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型农民将取代传统农民,关于新型农民,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2.
巩玉涛 《党政论坛》2008,(15):50-51
在新农村建没过程中.新型农民将取代传统农民,关于新型农民,党在《推进新农村建没若干意见》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没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新布局,着重凸显和发挥“人”的活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作出部署时,强调要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为此,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4.
魏遂群 《学理论》2009,(19):123-1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育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合理转移和充分就业,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内在发展机制,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人力资源构件的系统分析,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源构件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针对性从改善体力构件、智力构件、技能构件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刘伟伟 《学理论》2010,(5):19-20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内陆省份,山西省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却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山西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加大当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有效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动山西省经济和社会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牛昆仑 《理论探索》2007,(2):100-102
加强农村公共人力资源开发对于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具有显著意义,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农村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完善农村公共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机制,改革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和加强教育与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8.
转换思路 创新机制 推进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新 《民主》2006,(8):22-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建设农村文化就是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的到来,有必要认真总结农村文化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研究和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地更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全面发挥文化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传播知识、凝聚人心、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  相似文献   

9.
姚惠敏 《党政论坛》2006,(10):18-19
毛泽东同志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建设新农村必须要遵循这一规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但总体素质不高,未形成高效优质的人力资本。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是真正启动农民主体内动力的源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激发农民主体内动力,是指农民自身所固有的摆脱贫困落后、追求富裕、文明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种潜在内力一旦调动、激发出来,就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一、激发“村官”的内动力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村支两委是“火车头”,“村官”是主体当中的“主心骨”。在建设…  相似文献   

10.
梁春燕 《学理论》2011,(27):57-5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包括农民的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等方面。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源,而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低下、行动力不足等阻碍农业科技推广前进步伐的问题。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生产观念,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民行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提升、农民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农村工作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 ,在他的许多讲话 (谈话 )中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关问题。眉山从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 ,学习和运用邓小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思想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坚持邓小平的“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的思想 ,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精神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十分强调开发人力资源精神动力 ,增强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挖掘人的潜力 ,发挥人力资源的巨大作用。邓小平在设计和领导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 ,反复强调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  相似文献   

13.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经济整体进步的有效途径.城乡一体化面临着思想意识滞后、城镇对周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发展资金不足等矛盾和问题,建立多元的城乡一体化投资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实施城乡科学合理规划,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村消费力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提高农村消费力,让农村的生产、消费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为此,要采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农民的消费心理;调节农村物价水平,引导农民正确消费,健全保护农村消费者的规章制度等举措,促进农村消费力的解放和发展,从而拉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对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政治参与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还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此,我们需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推动农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的政治参与素养;加快农村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建设新农村要靠党和国家的新思路,关键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紧贴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加大人才支持力度。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加大各行各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力度。要围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培育壮大企业同培养企业家队伍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发展职业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们经济生活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实践表明,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我国经济腾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障碍。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发展职业教育则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群文化组织作为农村社区文化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联结农民与农民、农民与政府、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独具特点和优势。在繁荣农村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重要地位与作用。解决目前农村社群文化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加强内部的组织建设和优化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入手,发挥农村社群文化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20.
王鑫 《学理论》2009,(31):34-3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经济。突出农民的主导作用,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而大力推行农村教育,则是强化农民的主导作用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