实践当中,也形成了"重查受贿、轻办行贿"的办案格局,然而这一办案格局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有效打击贿赂犯罪,而且司法实践中对行贿人的处理方式也极不规范,难以纳入侦查监督的视野,与现代刑事诉讼法律理念相悖。本文主要从有效打击贿赂腐败犯罪的角度出发,对行受贿犯罪中行贿人的处理方式进行探讨,并认为将实践中对行贿人的司法处理从程序法角度加以规范应是立法改进的方向,而进而明确给予行贿人以"污点证人"的刑事诉讼地位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所谓“行受贿代理人”犯罪新模式,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不直接接受贿赂,而是通过自己信任的人间接接受,再转由自己支配;而行贿人也心照不宣地将贿赂送到“代理人”或“中间人”手中。在这种模式下,受贿人与行贿人没有直接接触,而受贿人在法律上也常常不具有所贿赂财物的“所有权”,只是拥有“使用权”。  相似文献   

6.
行贿受贿犯罪,直接危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侵犯国家肌体,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甚至导致严重经济犯罪。其社会危害性很大,从实践来看,目前这类犯罪十分猖獗,而打击不够得力。如某地区司法机关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直接立案侦查的行贿受贿案件,只占立案总数的百分之零点一。为什么行贿受贿案件大量存在,而实际上查处很少,其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主要是: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我国的贿赂犯罪屡禁不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贿赂犯罪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受害人。我认为打击贿赂犯罪的有力措施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而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是:对因检举揭发腐败分子而立功的人,国家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相似文献   

8.
贿赂犯罪是当前我国职务犯罪中发案率很高的一种犯罪,严重侵害着社会管理秩序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阻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而在贿赂犯罪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中介行为实现的。所以对贿赂犯罪中介行为从立法的角度明确定罪,并在执法实践中加大打击力度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可以肯定,通过对贿赂中介行为的刑事打击,可以减少很多行受贿犯罪。我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二条有关介绍贿赂犯罪的规定,是对贿赂中介行为给予刑事打击在立法上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权钱交易为特征的贿赂犯罪越来越呈现跨国特点,贪官外逃、赃款迅速转移、司法协助乏力,单纯依靠国内法打击贿赂犯罪已显得力不从心。为满足国际社会治理腐败的共同意愿与决心,2003年10月31日在第58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首次构建了国际打击腐败犯罪的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10.
贿赂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大多以秘密的方式作案,因而知情面小,不易暴露,并且,由于行贿、受贿双方又都是各自利益的获得者,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必然会在检察机关对其展开调查之际,互相勾结,精心策划,建立攻守同盟,编造种种谎言来狡辩和抵赖。从司法实践来看,他们作案惯用的手段是以借贷的名义实施行贿受贿犯罪。  以借贷名义实施行贿受贿犯罪,作为对付检察机关侦查的一种手段,确有其“高明”之处,它将贿赂犯罪的实质假以合法借贷之名,给案件的侦查以及案件的定性增加了相当难度,以至于许多案件因此而不了了之。贿赂犯罪分…  相似文献   

11.
在贿赂犯罪案件中,行贿犯罪是衍生腐败的“犯罪链”,是腐败温床上一个最容易扩散的“毒瘤”。但是,源于立法、执法以及人们认识等因素,对行贿犯罪的查处处于弱势状态,严重影响了贪腐犯罪的有效惩治。因此,在研究如何有效打击受贿犯罪的同时,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查处力度,对有效遏制受贿犯罪势头及控制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客观分析当前对行贿犯罪查处不力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打击行贿犯罪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徐向业 《法制与社会》2011,(29):100-101
2006年3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要求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积极参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突出抓好查办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工作。自此,打击商业贿赂成为近几年以来我国检察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为,要更好地打击商业贿赂,首先必须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此,本文将对商业贿赂犯罪内涵、特点和成因作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犯罪数额对商业贿赂犯罪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犯罪特别是商业贿赂犯罪是各国惩治的重点.我国政府已将治理商业贿赂作为惩治腐败的重中之重,2006年之后我国开展了对特定领域如金融、证券、建筑、城镇建设、招投标、政府投资补贴等领域内商业贿赂犯罪的打击,既维护社会正常的经济往来秩序,又落实了公平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一) 目前,受到打击的贿赂犯罪与实际发生的贿赂犯罪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其原因是权钱交易的贿赂犯罪案件没有受害人,贿赂犯罪案件取证难,直接证据少,致使一些犯罪分子逃避了打击。因此,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间接证据,对于惩治贿赂犯罪,有效地遏制贿赂犯罪的嚣张气焰,具有特殊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反腐败是关系到我们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与支持。经过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部门的长期努力,反腐败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一大批贪官污吏被依法惩处,人民群众拍手称快。然而,我国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反贪污贿赂部门对最具有代表性的腐败犯罪——受贿犯罪的查办效果明显落后于贪污、挪用公款等犯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刑法》关于受贿罪的法律规定漏洞较多。本文拟就此作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热点部门和权力的集中点成为贿赂犯罪的高发区,行贿目的正向赚钱、买权方面发展,而受贿方对贿赂所得利益的掩盖形式则由直接形态向洗钱活动发展。检察机关应立足职能,加大打击贿赂犯罪的力度,加强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渎职侵权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不仅造成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而且还直接、严重地败坏党和政府形象。近日.通过对承德县人民检察院自2006年以来查处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进行统计调研时发现,此类犯罪的轻刑化造成了对犯罪行为的打击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较为全面地规范了贿赂犯罪,构成了全球性反腐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基本内容。它较为系统地确立了贿赂犯罪的规制对象、打击的范围和犯罪类型,不仅对国际反腐败斗争的开展和进行反腐败合作提供了共同认定这一犯罪的标准,而且也为缔约国履行公约的义务,完善各国贿赂犯罪法律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徐向业 《法制与社会》2010,(29):169-170
国企由于其具有先天的优越地位而无此顾虑,外企也因为其事实上享有超国民待遇而无忧于此,唯独在夹缝中生存的民企最容易成为公共权力侵犯的对象了。对此,检察机关责无旁贷,理应积极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保护民营经济发展必然要求防范和打击腐败,其重点是贿赂犯罪。本文就如何打击防范贿赂犯罪,保护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大家共探讨。  相似文献   

20.
贿赂犯罪治理由"打击型"策略向"预防型"治理策略的转型,是国际腐败犯罪治理经验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预防型"贿赂犯罪治理策略要求:在确立对贿赂犯罪实行"均衡性"治理理念的前提下,调整贿赂犯罪罪刑规范内容,慎重处理贿赂犯罪罪量因素的功能,删除行贿罪犯罪阻却事由;修正贿赂犯罪特别自首制度;增设企业预防行贿失职罪,科学设计其罪刑规范的基本内容,由此整体提升中国贿赂犯罪惩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