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全球文学的角度看,二十世纪被许多人称为批评的世纪。但是就中国文学而言,话还不能这样说。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文坛出现了批评的失语与缺席,这与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态势相比,显得很不协调。我认为,就总体而言,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存在着三种缺失,这些缺失妨碍了当代文艺批评的健康正常发展和所能取得的成就。 (一)受百年中国文学内在总体结构的影响与制约,当代文艺批评缺少建基于中国文学文本之中的中国范式的批评理论与话语。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组成部分,因此它是一种具有独立的价值系统和话语…  相似文献   

2.
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山 《前线》2013,(11):5-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明确提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突出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现实意义在哪里,怎样才能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借此机会,我讲几点认识,供同志们参考。一、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3.
刘云山 《党建》2013,(10):6-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明确提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突出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现实意义在哪里,怎样才能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借此机会,我讲几点认识,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日,我又重读了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的《反对党八股》这篇光辉著作,感觉常读常新.感慨颇多。对照当年毛主席批评的各种现象,我感觉时下文风最为突出的问题依然是“八股”味太浓,好多文章老百姓不爱看。  相似文献   

5.
有理是指批评要以实事为依据。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领导人对下属进行批评时,下属不但不服气,反而会有“顶撞”现象呢?一方面,可能是被批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就是要分析领导批评的是否有理。  相似文献   

6.
大约从1984年起,中国文坛上赫然竖起了主观批评的旗帜。当时,随着文学方法论热潮的掀起,及随后继起的文艺观念更新和文化反思的推动,批评的主体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强化。于是,在以社会学模式为中坚的各种客观批评形态之外,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主观批评纷纷登场了。“批评是创造”,“批评即否定”,“批评即选择”,“我所批评的就是我”,如此等等各不相同的批评主张以缭乱纷纭的声音给新时期文坛带来了新的冲击。应该说,主观批评的兴起有其合理的内在动因。它既是对长期以来在中国批评界居于尊位的  相似文献   

7.
行政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机制会产生小组政治现象.在中国政治活动中,小组现象尤其突出.从路径依赖的视角看来,其社会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政治自然要部分地承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人治观念;二是中国共产党在非民主的政治环境中从事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所遵循的"政治的逻辑"的延续."小组"现象对中国政治运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一定程度上阻滞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也会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少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8.
正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第7期的《求是》上撰文指出: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批评,是社会不合理现象的发现者和批判者。的确,知识分子需要批判精神,其本质是一种求真精神。但是,生活是复杂的,真相是立体的,批评也不是一味地否定。世界从来不曾完美,何况中国还是一个正在转型中的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9.
意识流作为一种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早已开始运用,它并不神秘,是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意识流作品惯用的手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诗经》中的一些名篇佳作用的就是这种手法。 意识流手法不同于客观途述手法的最突出之处就是注重表现人的主观意识──“心理现实”。客观现实是随着“心理现实”而被捎带着展现的,它只起辅垫式的附庸的作用。《诗·周南·卷耳》正属这类作品。女主人公采卷耳这个现实实景仅占1/4的章节,只是达到铺垫与交待的目的,更多的篇幅却用来表现她的主观意识──幻想…  相似文献   

10.
批评是帮助同志、 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方 法。然而,在一些地方和 单位,领导和同志之间 很难开展批评,而是“吃 大锅饭”:讲虚不讲实, 讲远不讲近,讲面不讲 点。群众称这种现象是 “一人有病,大家吃 药”。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 要原因:一是奉行“多栽 花,少栽刺,留着人情好办事”的处世哲学,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你好我好大家好,以求得表面上的一团和气。二是怕字当头。个别领导生怕被批评的同志因听不进批评而翻脸、红脸,影响同志之间的感情,更怕以后影响选票,因而“少说话慢开口,遇到问题绕道走”。三是惟恐引火烧身。个别人…  相似文献   

11.
我常写点批评类的稿件。发现在一些媒体那里,有两个潜规则:一是什么都可以碰,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能碰;二是民国时期的社会弊端你也最好少碰。尤其是美国,说好听点的可以,但批评则万万勿能,即便是常识性的批评也不行,根本就发不出去。这个时候,什么兼容并包、言论自由,还有什么“尽管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等等,全都成了“一个冬天的童话”。  相似文献   

12.
史无前例的“千年译经运动”——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着眼于创作思想、创作手法与创作题材等方面,试图剖析佛经翻译给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指出翻译在民族文化构建与创新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人都希望能觅到“知音”。然而,从刘勰的“知音其难哉”,到孟浩然的“知音世所稀”,都认为“知音”难得,以至“伯牙碎琴谢知音”这个老掉牙的故事,至今还脍炙人口,被许多人所津津乐道。为什么呢?我以为这与把知音“理解”得过于偏狭有关  相似文献   

14.
抗战初期,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团结了一批积极为抗战而创作的木刻作者队伍。周恩来不但是这个组织活动的指导者,更是这些木刻作者的知音。 1939年 2月 28日,《新华日报》副刊版刊登了 21岁的青年作者王琦的木刻作品《在冰天雪地中的我游击队》。作品真实刻画了游击队在冰天雪地中艰苦战斗的场景。此后,王琦连续为我党创办的《战时青年》杂志每期创作封面木刻。其中有《嘉陵纤夫》、《警报解除以后》、《奔马》、《原野之春》等等。当时,周恩来对王琦设计的封面除鼓励赞美之外,也提出过一些批评意见,还要求他多为《新华日报》提…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期刊的市场发展仍然是平稳的,继续保持了积极健康向上、努力更新求进的走势。然而,中国期刊毕竟面临着竞争激烈的“筛选”时代,如何面对挑战,求进求存,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应变措施:一、增强市场观念注重自我宣传期刊是文化市场中的主流商品之一。既然其他商品都在借助大众传媒搞促销。那么期刊本身也不该有例外。时至今日,人们似乎感觉到自觉地进行形象宣传的期刊越来越多。期刊对自身形象的宣传意识确实大大增强了。许多具有经济效益的期刊不断用广告和贴心话语的形式给读者以强大的冲击力,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像“中国期刊万种、惟我独此一家”、“《中国青年》,伴你走进青年消费群”、“人生难得一知己,生活岂能无知音!2000年,《知音》与您真诚相约”、“读小小说,长大学问,写好文章,当大作家”等广告用语,不仅耐人琢磨,而且颇有特色,让人读后难忘。  相似文献   

16.
长期读报让我悟出一条,批评与表扬总是连在一起的,在某个群体中的某个问题比较突出,就有对该问题的批评与表扬.比如,经营活动中的信用问题比较突出,就会找几个假冒伪劣的反面典型曝光;也会选几个诚实守信的正面典型报道.说是新闻也好,说是导向也罢,都是有现实针对性的.  相似文献   

17.
对后进学生的批评教育,往往难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些班主任老师常常为此而感到头疼。在这里,我就班主任工作的实践,谈谈对后进学生批评教育的几点体会。一、对后进学生的批评要注意准确性和启发性后进学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或办了错事,特别是有时顶撞了老师,这时老师的冷静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应注意批评的声调、分寸、场合,注意启发学生自己认识问题,切忌感情冲动,言辞偏激,甚至随便扣帽子。否则,那结果一定是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韩愈《原道》中的道德观探讨文化传承的不同可能性,并透过《论语》中对文化传承的叙述,从儒家传统内部对《原道》做反省,进而提出不同的文化传承的论述模式。最后,分析得出韩愈在《原道》中的论述方式不符合《论语》中对文化传承的论述,而且它对非正统的批评方式与过去中国对不同学说的批评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9.
我学习理论注意紧密联系实际,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大兴县的情况,解决大兴县的问题,推动大兴县的工作。在这方面我感受最深、收效比较明显的,是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它给我三点启示:(1)发展经济是大局,要把它放在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记得,毛泽东同志曾要求领导干部“读点鲁迅”。我理解,读点鲁迅,主要是读点鲁迅杂文。我还觉得,鲁迅杂文固然要读,而其他人的杂文,例如眼下报刊上时常发表的杂文,以及现当代人的杂文集等等,也该读一读。领导干部多读点杂文,从哪方面讲都是无害而有益的。杂文的主要特点是开展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其矛头所向自然是假、恶、卫之类。所以人们将杂文比作匕首、投枪、银针、解剖刀,是很恰切的。杂文瞄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假、恶、丑,区别对待,加以抨击,“使不是东西之流缩头”,使有毛病的入改邪归正。其实,在很务情况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