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慢就业”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其产生原因错综复杂,包括社会、家庭、高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给学生就业选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站在高校角度从价值引领、家校合力、“三全育人”、深化改革等方面提出破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对策。  相似文献   

2.
“慢就业”现象的产生与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主体息息相关,因此解决“慢就业”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价值引领,激发就业内生动力;强化生涯指导,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协同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就业氛围;深化校企合作,整合多方就业资源。  相似文献   

3.
安敏 《就业与保障》2023,(1):103-105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贵州身处西南一隅,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国家筑牢脱贫攻坚成果和迈向乡村振兴道路上稳定民心的关键一环,是贵州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贵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特点逐渐凸显出来,影响着高校、社会、家庭等各层面,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文章结合当下贵州学生的“慢就业”现状,具体分析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以期引导学生积极就业、主动就业。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的“慢就业”和“缓就业”现象更加严重。对此,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文章分析了“慢就业”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促进高校大学生快速就业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精准就业质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状况,探讨了高校精准就业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深化高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等,希望这些建议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增加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并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兵 《就业与保障》2023,(3):160-16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形成与劳动力市场供给增长相对过快、产业转型升级下结构性矛盾突出、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紧迫性减弱、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比相对下降、大学生自我定位缺失等因素有关。应对“慢就业”问题需立足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精准化就业服务、树立科学职业发展理念、建立积极的就业态度,最终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7.
青年问题视角下的高校“急嫁族”现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中一些女大学生信奉“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她们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企图通过嫁人来过上舒适的生活,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急嫁族”。“急嫁族”的出现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及恋爱婚姻方面的问题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2019年6月18日,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同志在调研全市“稳就业”工作时指出,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青年群体就业问题,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等问题分析研究,全力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本文通过对重庆市2017届~2019届1800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抽样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梳理出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存在的四种情形及四个特点,分析“慢就业”问题的四个原因,对缓解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澄清择业的六个误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改革,大学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让当代大学生真切感受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革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近两年来,面对取消“统包统分”的就业分配制度,大学生的心态既有焦虑又有欣喜,既有困惑又有兴奋,既有迷茫又有清醒,既有无奈更有一份从容。不少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新的就业分配制度比较认同,也比较赞成。但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大学生择业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较少,各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指导尚处于或缺少、或敷衍、或蜻蜓点水、或只是初步探索的阶段,因而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国家对大学生“统招统分”逐步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国家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企业减员增效,社会对大学生的接收能力降低,再加上一些学生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大学生就业难,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对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下列工作是就业指导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创新大学生就业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林 《青年探索》2006,(3):53-55
本文从现阶段调查分析入手,分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并试图从“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的趋势入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十一五”期间创新大学生就业教育提出思考,进而对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要矛盾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和从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生产环境逐步变化、用人要求在不断调整、高职学生身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慢就业”等问题。文章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分析了高职学生“慢就业”现象下的心理隐忧,提出应通过学校指导、以赛促教、职业生涯规划等方式来构建解决高职学生“慢就业”问题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孙慧  袁珊 《青年探索》2023,(4):45-54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议题,除外部就业环境外,个体就业心态和职业选择是影响就业与否及就业质量的关键。基于对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本文揭示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职业选择的个体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校大学生择业时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先就业后择业”为第一选择,关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薪酬待遇仍是择业首选条件,同时也注重个人发展空间;一线城市成为多数大学生就业首选,具有发展潜力的内地中小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大;体制内单位最受青睐;“佛系”“躺平”未成为主流,拒绝“躺平”、合理“内卷”成为大学生职场工作理性选择;创业方面,以满足个人兴趣为导向的创业动机凸显。针对大学生个体化的就业心态和职业选择,本文从加强思想引领,养成健康择业心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全过程的就业创业教育;因势利导,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等维度提出促进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首都某高校某文科专业本科生的质性研究发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慢就业选择。主要表现为以社会意义为主的外在价值让位于以个人自主和个人发展为主的内在价值,同时将经济报酬视为给定前提。经济社会发展使得物质基础增加、家庭社会资本的提升、网络媒体的价值引导、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是大学生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主要成因。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下会延续大学生慢就业,进而加剧青年就业难;增加职业认知偏差,导致大学生与社会的脱节;加重焦虑情绪,助推大学生的消极心态;减缓就业能力提升,降低大学生职业韧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最难毕业季"成为网络热词,加之一些大学生就业一味等待、观望、迷茫,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主动或被动地成为"慢就业"群体。对此,要从政府引导、社会助力、家庭联动、个人提升等方面入手,缓解"慢就业"现象,让更多高校毕业生及时、科学、理性就业。  相似文献   

16.
高姗  朱凌 《就业与保障》2023,(3):106-108
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源的主力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盐城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快速,加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为盐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此,文章阐述了全国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盐城市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促进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措施,以此提升当地就业质量,推动盐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文涛  利爱娟 《前沿》2014,(11):190-191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国家和社会广为重视,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和改革毕业生就业体制的过程中,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发展不断革新,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人难”的“两难”现象,这是一种结构性的矛盾,也是大学生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的矛盾。这种现象暴露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社会要求、个人取向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适应,需要我们在分析客观环境因素及主观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构建多个抓手的立体式指导方案,引导大学生提高就业力,实现最优就业。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由学校走向社会的系统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因素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择业观念、就业储备、就业政策等。从就业的实现到未来的职业发展,需大学生本人、高校、企业、社会和政府四方做出不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郑华萍  郭鹏 《前沿》2009,(5):126-129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和社会职业双向选择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准则。在新形势下坚持以马克思就业价值理论为指导,就是要在实践地把握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所呈现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明确马克思就业价值理论的具体内容,并以其建构“主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努力追求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正确认识马克思就业价值理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比,职业院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问题和就业压力,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为了逃避就业压力选择“慢就业”,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职业院校的就业质量水平。黔东南职院作为地方特色职业院校,承载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使命。文章通过研究黔东南职院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深入挖掘职业院校毕业生个性和共性问题,并构建完善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进而全面助力职业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