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适应和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的需求,文章提出“学练赛创,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深入分析并提出“学练赛创,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新文科+产业+思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阐述该模式的构建、创新点、学产平台资源体系建设的实践应用。通过该模式的实践证明,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的“专创融合”教育体系建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让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皆具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发展需要,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是应用型高校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生动力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以河南城建学院能源学院的人才培养为例,从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出发,探索产教、专创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提升路径,从而为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融合了各种新理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呈现出焕然一新的状态。经过科学的探索和尝试,职业教育逐渐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即“产教融合”。这种模式在近些年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认可。“产教融合”不仅能够完善教学模式,而且能够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探讨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和开发一种产教融合平台极具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瓦拉赫.小时候,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他不适合;后来又改学油画。还是不适合。当时,很多老师都认为他成才无望。直到他学起了化学,人们才发现,他具有化学方面的天赋,化学才是最适合他的。奥托·瓦拉赫的故事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5.
“00后”大学生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力军,针对其群体特征,应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文章通过分析“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他们表现出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提出了创新教育方式、加强教育工作者建设、更新课程体系等改革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帮助“00后”大学生成长为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化和高龄化趋势,养老及医疗问题愈发突出,特别是在医养需求失衡的背景下,原有的养老模式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为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宜昌市政府依托国家政策导向提出了一种“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促进养老和医疗资源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文章从社区角度出发,基于SWOT分析,了解宜昌市城区医养融合在社区层面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开展“医养融合”创新养老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于速录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培养速录人才模式的考察,指出速录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速录人才的培养模式,指出速录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以及培养速录人才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其主观能动性,可以真正夯实学生的就业路,更能帮助学生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发展和行业革新贡献力量。文章从高职教育优化意义入手,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利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契机,创新传统教育结构,提升人才负荷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杨云升 《新东方》2016,(4):59-63
"一带一路"跨越范围辽阔,涵盖行业众多,涉及语言纷杂,小语种,更准确地说是"小小语种"语言区尤为广阔,需要大量的小语种人才。然而,我国现在培养小语种人才的基础薄弱,力度欠缺,国内顶尖外国语高校招收和培养小语种学生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为了破解当前和未来小语种人才短缺的难题,我们应该采用权宜与长远相结合的策略,发挥来华留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急需的小语种人才。同时,提倡从娃娃抓起,持之以恒,为我国"走出去"战略储备充足而卓越的小语种人才。  相似文献   

10.
公安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是这种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工程。在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应当充分借鉴国外警察教育的经验 通过转变观念 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健全激励机制等途径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黄靓 《就业与保障》2022,(12):52-54
随着教育部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要求,“职教高考”将成为高职院校生源的主要输送方式。目前职教高考采用“文化分+技能分”模式,对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技能为主、文化为辅的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冲击,文章针对“职教高考”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职教高考”和当前市场需求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创建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一流的高职高专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工作平台,以项目任务为依托,在导师的指导和行业专家的带领下,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观察、研讨、反思等方式,获得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采用“双师制”和“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参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师资建设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文章通过探索并研究适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做好“订单引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开学 《人民论坛》2010,(9):226-227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显现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点,能够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效果。对高等院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途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可以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组建,是按“两院一中心”的模式在运作,不能仅仅看作是组建了一个普通的高职院校,应将其打造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两院一中心”的组织构架和办学实践,为打造“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在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时,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打破传统发展模式、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办学格局。把“两院一中心”打造成“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一定会探索到加速培养培训文化产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我省“文化跨越”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崔敏 《就业与保障》2023,(8):127-12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出了“三创”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充分结合了科学、哲学和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出了“三创”人才培养体系。文章将对化工类大学生“三创”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旨在构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化、专业与科学建设一体化、学生知识与能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创新、创意和创业能力的“三创”人才。  相似文献   

17.
通用航空是指除公共航空之外,利用民航飞机进行的民航活动,包括:工、农、林、渔、建筑业、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通用航空正逐步发展成为囊括多行业的综合型新兴产业、国家战略性先导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我国民航事业迅速发展,对飞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国航空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人员构成,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研究“政校企协同”突破通用航空人才培养瓶颈是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山西政报》2009,(13):36-37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物理合一,广义上涉及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行业融合、终端融合及网络融合。“三网融合”。早已不再是一个新课题。政府倡导了七、八年,部门争论了七、八年,理论探索了七、八年,企业实践了七、八年。如今“三网融合”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有前景,该进人大力推进、共同实施阶段了。  相似文献   

19.
马列主义并非"过时"的理论,帝国主义身处危机但给人类构成了巨大威胁,无产阶级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成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发展模式,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国梦"不能遵循美国的发展模式,而应该致力于在尽快缩小收入差距的前提下满足社会需求;GDP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因素,但合理的发展不仅仅来自于GDP或者人均GDP的增长,而且还要扩大GDP结构合理变化的范围;巨大的收入差距和阶级分化是导致"中国梦"极大差别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课、岗、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下,将职业技能标准、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高职院校各类课程标准融合,可以通过动态化、多元化、综合化的融合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现有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无法有效应对该模式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诊断、改进作用。为此,聚焦“课、岗、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下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新要求,探索融合视角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培养评价的“方向盘”作用,关系到人才内生动力、培养质量提升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