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公职人员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社会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所形成的"差序格局"中的熟人社会交往方式,对当前的公职人员的工作与处事方式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西方社会中影响深远广泛的是"契约论"精神,形成了分权制衡的格局,有利于公民权力空间的成长。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公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已难以适应公共交往领域,治理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要大力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尤其公职人员自身的公民意识和公民伦理道德观念,从而保障国家和政府职能的正当行使和公民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As a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ing literature on citizenship and advanced liber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citizens—especially the poor—are brought into new policy platforms and new social relationships of responsibility, accountabil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making specific empirical reference to a range of global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poverty reduction initiatives, the analysis emphasizes the diverse ways in which individuals are governed as certain kinds of “free” persons through particular administrative practices. In this analysis, we underline how some organizations encourage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global practices,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and train them to act in ways that are align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expectations imposed on them by advanced liberal governmental agendas. We argue that global organizations that are formally or informally linked to other organizations, agencies, and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such as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World Bank, view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rights claiming and budgetary design practices as a crucial part of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improve their well-being. We also analyse how specific global organizations promote citizens to become consumers of global financial services as a way of solving global poverty. In assessing programmes designed to encourage poor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glob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we contend that these programmes are founded on governing practices that aim to make citizen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nation-states adhere to advanced liberal principles. We question whether these programmes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poor people. We suggest that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focus on how global organizations cultivate different discourses of freedom and liberty which serve to govern citizens as responsible consumers and participants.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生命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盲区和薄弱点。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的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价值。加强生命道德教育是回归教育本质的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4.
程颐和程颢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其因人施教、蒙正于养等德育方法,更是符合青少年成长的特征与过程。这些德育方法不仅对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形成起推动作用,也对当今德育具有可借鉴的价值。在分析二程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对当前青少年道德失范现状进行剖析和反思,并由此提出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准的建议如下:掌握知识;重视启蒙教育,防患于未然;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5.
蒋丽丽  姚楠 《学理论》2010,(16):197-19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的增加,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多元化,冲击了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容忽视,必须放在首位。对高校德育的内容、现状进行阐述,并结合德育的内容和现状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刘娜  苏楚涵 《学理论》2013,(14):343-344
当代大学生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三方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礼仪的缺失。结合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给出了通过礼仪修养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保障机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7.
王蔼然  曹顺仙  杨桃红 《学理论》2014,(32):291-292
道德教育的实施,应贯穿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其他各级教育,应该根据学生自身年龄和心理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过程规律,侧重于不同阶段的内容和重点。剖析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对德育的有效衔接提出了几点建议:全面认识德育的功能,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明确大中小学德育的各自任务,培养德育衔接意识;系统规划德育目标,制定统一的德育标准。  相似文献   

8.
张淑琴 《学理论》2015,(6):253-255
高校德育伴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其被赋予许多新的任务和责任。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于是,如何整合二者的关系、如何实现二者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并且整合二者关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有利于",并需要从原则分析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来构建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中位居首位的重要的教育活动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 ,业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运作体系。但也必须看到 ,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速 ,整个社会道德规范发生了众多变化并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德育教育 ,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运作体系已经呈现出某些不适应。近几年来 ,党和国家多次提出进一步加强与改善学校德育教育的要求 ,今年江泽民同志还就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恶性事件作出了明确的指示 ,这都说明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运作体系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 ,否则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本文拟对新时期学校德育教…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33)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逐渐占据网络社交媒介的主导地位,微信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交流、宣泄和学习的平台,也对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带来一定的影响。微信正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既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如何利用微信实现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首都市民道德价值取向状况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时首都市民道德观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表明:首都市民已基本树立了正确的社会公德观,社会公德意识较强,但社会公德行为失范现象依然存在;积极进取,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职业道德观念业已形成,但对职业的社会价值认识有待提高;市民家庭伦理道德观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民主、平等、开放观念深入人心,但婚外恋、家庭暴力、不孝敬老人等仍被视为家庭和谐的主要威胁;渴望诚信,但社会交往中信任感缺失,普遍具有防范、戒备心理;市民渴望通过遵纪守法、加强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来推动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浅析高校网络德育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芳芳  刘莉 《学理论》2008,(24):64-65
INTERNET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高校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更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面貌的转变。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许多网站建设的重点对象。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成了高校德育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网络德育教育的现状,重点分析了网络德育教育的功能,提出了高校应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不仅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在社会文化生活、个人发展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化浪潮中,学校道德教育既要抓住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新生与解放的机遇,又要积极应对过程中出现的挑战。诸如文化立场模糊、文化路向的迷失以及文化异质化等问题。学校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强化民族意识、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以及深化道德教育的文化底蕴等举措,在批判与创新中不断开拓新道路、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陈淑英  马无纤  杭金菊 《学理论》2010,(22):198-2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课题组从理论教学突出运用"三贴近"的原则的同时,建立对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评价体系和行为约束机制,力求提高理论教学的课堂效果,以期达到提高大学生德育课实效性之目的。这既弥补了过去德育考核机制的缺陷,又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1)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德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目前高职德育工作现状,呼唤德育工作的创新,而隐性课程教育是未来高职德育教育的趋向。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是切实关系到德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必须从教育研究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体系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The Political quarterly》2008,79(2):149-150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4)
加强当代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是培养国家合格研究人才、提高高等院校学风建设和优化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研究生在学术道德方面的失范行为时有发生。此类问题的成因受学术制度、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和学生自身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此,应该从建立健全学术道德制度、营造良好社会学术环境、优化高校学术教育管理和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四方面进行思考,力求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建设贡献一分力量。  相似文献   

19.
20.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道德的多元性、多样性和差别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激荡、碰撞、融合,在封闭的、同质的、高度统一的传统一元社会中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