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八章 真理     
一、真理是一个过程(1)真理是人们通过实践认识的;是主观符合于客观的结果;是一个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的过程.(2)真理被检验和证实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将普遍性的认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将主观认识客观化(对象化)的复杂的、反复的过程.(3)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低级阶段不断上升到高级阶段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总之,真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达到主客观的动态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从真理的内部问题看 :现代真理观颠覆了形而上学终极实在论的真理观 ,是对本体作了现代诠释基础上的真理观 ;真理与谬误的划界是辩证动态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 ,“相符合’是在实践中“遭遇”的而不是预定的 ;真理的主体性在于“真理的价值”、“价值的真理”和真理在不同主体及其视角下的意义。从真理的外部问题看 :真理问题 ,不是孤零零的认知现象 ,而是与整个文化系统相关联的。与学术环境 ,特别是政治环境更是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从亚里士多德对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表述可以看出,亚氏逻辑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只是矛盾律和排中律一般内容在主谓式逻辑中的具体表现。上升到一般逻辑的高度,矛盾律应表述为"肯定和否定同一命题而形成的一对相反命题不能同时都真,二者必有一假";排中律应表述为"肯定和否定同一命题而形成的一对相反命题不能同时都假,二者必有一真"。现代逻辑将矛盾律理解为"一个命题与否定该命题而形成的命题不能同时都真,二者必有一假",将排中律理解为"一个命题与否定该命题而形成的命题不能同时都假,二者必有一真",这种理解要么基于否定命题的相反命题不是肯定命题,要么预设了任何命题都肯定了自身,而这两点都是颇值得商榷的。矛盾律和排中律适用于任意的肯定与否定同一个n(n∈N且n≥1)级命题而形成的一对相反命题,但未必适用于任意的肯定与否定同一个0级命题而形成的一对相反命题。矛盾律和排中律是思想与对象间关系的规律,不是对象自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势”相对于“形”,指事物根据其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的方向或趋势,如事物的新陈代谢、人的生老病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等。“势”具有客观必然性。 “造势”是人们对客观形势的正确感知和能动的反映,是顺其“势”而营造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舆论氛围,是一种催人、逼人的人气。“造势”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内容应该是客观的,是人们认识真理与追求真理的辩证统一。 “造势”对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言是绝对的必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首先发现真理的人总是少数。要把这种少数人的发现变成多数人的拥有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命题的真实含义,就是指理论和实际通过主体中介所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的是理论和实际双向的反馈和运动过程,包括理论向实际的靠近、渗透和实际向理论的靠近、渗透两个方面。其格式是:理论←——(主体)——→实际。过去,我们总是习惯地把理论联系实际说成是理论面向实际、论证现实、为主体实践服务的单向的过程,这是一种片面的、偏颇的观点。其实,早在黑格尔的哲学中,理论和实际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就已经被说明或被“猜测到了”。黑格尔把主体的活动规定为“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的双重活动,前者是主观否定其自身,把现存的客观世界接受到其内部,后者是主观否  相似文献   

6.
右的或“左”的错误,从认识论上讲,是主观不符合客观的一种反映;从政治态度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上讲,右的表现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左”的表现主要是否定改革开放。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态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思想认识问题和工作实践中的不同意见以至偏差,要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不要随意说成是政治倾向上的“左”或右。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多变和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所以面对客观实际,就会得出正确与错误两种不同的认识。认识是否正确,对于人们的实践行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正确的认识,反映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指导人们走向胜利。反之则只能  相似文献   

7.
人们认识的真正任务是追求真理,把握真理,以便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但是,在认识过程中又不免要犯错误。真理和错误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一对孪生姊妹。人们不能不去认识真理,人们也不能不犯错误。正如列宁指出:“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那么错误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本文就此问题试图加以探讨。错误就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实际不相一致,不相符合。那么人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与客观不相一致,不相符合呢?这是因为“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央,应当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解放思想的涵义,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笔者认为,解放思想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要有所指向,以破除影响发展、束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具体制度为对象,以推动实现发展为目的,不是为了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不是停留在观念的王国,在思想领域绕圈子、打转转;  相似文献   

9.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疏导功能的基本原则;而“知法”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工作在思维方式和工作内容上提出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法制作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手段,都以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的,两者所倡导和维护的客观内容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思想工作向群众宣传真理,是为了帮助群众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自己周围的客观世界,使主观认识更符合客观要求,知道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怎样做好,怎样做不好。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法制所要体现的根本意志。在这种社会实践基础上形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2)
对美的本质的追问大致可以分为主观论、客观论和主客统一论三种,其各有得失。比较而言,李泽厚"自然人化"的美学观对我们仍有较大的启示;在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上,应该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对美的本质做出正面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地"否定美学";对美的本质言说应该转变思路,采取分层言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个科学命题,其实质就是讲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或真正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我不同意黎澍同志在《论历史的创造及其它》、《再论历史的创造及其它》中提出的否定这一命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本文拟就黎文提出的这一科学命题的所谓“三个错误”,讲一些看法,以求教于黎澍同志和其它同志.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主观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实际,那是右的表现;主观认识超越于客观实际,则是“左”的表现。 在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实际的情形,也有主观认识超越于客观实际的情形。因此,我们既要警惕右,又要防止“左”,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片面性。但是,从总体说来,要正确地认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在邓选三卷之中,渗透到每一个论点之中,“中国特色”四个字正是实事求是的鲜明体现。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实事求是对我国基本国情重新认识的问题,国家要建设,首先要对国情有个正确的认识,这个认识应建立在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而不是凭主观想  相似文献   

14.
要科学地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过时”问题 孙显元在《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过时”和“超域”问题》文章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客观特征问题。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所  相似文献   

15.
我们做宣传工作的,基本职责就是把马列主义这把“金钥匙”交给群众,让群众认识真理,掌握真理,自己教育自己,提高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最近我也听到一些说法,讲什么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了,政工干部可以改行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当前要保证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任务还满重呢。我认为,政治工作大有学问,政工干部大有作为,咱们宣传干部要有“主心骨”,对工作可不能三心二意。  相似文献   

16.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鼓吹者们胡诌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种种“根据”:一曰它是“相对真理”;二曰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三曰它须得“革新”;四曰它已经不是科学云云。时此,本文逐次批驳,指出: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并非“日用大全”的作用;“革新”马克思主义就意味着象伯恩斯坦等人一样去篡改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理论参考》2008,(7):60-64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一八四五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检验人的实践活动的标准──从毛泽东的“生产力标准”到邓小平的“三个标准”再到马克思的“三个尺度”丛大川“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人们通常把这一问题视为认识论问题。问题在于实践的问题首先和本质上是一个历史观问题,所谓的真理的标准问题必须放在历史观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光辉典范。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伟大的认识工具。五十年来,它象光芒万丈的灯塔,照跃着人们认识真理的广阔道路,它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国际影响,而且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其现实意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 ,从“真理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这一前提出发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科学论断 ,必然会出现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可能的前提条件是把认识之真理性看作认识之现实性和力量。而实践之结果如何则为检验认识之真理性即认识之现实性和力量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