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档案作为承载我国乡村脱贫和发展记忆的重要载体,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信息资源,更是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见证。当前精准扶贫档案管理仍然面临三大挑战——认知危机、管理困境和人才困境,需通过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及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三方面努力,充分发挥精准扶贫档案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乡村人才振兴背景,研究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创业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加大乡村就业宣传力度、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完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就业政策、优化乡村就业环境等措施,以促进民办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有效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较为普遍的是创新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弱化或缺失。文章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以供高校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5.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选择,就业能力概念由一个学术概念演变为政府关于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框架的一个核心概念;教育制度是影响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教育制度,包括创新国家教育理念、国民教育制度、国民教育目标、劳动者培训制度、创业教育制度是实现社会就业增长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力度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进入城镇求学和务工,导致农村地区缺失一定的发展活力。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鼓励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文章针对高职毕业生在农村就业创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索,旨在推动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8.
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金融精准扶贫兼具精准扶贫与金融扶贫的特质内涵,是两者的“强强联合”,能有效地赋能乡村振兴。同时也体现了政府治理理念的创新,通过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拓宽了扶贫资金来源,为可持续性的扶贫模式提供重要支撑。一、川渝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具体做法近几年,四川省和重庆市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加强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实践和探索,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完善组织体系2015年底,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重庆市扶贫办等6部门联合出台(重庆市金融业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方案),2019年初,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深度贫困地区、金融与产业联动扶贫、多渠道金融服务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及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五个方面,做好18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牙韩高 《桂海论丛》2021,37(1):76-80
农村留守儿童既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难题,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力储备。因此,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意义重大。结合广西百色市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扶贫的实际,分析并提出实施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从宏观政策、中观运行、微观操作、重点攻坚四个层面去系统构建和把握,巩固农村留守儿童脱贫成效,并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工程的目标下,价值教育是对乡村教育扶贫工作的必要填充和可靠保障,而目前实践中并未形成二者间科学可行的互动通道。价值教育的推行立足于解决或改善现有乡村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隐形贫困问题,引领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创造。乡村价值教育扶贫攻坚应实现"软件"和"硬件"升级,包括优化资源配置模式、把握核心教育资源、建立新乡村价值观、转变地方教育扶贫政策执行方式、建设信息化交流平台,从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价值教育扶贫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金融危机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作为高校如何应对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如何加强高校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思想工作,增强就业信心,拓宽就业渠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农村电商扶贫日益成为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抓手。从扶贫开发工作的阶段性、多维性与空间性特征出发,探讨农村电商以持续增收的共建机制、内生动力的共治机制与城乡双赢的共享机制,助力相对贫困主体实现三重减贫、赋能发展以及统筹协调的减贫目标。以锚定阶段性目标的三重减贫、着眼多维性需求的赋能发展和对标差异性空间的统筹协调为路径,农村电商将有力推动相对贫困问题的缓解。  相似文献   

13.
14.
青年人如何才能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作用是重大现实问题。当前乡村留不住青年人的最重要原因是乡村缺少匹配青年人需求的就业机会,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要追溯至近代工业革命及其对传统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激烈挑战。近代以前大多数乡村青年人都没有长期离开本乡外出就业,进入近代以来乡村传统生产方式相对于城市地区的劣势凸显,青年人往城市地区流动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下乡村青年人能够更多地在城市地区实现就业,这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产方式取得明显进步的体现。要真正发挥青年人对于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重点在结合当代青年人的需求扩大乡村的就业机会,增强乡村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而非对乡村青年人前往城市就业设置障碍。适度合理发展县域乡村集聚经济,有助于扩大乡村的就业机会,促使青年人在城乡之间双向良性流动,从而发挥青年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不能忘记的是,探索这一路径也应持有高度谨慎的态度,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不能浮夸冒险。  相似文献   

15.
贵州扶贫工作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斗争是中国反贫困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反贫困斗争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第三部门+农户"的扶贫模式是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优化选择,而制度创新则是实现扶贫目标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蔡一洁 《就业与保障》2022,(11):109-111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但当今社会的就业岗位却十分有限,导致高校毕业生与社会就业岗位之间产生供需严重不平衡的矛盾,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以及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除高校人才过剩外,高校本身就业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严重缺乏思政教育元素。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其次研究了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并对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开发扶贫是改变毕节地区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但目前的扶贫方式只注重物质投入,没有触及到文化知识、思想观念等精神贫困的巨大制约因素.因此落实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实施教育扶贫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9.
基层就业既有利于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又可以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但在实际过程中仍存在着政府相关政策执行不强、高校教育体系不完善、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存在偏差等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在增强政府相关政策执行力、高校完善相关教育体系、大学生自身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基层就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基层就业提供理论价值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20.
后精准扶贫时代,农民的道德风险进一步显现,主要体现在贫困依赖、贬损性评价、贫困的过度消费、产业振兴中的道德风险等几个方面.道德风险的发生机制与趋利性、信息不对称、治理技术、道德规范等因素间的互动密切相关.防控道德风险,需要通过治理技术和道德规范来约束其因趋利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带来的增长势能,使之保持在一个低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