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实践是社会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必须重视以改革实践凝聚改革共识。可以说,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凝聚改革共识是我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以改革实践凝聚改革共识必须做到,以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凝聚改革共识;通过改革试点探索完善改革政策,建立改革共识;以尊重和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凝聚改革共识。  相似文献   

2.
行政改革理论是行政改革的先导,科学的行政改革理论是行政改革成功的必备前提。从行政改革的性质、行政改革的原则、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及行政改革的动力四个方面对行政改革进行哲学分析和探讨,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行政改革,并科学把握行政改革的性质、原则、动力和方式等基本理论问题,用以指导我国当前的行政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美法两国行政改革的改革时间、改革动因、改革路径、改革的内容和侧重点、改革模式、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得出一些对中国行政改革有益的启示,以期对中国的行政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相继提出社会主义改革的一系列观点、已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其基本内容有改革依据论、改革内容论、改革对象论、改革方法论、改革模式论、改革标准论、改革环境论、改革作用论、改革目的论等。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其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在社会实践中要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定信念,把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5.
正纵观中国改革三十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到,改革促进派始终是中国改革事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何为改革促进派?概言之就是"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者,这是改革促进派的核心特质。当然,在改革的不同阶段,他们又各具时代风貌和历史性特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积极推进和落实十八  相似文献   

6.
实行渐进式改革,是中国改革方式区别于原苏联、东欧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采取了非均衡的战略,将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改革、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以及强制性和诱致性改革结合起来,先试验后推广,不断试错,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改革方式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的体现,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在取得重大成功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改革中不断去解决。  相似文献   

7.
改革与法治是贯穿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两条主线,改革和法治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如影随形,相伴而生,彼此促进,相辅相成。改革初期是"先改革、后立法,以改革推进法治",新时期是"先立法、后改革,以法治推进改革",依靠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完善改革决策、规范改革行为、固定改革成果,让改革始终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成为新时期改革与法治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法治与改革的历史演变,分析目前法治与改革良性互动面临的问题,探究如何实现法治与改革良性互动,是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的深入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处于尴尬的境地。原因是行政审批制度的痼疾已不是仅仅靠单纯的审批制度改革就能解决的 ,只有诸如社会中介组织改革、公共财政改革、人事改革以及政府管理方式改革等多种措施配套实施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才能突破瓶颈 ,朝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声音     
<正>总结谋划好改革工作,对做好明年和今后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改革辩证法十题——唯物辩证法是改革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改革的二重性、改革的全局与局部、改革的破与立、改革的目的与手段、改革的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改革中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改革的根据与条件、改革中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中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总结了我国改革的经验教训 ;阐述了坚持唯物法 ,坚持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主观主义、形而上学 ,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改革的历史巨轮已经驶入了"深水区",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在不断增加。要推进新一轮的改革,必须捍卫原则,坚持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围绕主体,坚持改革导向的人本性;集中民智,坚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注重统筹,坚持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维护公平,坚持改革成果的普惠性。  相似文献   

12.
公共财政改革直面政府改革的基本问题,本身具有直接效应、牵动效应明显,操作难度低等优点,因而是政府改革的理想切入点.新一轮政府改革应梯次推进,以公共财政改革为切入点,推动政府职能调整,进而带动政府治理结构改革,最终完成政府现代化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3.
改革是社会调整运动,产生改革阻力具有必然性。当前旧体制和旧利益格局带来的改革阻力、改革着力面和着力点产生的阻力、传统社会惯性转化而来的改革阻力和改革自身难度引发的阻力,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改革的进程,而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三大势力"和"三个层面"。改革阻力对改革影响作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改革采取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拖延搁置等办法,迟滞、延缓、阻碍改革进程;另一种是故意曲解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对其加以改变、扭曲、增减而抵制改革。解决这两种影响作用方式的力度越大,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即设立执行机构全面推动了政府改革,其经验给已加入WTO的中国许多有益的启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要明确且始终如一;政府机构改革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政府机构改革要依法操作,避免因政府权力易手而造成改革的中断或倒退;把政府机构改革作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政府改革;机构改革要不间断推进,不能一劳永逸。  相似文献   

15.
在未成年人刑事处理走向宽缓化趋势及审查逮捕程序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逮捕程序的改革价值在于推进刑事司法改革。文章从改革的背景谈起,对改革的价值、实务部门对改革进行的探索、针对改革探索的一些论争,进行了归纳梳理,进而对改革的进程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共青团改革的议程已经延伸到基层团组织一级。评价共青团改革成败得失十分重要的观察点在基层团组织。研究表明,县级共青团改革的策略包括:用改革要求统揽团的工作,完成某一战线的改革任务,以改革为契机谋求发展支持,等待上级组织的统一部署。县级共青团改革既存在改革表态较多,改革思路不畅,改革举措不足等直观性问题,又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基层共青团改革需要强化基层共青团工作县域统筹;进一步明确县级团委的主要功能;落实县域共青团工作的政治保障和政策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在改革中的积极性;补短板与抓亮点相结合;合理利用网络助力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就改革理论与实践来说,改革理论的研究一直落后于改革实践。理论界、学术界需要改革理论并创建改革学,  相似文献   

18.
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于优化资源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党校的办学水平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多种原因 ,这一改革会牵涉到方方面面 ,特别是牵涉到许多利益问题 ,因而必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改革。为了保证这一改革的顺利进行 ,更好地服务于党校的中心工作 ,并且更好地推动党校的整体改革 ,必须正确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改革与管理的关系党校后勤的根本出路在改革。向改革要发展 ,向改革要形象 ,向改革要效益 ,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后勤改革过程中 ,我们要十分重视和加强后勤管理 ,因为后勤改革与后勤管理是相辅…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各国兴起了行政改革运动 ,这一时期我国也进行了五次行政改革。将中国行政改革与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中外行政改革的共同点是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下放权力 ,涉及内容广泛 ,采取渐进方式。不同点是 :改革起点的不同 ,改革基础的不同 ,改革阶段的不同。中外行政改革的异同点比较分析 ,可以对我国行政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既要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又要关注信息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司法改革的现实思考与理论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司法改革的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末,中国司法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决策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被正式提出,由此,司法改革成为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又一个热点P对于我国司法制度变革的社会背景,有学者将司法制度改革的背景视同于八十年代末期展开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产生的背景:“尽管在时间上,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早于当前全面铺开的司法改革,司法改革发轫于审判方式改革。但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整体司法改革产生的背景和内发性动力是基本一致的。”(2)虽然我国司法领域中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与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