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我省职业教育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服务区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建议:一、深化产教融合,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不仅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能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是准确把握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产教融合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2.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步建成了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沟通省内外及港澳,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通过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区域深度融合大湾区发展是必然要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枢纽的江门应基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导向,在内部网络联系与外部网络连动上主动深度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程。需要进一步推进国家高速铁路网区域枢纽建设,推动大湾区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强化与大湾区区域机场高效便捷联系,加强面向大湾区东岸及外围西部对接与联系,构筑市域快速路网形成同城共融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法律人才培养工作成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筑大湾区跨境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法律智慧、深化大湾区合作以及增进港澳同胞国家认同感。囿于"一国两制"下大湾区存在法系种类多、语言环境复杂、法律服务业准入门槛不一致等瓶颈,大湾区合作培养法律人才任重道远。鉴于此,粤港澳可以大湾区高校作为主导力量,在专业性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下,共同构筑以跨境法律职业对接机制为根基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小康》2021,(8)
正广州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核心引擎功能,释放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利好叠加的"双区驱动效应",努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两大国家战略,关乎广东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林培思 《就业与保障》2023,(12):148-150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产教深入融合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分析地方职业院校中高职共享共建背景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专业与产业及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教育教学新环境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方向,并采用CIPP评估模型构建了中高职共享共用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亮点"借脑引智"走活发展棋局贺州市紧扣自治区党委赋予的"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发展新定位,全面深入实施"人才兴贺"战略,前移人才东融阵地,成立驻粤港澳大湾区经贸联络处和广州、深圳招才引智工作站,聘请大湾区的专家学者担任经济顾问,为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出谋划策。近年来,贺州市引进各类人才1228人,引进招商引资项目733个,项目投资总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各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对周围城市的辐射效应。从整体视角出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现状、高校数量以及高校之间的合作变化,以深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同时,探讨和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天然地理区位优势,扼守珠江出海口,乃典型富水区,然而又是经济高速发展所胁迫的水资源高风险区。中共十九大提出将港澳发展融入国家发展规划,建设粤港澳世界级大湾区,这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新格局下河口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已成为制约大湾区高速发展战略的瓶颈,亟需创新驱动,提升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从战略高度前瞻性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强咸潮河口蓄淡水库的规划及保护。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多目标下的共赢,意味着各自产业之间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感应。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既有产业基础和内在的发展互补性需求,又同时存在区域发展价值取向单一、市场活力弱、创新能力弱等困境。未来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道路上,应特别重视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跨境流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注重粤港澳大湾区利益共享机制、科技创新与产业的融合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等。  相似文献   

10.
杨利红 《创造》2023,(4):59-6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要求,指明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云南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不断出台支持政策,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提升云南省产教融合水平。  相似文献   

11.
区域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数据时代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为区域社会科学治理提供了保障。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及粤港澳三地社会治理数据,同时考虑到粤港澳三地的统计口径差异,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1个城市的社会治理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并对进一步促进区域社会治理和融合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促进粤港澳青年交流融合有助于正面引导港澳青年对祖国的积极理解,增强其国家认同,消除极端意识形态的影响,更积极地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青年交流融合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和政策空间。科技交流是重要且易于施行的路径,也是当前粤港澳青年交流项目较为忽视的领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科技交流,需要明确原则,完善顶层设计;打造品牌,科学设计交流项目;多方联动,健全组织机制;加强宣传,提高交流项目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形态、新亮点。粤港澳大湾区要想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应加强深度合作,并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港澳的合作交流,通过构建完善的政府合作机制作为增长极和城市群合作能力的提升,夯实大湾区城市群合作发展的基础,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以实践与技术为核心,专业与产业紧密结合,培养了大量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实践基地正是在产教融合下产生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是“厂中校”的具体表现,能够有效地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生产实践相融合,共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文章以产教融合为背景,阐明了产教融合下实践基地的内涵和意义,指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教育各项要求部署为指导,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为港澳青年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港澳青年既面临着不少机遇,但是也会面对一些挑战。本文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及港澳青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区域发展的主要思路,包括:加强青年发展政策协同与引导,打造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推动青年参与区域协同创新,完善港澳人才政策;在发挥港澳青年所长中挖掘发展机遇;发挥企业和行业团体作用,推动港澳青年组织化融入湾区发展以及鼓励港澳青年积极作为,在分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红利中担当使命。  相似文献   

16.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实践,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健全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推进“产教融合、理实一体化”等途径积极推进高职院校高素质、强能力人才的培养。文章以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为样本,总结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提出提高经管类人才综合素质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建议和方法,并通过开展应用型经管类人才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经管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着眼于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岭南文化,促进文化深度交流、融合,以全方位创新共建人文湾区。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21,(2)
正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2021年,佛山市将深入推进"双区"建设,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近年来,佛山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高站位谋划推进十大湾区平台和427个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探索推动"深圳创新+佛山产业"合作发展,积极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着力构建"香港+佛山""澳门+佛山"合作机制。"十四五"时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佛山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机遇,  相似文献   

19.
钟文光 《前进论坛》2020,(3):47-47,42
对标国际三大湾区,生态环境仍是粤港澳大湾区一大短板。由于湾区自然环境容量有限,湾区经济迅速融合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加大,为此必须寻求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在2018年,"无废城市"建设已被提上日程,在此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在固体废物资源循环再利用方面将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因此,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无废示范区",系统推进区域内固体废物处置,提高湾区循环发展水平,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这标志着粤港澳三地的深入合作已进入新时代。本文通过理论揭示人口、政府投入、经济、对外贸易与港口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利用2000—2016年粤港澳三地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口、政府投入、经济、对外贸易与港口物流显著正相关,人口、政府投入、经济、对外贸易的协同发展将大大促进港口的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通过人才引进来实现人口的集聚、加大政府对港口建设投入、以及经济、对外贸易和港口物流的发展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发展,进而真正实现粤港澳三地共同合作发展,全面落实粤港澳合作框架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