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学理论》2021,(7)
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汲取我们党一百年来加强理论建设的基本经验,进一步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话语的背后是理论,理论的背后是意识形态。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是否具有主导力、影响力、感召力,中国话语是否具有主导力、影响力、感召力,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建构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且能解释中国实践、中国现实、中国经验、中国问题的中国理论。只有建构起这种理论,才能真正构建起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核心的中国话语和中国话语体系,才能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某些领域或方面"失语、失声、失踪"的问题,才能真正占据我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才能真正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理论的影响比其他影响更深层、更长远。中国理论"立"不起来,西方错误思潮就"破"不了;只有中国理论真正"立"起来,才能"破"解西方错误思潮。意识形态建设首要是中国话语建设,中国话语建设的核心是中国理论建设。一些学者大谈而谈意识形态建设,却对中国话语建设缺乏高度自觉和实际行动;一些人大谈而谈中国话语建设,却对中国理论建设缺乏高度自觉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3.
没有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一个经过“文化大革命”动乱,国民经济滑到崩溃边缘的中国会有今天的繁荣进步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人们固然会欣然接受。但是,抚今追昔,在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而又认为是坚持真理,固守陈旧体制而又认为是追求进步,并由此导致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的背景下,要进行改革开放却是阻力重重。因此,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就成为当时具有先导性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巨大贡献,不仅解决了当时中国带根本性的重大课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而且,他为推动思想解放和进行理论创新在方法论方面的卓越建树,也留给我们一笔巨大的财富。其中,对否定之否定思维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就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4.
韩庆祥 《理论视野》2018,(10):18-22
话语的背后是理论,理论的背后是意识形态。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是否具有主导力、影响力、感召力,中国话语是否具有主导力、影响力、感召力,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建构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且能解释中国实践、中国现实、中国经验、中国问题的中国理论。只有建构起这种理论,才能真正构建起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核心的中国话语和中国话语体系,才能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某些领域或方面"失语、失声、失踪"的问题,才能真正占据我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才能真正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理论的影响比其他影响更深层、更长远。中国理论"立"不起来,西方错误思潮就"破"不了;只有中国理论真正"立"起来,才能"破"解西方错误思潮。意识形态建设首要是中国话语建设,中国话语建设的核心是中国理论建设。一些学者大谈而谈意识形态建设,却对中国话语建设缺乏高度自觉和实际行动;一些人大谈而谈中国话语建设,却对中国理论建设缺乏高度自觉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研究形成了一次新的热潮。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时代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历史探索、路径选择、与党的建设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新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现实选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体制、机制、地位、作用”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来庆祝建院50周年,充分显示了学院领导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国即将加入 WTO,这意味着中国的国门将更加开放,改革的步子将迈得更大,工会如何应对 WTO 的挑战近在眉睫。上海工会唯一的高等学府,假院庆之际发动本院的教授、学者以及社会上的理论工作者和工作在工会第一线的,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也是如此。列宁在《我们的纲领》一文中曾经说过:“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问前推进。”(《列宁选集》第1卷第203页) 马克思生前曾经预测,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几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历史的发展超出马克思的预料,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比较低、资产阶级统治最薄弱的俄国取得了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产阶级在经济发展水平更加低的、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的中国,  相似文献   

9.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是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团结合作关系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展开,各民主党派在坚持贯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的同时,参政议政意识不断加强,呼声越来越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意识的加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历史进程的重大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以消灭剥削制度为基础的富裕。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原则是与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制度必然相联系的,它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方面,而且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原则。一、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理论创新的自觉呈现出理论自觉、方法自觉、意义自觉三位一体的特征,其中方法自觉是关键.理论创新的方法自觉推动理论自觉和意义自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统一,使党在不断的理论创新中保持活力,形成了理论创新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等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建设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常青的科学。自“十月革命”以来,执政党建设理论在曲折中发展。本文通过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梳理,初步总结了执政党建设理论发展创新的经验教训,旨在为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原创性:学术评价的最高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创性是学术研究的生命。提倡学术研究的原创性 ,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 ,更需要研究者有敢于人先的探求精神与吃苦精神。  相似文献   

14.
15.
缺乏理论创新是阻碍苏联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三个问题:一是缺乏理论创新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阻碍作用;二是苏联长期坚持产品经济观和批判“市场社会主义”而导致历次改革失败所造成的严重经济后果;三是对中国今后在推进理论创新方面提出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发展理论体系,在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方面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正因为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发展观,成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创新意识:激发创造力的重要精神资源和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首要的是要在全民族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的实现需要创新意识的自觉,创新意识是激发社会主义创造力的重要精神资源和力量。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先进性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深层次问题 ,“三个代表”所阐述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我国当前文化安全研究和文化安全工作具有重要和具体的指导意义。一个国家只有在与其他民族 ,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中 ,在不断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并改造民族文化以保持自身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的基础上 ,才可能真正获得自身的文化安全。保持文化一定程度的先进性 ,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文化的先进性程度越高 ,文化的安全度也就越高。在文化安全研究和文化安全工作中 ,需要处理好文化的先进性与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通过促进文化建设不断沿着先进性方向发展来确保我国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9.
杨永生 《理论导刊》2007,1(1):58-60
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思想。20世纪20年代,党领导人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推动了城市改革和社会全面进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中央历史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经验启示我们,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核心,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20.
刘同昌 《学理论》2008,(16):44-46
民生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弱势群体,改进国家政策制定程序,解决民众的利益诉求,畅通其表达渠道。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从而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