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从二战结束直到80年代初期,对中东的政策一直是苏联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苏联、俄罗斯内外政策的调整,中东在其外交议事日程中的重要性一度有所忽略,但中东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其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机会,使得它在俄罗斯外交战略布局中正逐步经历着从边缘向中心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1976年以后苏联对越南的经济援助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越南战争后,苏联对越南的能源、交通运输、通讯、农业、渔业、商业、工业、高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提供了数额不等、形式不同的援助。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走向。到70年代末,援助重点放在成品支援上。80年代,项目联合开发成为援助的主流。与此相适应,大力加强了对教育领域的智力援助。通过对80年代各部门援助项目的系统考察,可以大略了解苏联经济援助的重点、目的及对越南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冯玉祥在中原大战后试图再起的过程中,一直希望借助中共的关系再次获取苏联援助。由于当时诸多矛盾关系的同时存在,苏联对察哈尔抗日的态度和反应是复杂的。虽然苏联表示不愿因援助冯玉祥而得罪日本和南京政府,但当形势发展有利于实施其苏维埃革命的目标时,它会随时改变对同盟军政策。在具体的行动中,苏联将其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革命目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4.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于1989年6月对联邦德国进行了为期4天的正式国事访问。这是1981年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西德,也是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4年来对西德的第一次访问。这次访问揭开了苏德关系的新篇章,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苏联与西德于1955年9月建立外交关系。由于苏德两国分属于两个对立的军事政治联盟,因此长期来苏德关系一直受到东西方关系尤其是美苏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冷战时期,美苏在欧洲紧张对峙,苏德关系极为冷淡。80年代初期,苏德关系有所缓和,甚至出现过高潮,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仍是飘忽不定,时起时伏。西德对苏联的战略意图颇感疑  相似文献   

5.
以苏联解体和蒙古向市场经济转型为契机,1991年日本正式开始了对蒙古的官方发展援助(ODA),并以相对较小的成本,长期成为国际社会对蒙援助的最大援助国。根据蒙古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国家战略需求,日本对蒙援助经历了紧急救济型援助、有计划的恢复型援助和有计划的发展型援助三个阶段。ODA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维系和加深日蒙关系的关键,对促进蒙古经济社会的恢复与发展,推动蒙古市场经济转型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蒙援助,日本提高并巩固了自身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形象,为其获得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语: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的军事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它是新的中苏同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苏两国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中苏军事关系既包括两国之间提供军事贷款及武器装备、培训军事人才及交流军事技术等一般意义上的相互援助和协作,又包括在战争状态下双方之间的协同作战,以及在和平时期双方为保障国家安全、进行国土防御而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7.
在越南战争期间,苏联向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提供了大量的军事人员和军事物资的援助,为北越的胜利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然而,由于冷战的特殊背景和国家利益的考虑,苏联政府长期对于这段历史秘而不宣。20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政府揭开了这段秘辛并公布了相关档案文献。本文探讨苏联军事专家在越南战争中的活动和作用,并关注他们身上所反映和塑造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形象——"苏联形象"。  相似文献   

8.
在苏联经济发展史上,80年代是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时期。前五年,苏联经历了三次最高领导人的更选。1985年,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这是一场涉及苏联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革,其发展起因和特点是什么,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变革的前景如何?这是今天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一、经济滞胀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相似文献   

9.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持续的经济危机和苏联经济发展速度的减慢,出于各自的目的苏联同西欧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九八二年西欧国家在苏联同西方发达国家贸易的比重已占78.6%,贸易额达到297亿卢布,一九八二年比一九八一年增长了4.7%。苏同西方国家的贸易80%集中在联邦德国、芬兰、法国等西欧国家。其中联邦德国、芬兰、法国为最大。一九八二年这三个国家约占苏联同西欧贸易的50%。  相似文献   

10.
1949年6月,刘少奇受中共中央的重托,成功密访了苏联。这次访问,释解了中苏两党间的较多猜疑,争得了苏联的广泛支持与援助,使“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得到了苏联的积极支持,是新中国外交史上首次影响深远的访问。  相似文献   

11.
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以及东北亚国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7年起,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中美日三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体。这三国的综合国力均在世界前列,在东北亚更具显著优势。全球化时代,中美日三国在本地区凝聚着更多利益交汇,同时,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研究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核心是抓住中美日三个主要行为体,并以东北亚存在的两大冷战遗迹为线索,通过分析朝鲜半岛与中国台湾两对分裂与统一的矛盾,构建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在矛盾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增进三国间战略互信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共荣。  相似文献   

12.
中印关系-新型的大国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伯乐 《当代亚太》2005,23(8):31-36
中国与印度都是快速发展的国家,是新兴的大国.两国关系既有一般意义上大国关系的特点,又具有一些新特征,主要表现为:两国都希望利用现有的国际环境保证本国发展;两国都将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两国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危害别国的利益.因此,中印关系不会对国际稳定和安全造成威胁.印度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处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三个层面,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German politics》2013,22(2):19-36
Traditionally, Germany has had a segmented elite with little interchange between economic, cultural, political and military elites. Although borderlines have become somewhat more permeable (except for military elites),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politics as a career has led to a political class in a static sense, that is, when it comes to securing common privileges. Political decisions, however, are not controlled by a unified political class but are the result of a complex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elites extending beyond the political class.  相似文献   

15.
印日关系:从平淡到全球性伙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孆 《当代亚太》2003,(9):17-21
印日两国从冷战时期的平淡关系到进入新千年时建立全球性伙伴关系 ,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促使印日双方互相靠拢的最根本原因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印日关系具有独特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也正是两国关系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6.
17.
关于中俄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是中俄关系有史以来真正平等和健康的时期,搞好对俄关系对中国具有特殊战略价值。俄罗斯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俄中关系,也会高度重视对华关系。今后十年中俄关系的发展将影响未来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建构,影响两国及两国人民的重大利益,这需要中俄双方继续予以高度重视和认真谋划。  相似文献   

18.
19.
20.
倪峰 《美国研究》2002,16(4):146-150
2002年10月26日-28日,由中美关系史学会、厦门大学美国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东亚国际关系中的中美关系"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国内33个学术机构的6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44篇.与会者就中美关系的演变、影响中美关系的国际因素、当前的中美关系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