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余展洪 《前沿》2012,(10):91-92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强调指出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而思政课课外社会实践教学是教改难点。本文以民办高校为研究着手点,客观分析了其存在问题,构建了普适于不同层次高校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体系由指导思想、运行元素和工作方法三部分组成,对我国高校思政课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教学将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史实支撑。思政教师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好党史故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好思政课德育为首的育人功能。用好、用活党史资源,坚持学科育人;弘扬优秀党史文化,赓续红色精神血脉;树立"大思政"理念,迈进社会大课堂;遵循党史足迹,重视实践教学,着力打造培根铸魂育人思政课程。  相似文献   

3.
<正>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工程,是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战略选择。思政课一体化强调要树立思政课共同体理念,整体规划课程目标、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进行思政教育。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议题教学有助于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促进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着政策运行不到位、课程目标体系理解不全面、教师观念转变不理想和课堂教学创新不足等系列问题。系统推进和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运行机制;加强思政内容整合,构建育人合力,建立纵横相联、内外一致的课程框架体系;促使教师在思想理念、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关键性转变;精心组织思政课程教学实践,深度打造创新、趣味、灵动的思政课堂。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遵循“构建全方位育人渠道、打通全过程育人空间、形成全员育人合力”的实践逻辑,可通过“专业-模块-课程”“校内教学课堂-校外活动课堂-服务社会课堂”“教师-导师-名师”三链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统一、校内课堂与校外活动的耦合、专职与兼职师资的联动为目标育人、课堂育人、协同育人赋能,深化育人方位、拓展育人课堂、充实思政资源、凝聚育人合力,落实思政育人功能,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信而行的关键。突出思政课实践育人导向,创构“一体三模四式”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规划“体验历史、了解现实、感悟成就”三个教学模块,采取“现场教学、社会调查、云上演说、微拍中国”四种教学形式,有助于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为一体,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提升“三全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7.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深化思政课创新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强化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务实之举,是协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主题教学具有层次性和进阶性,是连接、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重要方式和抓手。深挖以主题教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价值定位、根本遵循和实践进路,能够在实践中推动学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就业导向,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嵌入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以“知能、技能、知行”为联动、以“校中厂、厂中校”为方向、以“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为中心开展的有益实践。在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育人模式作为提质、赋能、增效的有效举措,有助于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打造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和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面向就业导向,高职院校应结合思政教学育人内涵实质与价值取向,明确办学定位,完善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素质,组建高职教育师资团队;推动提质培优,健全高职教育评价机制,以发挥思政教学育人效能,逐步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方式更加活跃、个性鲜明、自我表现意识更强,再加上处于青春期,其心智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弱,对大学生进行单一说教的效果弱化。文章以福建省内不同层次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剖析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建设现状及协同育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构建了“党建+思政育人引领、导师多维联动、校内外联动、强化校内外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环节的细化落实”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创新机制,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育人。  相似文献   

10.
以旅游英语课程为例,从思政目标、素材挖掘、教学效果三方面梳理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围绕目标体系设计、思政内容体系、思政教学模式,确立旅游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从确立目标到思政元素的选择再到具体教学设计,为旅游英语课程及同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合同法教学应当紧扣职业教育发展特点,通过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形成合力,实现课程育人和思政育人双重目标。结合合同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分析课程内容特点,精心选取待融入的思政元素,巧妙设置元素融入点,以求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更好地实现培养德法兼修的实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全国公安院校已形成广泛共识,由此推动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公安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全员、全方位、全课程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在公安院校的实践势在必行,构建有公安院校特色的大思政教育格局要抓住主旋律、主渠道、主情境、主力军,要高扬人民警察核心价值、强化思政课教学、创设警营特色文化、动员全体教师参与。  相似文献   

14.
公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目标,要求全面发展和完善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性,表现为政治导向性、双主体性、开放性。完善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认真分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相分离,师生关系失衡,教学保障无力的现实困境,通过去除认识层面的功利性,重塑师生关系模式,构建科学的公安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等有效路径走出困境,获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亲和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容回避的话题,备受学科教师关注。从教学内容、方法、载体、环境四个维度,探索有效提升思政课介体亲和力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感召力、教学方法的影响力、教学载体的交互力和教学环境的感染力,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底召开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会议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一步把高校思政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引向深入,需要树立新思政观,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打通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思政育人回答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愿意听、愿意想、愿意信?这就需要告诉学生或者引导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北京大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全员动员、群策群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育人工作“赋能”,在“云端”构筑思政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五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努力把疫情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切实做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不停研。  相似文献   

18.
李慧 《就业与保障》2023,(2):139-141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全面开展。作为“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厚植创新创业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推进“思创融合”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如何牢抓“创新创业教育+思政引领”开展育人实践,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应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挖掘“双创”实践思政教育元素的特点及存在形式,探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中思政元素融合策略,形成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功能,为实现实践育人提质增效,最终达到高校协同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高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是连接思政理论与具体行动之间的桥梁。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应明确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课程思政目标可从职业层面、大学生层面和自然人层面三个方面构建,形成清晰的目标体系;实施策略包括思政元素挖掘应紧扣专业知识、精选思政素材、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把握呈现时机、教师以身作则,期望能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教学运用网络技术成为时代发展之必然。在此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育人工作也要突破传统工作模式,积极探索网络信息时代的新方法、新途径。剖析高校辅导员思政育人工作现实要求及其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创新路径进行探索,旨在借助网络技术,构建新的辅导员思政育人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