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秀磊 《半月谈》2005,(5):74-75
1月19日,本栏编辑接到杨秀磊同学从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打来的电话,电话中他说,他一直关注“写在西部的青春之歌”栏目,每篇文章都认真地看,常常为这些青年朋友的经历所感动。寒假前,他把去西部采访志愿者的想法告诉了朋友和同学。一些同学劝阻说,西部条件艰苦,气候恶劣,到那里是自找苦吃。杨秀磊说:“有些人会认为我是心血来潮。其实,我是期待已久。”这个寒假,他与另一个同学结伴奔赴西部,去采访那些志愿者朋友,并与他们在山坳深处一同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以下这篇短文,就是杨秀磊同学带着激情西行采写的稿件。  相似文献   

2.
于浩 《中国人大》2012,(5):48-49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保障,提出“十二五”时期西部将新增铁路营业里程1.5万公里。对于处在西部地区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相似文献   

3.
企业忠良     
德为才先 “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李嘉诚的话道出了做一个成功商人的秘诀。华人首富李嘉诚的这句话,平朴,却很有味道。凡事都有个先后顺序。先做好一个人,才能做好一个商人。把人做好是根本,商业成功是枝末,是结果。李嘉诚的话,透出了他的人生智慧,以及对企业、成功和为人的感悟。媒体的记者访问李嘉诚,都会问及如何才能做一个成功的商人,李嘉诚上述回答也基本上是标准答案。他说,尽管公司的管理流程是按照西方的,但是中国人的企业自然有中国人的精神:诚敬、懂得感恩、重视信用、富有人情味等等。中国文化的润泽、企业德行的修养是李嘉诚事业发展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在思想迷茫、经济压力、政治浮躁等多重压力和互联网助推下,21世纪初叶的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两岸三地,某种程度上其同陷入了集体的焦虑与迷失之中。面对资本的焦虑—从李嘉诚被质疑说起 前不久发生的内地幼童在香港街头便溺的事件,原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却持续发酵成为两地经久不息的对骂和笔战,有内地网民发帖呼吁利用五一假期,带着孩童到香港街头便溺,演绎名副其实的“黄金周”。香港作家陶杰则在一篇评论中,半开玩笑半讽刺地将此对骂称作“粪战”。看清这场“粪战”和台湾“太阳花学运”的本质,也许还得拂去表面的喧嚣,从李嘉诚2013年底主动高调接受南方报业的集体采访说起。在《南方周末》那篇访谈里,李嘉诚敞开心扉,详谈撤资传闻、香港环境和政商关系。香港是李嘉诚的福地,50多年的艰苦创业,香港成就了李嘉诚富可敌国的今天。但是临到晚年,香港却似乎成为李嘉诚又爱又恨的地方—以前一直备受尊敬的“李超人”,现在却被抨击为魔鬼、万恶的资本家、地产霸权,说他垄断了香港经济。  相似文献   

5.
孙正洪 《现代人事》2000,(11):20-22
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才,朱镕基总理去年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指出“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重要条件”。目前西部地区文化教育基础较为薄弱,人才流失严重,这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巨大挑战。改交这种局面的关键是加大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立足巩固和培养一支具有“西部特色”的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要做好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应避免“五重五轻”现象:  相似文献   

6.
人才资源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西部开发应实施人才资源制胜战略。实施人才资源制胜战略是西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顺应经济全球化大潮和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是西部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鉴于此,笔者提出了西部实施人才资源战略的若干对策建设。  相似文献   

7.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面向新世纪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经过近7年的努力奋斗,西部开发取得了预期成效,广大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西部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新时期新阶段,国家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十一五规划”一系列新举措的推出,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刚刚被美国《福布斯》杂志排名为全球第十大豪富的李嘉诚,面对记者关于“你最大的快乐是什么”的提问,很真诚地回答:“在没有人认出的情况下,一个人到公园去转转。”谁要以为李嘉诚这是故作娇情或玩笑调侃,那么不妨再听听世界头号富翁比尔·盖茨的由衷之言。那是在去年9月,在回答与李嘉诚遇到的记者提出的同样问题时,他说:“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在没人干扰的情况下,和妻子孩子一起到一个小餐馆就餐。”而英国王妃黛安娜生前也曾对人讲:“我的最大快乐,就是不需要特意化装,没有狗仔队的盯梢,舒舒服服地逛一天商店。”真可谓“大…  相似文献   

9.
人才资源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西部开发应实施人才资源制胜战略。实施人才资源制胜战略是西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顺应经济全球化大潮和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是西部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鉴于此,笔者提出了西部实施人才资源战略的若干对策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妇运》2001,(2):1-1
随着北京人民大会堂舞台上的帷幕徐徐落下,随着一亿多元捐款的源源而来,大地之爱“情系西部·共享母爱”世纪爱心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 早在去年全国妇联召开的“建西部美好家园”座谈会上,顾秀莲副主席就强调指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各级妇联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按照“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大地之爱“情系西部·共享母爱”世纪爱心行动既是妇联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发动社会各界关注西部母亲,努力改善西部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善义…  相似文献   

11.
一、李嘉诚的育子之道李嘉诚先生已经连续六年荣膺世界华人首富称号。关于他缔造商业神话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这里仅就李嘉诚教育儿子经商的故事,看看能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儿子李泽矩、李泽锴放“单飞”之前,李嘉诚经常教育儿子做生意要稳健、重信用、守诺言。在接受《金融时报》的记者访问时,李嘉诚曾经很坦诚地说:“我喜欢友善的交易,喜欢人家  相似文献   

12.
有人拿“富”为话题谈及垦区东部农场与西部农场两极差别时认为:农场与农场比,西部农场比东部农场富:职工与职工比,东部农场职工比西部农场职工富。以此得出一种结论:东部农场是“小家富”,西部农场是“大家富”。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不但成立,而且也是事实。  相似文献   

13.
李嘉诚次子李泽楷,近几年来在高科技领域大展拳脚,崭露头角。他创盈科集团,建数码港,兼并香港电讯,其身手和身价直追其父,被香港媒体誉为互联网时代的“小超人”。  相似文献   

14.
来自西部的民营企业家现身说法:西部是可以做事的,而且是能够赚钱的——刘永好:“新希望”充满希望新希望是一个在西部成立、在西部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集团有60家企业,其中有40多家都在西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一个20多亿资产,年销售35亿元全国性的民营企业集团,这本身就说明,西部是有机会的,西部是能够发展的,西部是能够赚钱的。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去做,就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回报。前几年东部发展快,大家“孔雀东南飞”,资金、技术、人才都流向了东部,西部相对这方面的机会就弱一些,而西部又恰好是那么…  相似文献   

15.
政经人物     
《观察与思考》2006,(17):5-5
<正>李嘉诚:捐出1/3财产做慈善8月24日,曾将名下基金会称为“第三个儿子”的李嘉诚在集团业绩公布会上宣布,将个人财产的三分之一注入自己专门基金会作为慈善之用。在过去20多年里,他亲手创立的“李嘉诚基金会”,  相似文献   

16.
他祖籍宁波.出生上海,幼年离沪随父母到台湾,是一位来自台湾的企业家;他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建筑研究所、台湾政大企管研究所,钟情于建筑业;他在不经意间来到了大陆西部,组建企业,开发房产,创办学校,被授予“河津市荣誉市民”的称号;他心系农民工,来到上海探索职业教育跨地区合作办学模式,为的是要让农民工有一技之长;他,就是被誉为第一个到大陆西部河津投资的台商吴朝辉先生。  相似文献   

17.
于霞 《长白学刊》2001,(1):77-78
“三线”建设是六七十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建设、进行战备而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当年的“三线”建设为今日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今日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总结“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今日的西部大开发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战略已正式开始实施 ,但“西部开发”并非中国之“专利” ,很多国家都有“西部开发”史。所以 ,借鉴国外成功之经验 ,吸取国外失败之教训 ,将会使我国的“西部开发”顺利进行 ,少走弯路。通过比较中外“西部开发”之措施 ,作者发现 ,私权在“西部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及时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把“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写进了全会的《决定》,这预示着21世纪初我国将把开发的重点放在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开发西部”重大战略决策的号角,响遍神州;“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众所认同。51午前数万知识青年的南下西征,曾被这批知青的率领邓小平同志称为“小长征”,被史家誉为“新中国首次规模最大的东部知青壮举”;其参与则被西南的广大人民群众,一直肯定“在解放和建设大西南的伟大事业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南是西部的一部分。“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但愿当年西征的先行的这段历史,对今天西行的后继、尤其是青年朋友们,能起到一点加深了解西南的昨天和激励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