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2021届更是达到了909万人,史称“最难毕业季”。从国内至国外,不论是大的环境或者是小的区域经济来看,就业问题事关民生以及社会的良性运转。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是社会整体生产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已成为社会大众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对500多家用人单位反馈的实证数据之分析,研究了高校学生就业素质构成的基本因素、中层因素和精英因素。结果表明,学生的基本素质构成是毕业生“市场准入”的基础条件,中层素质构成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精英素质是学生进入职场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沈鑫泉 《人民论坛》2013,(12):156-158
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增加、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预期过高、缺乏正确就业观等,导致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难问题.由此,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长效机制,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构建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服务力量,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大学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的调查,概括归纳了四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就业能力评价指标,对浙江省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就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分组比较了学科、性别、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对就业能力的影响,从实证角度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理性的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提高了大学生就业质量,但是,伴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面积扩招,大学生就业质量急剧下降。本文在关注大学生就业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探索了建立大学生就业质量科学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系统中一个担负着特定育人功能的子系统,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分析了就业能力获得与第二课堂教育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如何以第二课堂为载体,通过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与第二课堂活动模块的有效对接,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加之受新冠疫情这一公共卫生事件和全球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如招聘受阻、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压力增大,并潜移默化地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正面临着多重就业困境,为此应推动高校、企业与地方政府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夯实高校主体责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提升就业服务工作有效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及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提升综合素质,从而有效提高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8.
高校不断扩招后,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缓解就业压力、加强人才培养,国家愈发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数学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文章简单阐述了高等数学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深入分析了现阶段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刘喆 《人民论坛》2011,(11):158-159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形式灵活多样,就业主体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灵活就业选择的倾向性与实际就业特点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政府的优惠政策与大力扶持、劳动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制度与高校对灵活就业的支持等四类因素对大学生灵活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以青年农民工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作为农民工中主力军的青年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之一,但是其就业质量问题往往被数量问题所掩盖,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因此,在当前就业压力异常严峻的新形势下,不仅迫切需要深化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行为与过程的研究,也需要对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及影响因素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与性别歧视——以武汉市女大学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莉 《学习与实践》2010,(6):112-118
随着我国就业模式由"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求职者选择职业的机会增多,但就业的前景并不乐观。伴随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中有限的工作岗位,以及社会中潜在的失业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在巨大的压力下,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要受到性别的限制,这些限制影响了平等主义的原则,阻碍了良性社会法制意识的形成,影响了女性工作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对女大学生自身及整个社会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本文以武汉市高校应届女性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分析武汉市就业市场中存在的若干性别歧视现象以及女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状况,探寻造成性别歧视现象的原因以及女大学生存在的若干思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帮助女大学生获得平等就业的权利,这将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形式灵活多样,就业主体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灵活就业选择的倾向性与实际就业特点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政府的优惠政策与大力扶持、劳动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制度与高校对灵活就业的支持等四类因素对大学生灵活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周全 《就业与保障》2023,(2):106-108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普遍弱于同年龄段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处于弱势。在毕业生就业局面愈发严峻的今天,通过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以“能”带“风”、以“风”强“能”,可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实践创业的重要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创业现状,总结大学生面临的创业资源不足、创业风险意识缺乏、创业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提出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创造顺畅的融资渠道、增强大学生风险意识三方面建议,为大学生创业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前景理论视角研究了住房可支付能力前景对非沪籍新就业大学生留沪意愿的影响,并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住房可支付能力前景对于非沪籍新就业大学生的留沪意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新就业大学生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前景值越高,越倾向留沪。住房可支付能力前景对不同个体特征的非沪籍新就业大学生的留沪意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26~30岁、独生子女、已婚、家乡位于地级市及以上、毕业于上海的非沪籍新就业大学生,住房可支付能力前景对其留沪意愿的影响越明显。因此,建议根据新就业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住房可支付能力水平及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异化住房保障政策,帮助该群体解决住房难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就业选择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文章以H大学为例,分析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为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家和地区逐步放宽来华留学生就业政策。伴随着就业环境的优化和提升,来华留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视。文章以中南大学为例,通过阐述来华留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提出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新时期来华留学生能力提升路径,有效推动来华留学招生、培养、管理与就业全过程一体化教育模式建设。  相似文献   

18.
汪昕宇 《人民论坛》2014,(3):143-145
文章在梳理和评析国内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界定的有关研究基础上,利用对北京地区大学生的调查与访谈结果,提出应以大学生就业结果、就业质量和未来职业发展为考量,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获取职业、适应职业和取得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且应建立反映岗位需求的,具有核心性、普适性和推广性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相似文献   

19.
胜任特征与大学生就业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任特征是与工作绩效相关联的能够区分业绩优秀与一般的潜在的持久的行为特征,它包括基准性胜任特征和鉴别性胜任特征,基于胜任特征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可划分为基础性就业能力和发展性就业能力,胜任特征被用人单位作为招聘员工的依据,胜任特征模型决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向。高校要将各职业、各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近年来,一些不确定因素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给地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机遇。文章通过分析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针对如何促进中药学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为各高校尤其是粤港澳地区中医药类院校就业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