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波  商鸣臣 《春秋》2015,(2):46-48
梁漱溟是当代中国享有盛名的传奇式大学者。他生平中的许多轶事成为趣闻,在人们中间广泛传颂着。梁漱溟,原名焕鼎,字青铭,1893年生于一个破落的贵旅之家,祖籍广西桂林,祖父一代起在北京做官。漱溟名字的由来,是他在19岁到《民国报》做编辑时的事。有一次,报社总编辑孙炳文在为他写扇面时,顺手写下"漱溟"二字,本人很喜欢,从此漱溟这名字伴随他一生。他兄妹4人,一个哥哥,两个妹妹。梁漱溟生而瘠弱,又多罹灾病,未到天寒,往往手足发冷,五六岁时常患头晕目眩症,亲友老觉  相似文献   

2.
<正>"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这是梁漱溟的座右铭;"勉仁斋",是梁漱溟的斋名。由此两端,可见梁漱溟的品格与操行之一斑。梁漱溟的百年人生,由于他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结交了一大批中外社会名流和贤达,甚而是其他杂色人士。无论对谁,他都通体透明,表里如一。他说:"在人格上不轻于怀疑人家,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  相似文献   

3.
《春秋》1994,(2)
梁漱溟先生一生先后有两位妻子伴他生活。1921年至1935年(即29岁至43岁)是黄靖贤女士,生有二子。1944年至1979年(51岁至86岁)是陈树芬女士,无子女,亦先于梁先生谢世。笔者此次介绍的是梁漱溟先生与他的元配夫人黄靖贤女士。梁先生早年倾心佛法,自20岁即茹素,欲出家为僧,年近30岁仍无意婚配。1921年在北京大学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先生的思想遂由佛家的出世转入儒家的入世,始有意家室。  相似文献   

4.
王晨力 《传承》2012,(12):82-83,85
建国初期的一次会议上,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与相交数十年,也是梁漱溟本人十分尊敬的人毛泽东发生了激烈冲突,乃至毛泽东严厉批评他是"拿笔杆子杀人","野心家,伪君子"。这次冲突虽已载入历史,但重提此事,仍有借鉴于后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远 《同舟共进》2008,(1):42-44
"一代直声"梁漱溟是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和声誉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有几个横断面让人惊羡:其一是1916年,梁23岁,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被蔡元培发现,聘请到北京大学教书(当时有传闻,之前梁预考北大而未获录取);其二是1946年国共和谈期间,10月10日,梁漱溟由南京到上海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11日夜,梁由上海回南京,次日清晨,下车见报,看到国军已攻下张家口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史上,梁漱溟以特立独行著称。终其一生,他坚持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不趋炎附势,不妥协畏惧,是一位真正的大儒。程思远先生对梁漱溟的评价是:潜心行学,一代宗师,探索人生,无所畏惧。梁先生完全当得起这样的评价。"我是碰不到凶险事情的"  相似文献   

7.
聂慧丽 《人民论坛》2010,(4):164-165
梁漱溟的儒学思想形成于"五四"时期,在四周一片"打倒孔家店"的文化氛围中,他尽力"为孔子说个明白"。他揭示孔子"乐"的人生智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援儒学入民主和科学,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回望梁漱溟     
黄继树 《当代广西》2008,(17):60-61
今年是梁漱溟先生逝世20周年。在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领域中,能称得上大师的人物寥寥无几,梁漱溟是这个领域中当之无愧的大师。若论学历,梁漱溟不过是一个中学毕业生,一个既没上过大学,又没有出洋留过学的人,他是怎样成为闻名世界的学术大师呢?  相似文献   

9.
《春秋》2007,(5)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然而他的大名为世人所熟知,却不完全在于他学术上的成就,而是因为上世纪他同毛泽东之间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  相似文献   

10.
五月间的北大百年校庆,其纪念之隆重,之热烈,令海内外人士刮目相看,难以忘怀。笔者虽不是北大学子,也为此盛况而欣欣然。但在欢快之中,又念及于10年前去世的爱国老人梁漱溟,并由此联想到当年任北大校长伊始便破格任用24岁的梁漱溟的蔡元培。由于笔者在梁漱溟最后26年岁月中与其交往密切,深知倘若没有蔡元培当年对梁漱溟  相似文献   

11.
<正>1916年,23岁的梁漱溟将自己所写的一本哲学书送给蔡元培,希望换取来北京大学读书的机会。某次,两人见面,蔡元培不等梁漱溟发问,主动说:"你的大作《究元决疑论》我拜读过了,有胆识,有立论,见解独到。我这次到北大当校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     
梁漱溟,中国现代著各的文化哲学家。在他整个漫长的哲学生涯中,《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三部文化哲学专著可以标志他整个思想规迹的起伏和人生道路的坎坷。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祖籍广西桂林的梁漱溟出生在六朝之都北京,1900年入北京中西小学堂,1906年读完顺天中学,尔后毕业于直隶法政学校。梁漱溟在回忆其一生的思想发展时曾再三感叹父亲梁济对他早年哲学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深厚影响。他认为  相似文献   

13.
佛学文化观是梁漱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梁漱溟对佛学文化总的看法和观点,也是他对社会中其他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论依据."意欲本体论"、"三量"认识论、佛学释宗教、文化路向说、佛儒异同说是其主要内容;以"生命本体论"为基点,以佛儒两重性为内在动力,以费尔巴哈的宗教观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作为有益补充,以反"唯科学主义"路线为特征是其主要结构机理.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用佛学沟通了哲学与宗教,把宗教与知识、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调和起来,建构了融儒、释、生命哲学意蕴为一身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然而,由于作者的矛盾心态,某些观点无法自圆其说也成为一种遗憾与缺失.  相似文献   

14.
《春秋》2001,(5)
畅谈颐年堂1950年9月16日,梁漱溟参观东北回到北京。23日晚,毛泽东约梁漱溟谈话,派车将他接至颐年堂。梁漱溟先谈了在东北旅顺、大连所见苏美飞机冲突之事,并深为战事爆发而担心。毛泽东说,目前尚不至有战争,因为我们不想打仗,根据美方及其国内布置的军队情况,亦不像要打仗的样子。梁漱溟报告了  相似文献   

15.
《春秋》1995,(6)
山东大学原副校长杨希文同志是教育界前辈,我因工作关系同他有十余年的交往,在多次交谈中他经常谈梁漱溟其人,后经他同意,我按照他的思路和提供的事实记录下来,并经他审阅订正,后来他突然因病谢世,稿子也就压下来,现在刊出,作为对老前辈的悼念。梁漱溟先生在我国当代历史上是个颇有名气的人物,他于三十年代在山东省推行乡村建设运动,可算得是个没有先例的创举。当时杨希文在山东教育界工作,对他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从政治入手的,以解决政治问题为目标,但他并不主张乡村建设运动与政府发生直接联系。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的支点重心向来在社会而不在政治,所以乡村建设者应守定社会运动的立场。然而在实际行动中他却想利用政权来实现他们改造社会的最终目的,使社会运动有一个更圆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著名学者、民主党派人士梁漱溟与毛泽东同庚,他为探索救国之路,提出过“乡村建设理论”。毛泽东评价说:“您的著作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从延安窑洞到北京中南海,梁漱溟作为座上宾,与毛泽东有过久远而频繁的交往。1950年1月,梁漱溟应毛泽东、周恩来之邀,离开重庆,经由武汉到达北京。其时毛泽东、周恩来皆在莫斯科。3月10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由莫斯科返抵北京,许多人到火车站迎接。统战部把梁漱溟排在迎候队伍中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头一个。毛泽东下火车后,立刻发现了他,并大声说:“梁先生,您也到了北…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其思想中有个极为重要的概念——"直觉",意义相当复杂,几乎涉及形而上学、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学等诸多领域。本文从梁漱溟的主要著作人手,挖掘其中有关直觉的思想,并进行归纳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刘畅 《求索》2012,(4):111-114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倡导的"创造"主要有两层含义:个体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以及人生意义在于充分发挥才能。关于"创造"的倡导旨在以人生观的调整为出发点,建构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伦理,推动中国社会形成更加合理、进步、易行的现代团体组织。梁漱溟通过创造思想所倡导的人生观,与其建立中国团体组织的方案相互契合。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山人物。对中西文化理论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改造与重建以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憧憬与探求,几乎成为他一生的事业。梁漱溟的文化思想集中体现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等著作中,其文化思想的理论建构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前期文化思想以佛教唯识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等为基础,后期文化思想则主要以他自己形成的道德哲学为基础。梁漱溟一生的文化思想多变,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其思想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