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拾珠     
我国实现公共财政 模式的基本思路 刘尚希在《中国财经信息资料》1999年第1期撰文指出,现行的财政运行方式还不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这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财权分割。这导致了公共预算的不完整性、不透明性和非规范性。二是财力保证性差。对于一些该保的无法做到充分保证,这些年来甚至出现公共机关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这在一些地方尤其明显。三是财政定位不  相似文献   

2.
一、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财政供给“越位”与“缺位”并存。财政作为公共的财政,其供给的范围主要应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如为公共产品的生产、制止外部不经济行为等提供资金,而对于市场有效的领域,则不应涉足。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财政满足公共需要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财政包揽过多,一些项目很难适时退出,形成资金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的局面,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不合理、管理跟不上的矛盾较为突出。财政支出结构不适应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影响支出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民生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  相似文献   

4.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都沐浴在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中,是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所做的重要部署,这对于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学习先进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采取切实措施,从领导重视、财政保障、政府职能转换、建立有效的机制体制、创新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为载体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5.
公共选择理论与中国公共财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对政府决策的经济研究。之所以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财政学领域,是因为财政问题本身的某些固有属性决定了大多数财政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吸收和借鉴公共选择理论。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不仅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更是公共选择的财政。同时,中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过程应当是,也必然是财政管理公共化的过程,这是建立民主的、有监督的财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李昕 《世纪桥》2008,(2):76-77
满足农村公共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取消农业税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许多问题,而探讨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保障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财政活动是一种国家活动,其基本职能是凭借国家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财力保障。财政分配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决定了财政活动必须以国家权力为保障,以国家法律为依托,不如此便不能保证财政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财政活动必须以一定的法律为依据,必须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一个国家的法治程度愈高,这一特征就愈明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依法治国步伐的加快,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也愈来愈快。 9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一部财政大法,仅有《国…  相似文献   

8.
我国财政在推进基本公共眼务均等化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断优化财政投资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深化地方财政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贯通或适用于财政实践的全部领域、用以衡量财政活动是否符合财政最终目的的实质性应然行为准则或行动逻辑,财政基础逻辑既是财政本质的体现和操作性表达,也是公共权力的应然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财政本质论——公权保障论,财政的基础逻辑也就是如何通过财政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来保障公共权力(财政事权)实现其应然目标的行动逻辑。而现代财政的基础逻辑则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民的权力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也就是循义利他的公共性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即根据需求正义来开发和配置财政资源,以保障公共权力实现其根据需求正义来解决人的需求溢出的最终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财政以公共管理的基础逻辑(公共权力逻辑)为基础逻辑,是以公共管理之道(循义利他)统御理财(包括生财用财)之术的公共管理领域。  相似文献   

10.
60年代,英国的皮科克和美国的马斯格雷夫在他们整理出版的19~20世纪之交的财政论文集中,提出了公共产品的财政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市场提供的是私人物品,而公共产品是不能通过市场提供的。现实社会中,许多产品界于纯粹的公共产品与纯粹的私人产品之间,其供给的方式往往是市场的因素和政府财政的因素兼而有之。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重要领域,因而,公共产品是政府活动存在的经济学依据,是政府行为的基础。 针对这一理论,作者本人有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11.
公共经济学与传统财政学在研究范围、假设前提、立足点等方面有诸多的区别,但与公共财政学之间的区别不明显;公共经济学是适应经济环境变化、财政学理论创新和经济学方法创新的需要而兴起的;公共经济学的兴起有助于现实财政问题的解决、财政学科体系的重新建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共品是指农村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活动场所和生活服务手段等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主要是由我国财政体制不合理、不完善造成的.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地方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3.
孙振民 《世纪桥》2010,(7):39-39
古罗马公共浴室财政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上的支持、皇帝个人的捐献,达官贵人的热情资助,而这都是罗马帝制驱动的强大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4.
振兴地方财政,是振兴国家财政的基础。而要振兴地方财政,必须大力规范财政收支,整顿公共分配秩序,从而强化财政分配职能。强化财政分配职能是振兴地方财政的客观要求。财力分配职能是财政的基本职能,它在分配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承担着调节、引导财力分配的流量和流向的责任,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分配不可替代的。然而,近年来,财政职能,特别是分配职能被肢解,作用被弱化的问题日益显露。其主要表现:一是“主体”错位。由于预算外资金的规模不断扩大,大量财政性资金变成了部门资金,为部门所有。分配格局的多元化,严重冲击着财政…  相似文献   

15.
财政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和责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做大财政“蛋糕”,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效益型理财思想。一要追求财政配置资源的规模效益和乘数效应。公共财政要求政府以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为目标,以弥补市场失灵为着力点,以公共领域为职能范围,属市场范围的支出就要退出,属公共领域的支出就要介入和加强,这样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投资重点,提高财政投资的规模效益,增强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二要追求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土地征收征用领域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在一些地方,土地财政居于地方财政的支配地位,一些不符合法律规范、缺乏程序、忽视农民利益的现象大量存在。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显示,地方一些市、县政府主导的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当前土地管理面临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短缺,已经成为限制农村生产发展、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政府财政收入不足是造成农村公共物品资源匮乏的根本原因,而城乡分割的公共物品供给体制是造成农村公共物品资源匮乏的直接原因。因此,要突破农村公共物品资源瓶颈就必须改革财政税收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农村公共物品资源的投入力度;创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让农民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18.
哲理小故事     
《新湘评论》2006,(2):32-32
国民储蓄率即个人和部门的储蓄(包括家庭储蓄、公司存款和留存收益、公共储蓄和公共赤字(如财政盈余和赤字,这三者之和与CDP之比。在经济体中。由谁来做储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总量上共有多少资金被储蓄起来为投资提供资金。支撑经济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储蓄率一直很高,目前居民储蓄率高达42%.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专家认为.目前中国有非常高的国民储蓄率.这是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马鞍山是安徽省唯一进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城市,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等。但同时也存在城乡公共文化发展不均衡、公共文化设施未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供需背离问题仍然突出等制约因素。为了进一步加强马鞍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采取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投入机制,统筹兼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整合资源,探索共建共享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地方治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地方治理理论的介绍,进而介绍分析了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在权责划分、法律规范、财政供给、监督制约及社会补充方面的特点,从而希望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实践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