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交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 ,从地区到世界的进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之间的交往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一、人类社会的历史 ,就是以生产力发展为背景 ,以满足人各方面的需要为目的的交往史150多年前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表述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生产的历史 ,又是交往的历史 ,首先是生产的历史。而生产的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交往与生产放在一起来考察 ,既明确了生产的决定性质 ,又突出了交往的地位和作用 ,并指出 :“……在整个历史发展过…  相似文献   

2.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基于近代大机器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得出的规律总结和趋势研判。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积极意义予以了充分肯定,对世界历史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批判。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利益已经深度交融,全人类形成了命运联动的系统性结构整体。基于对这一结构特征的把握,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揭示了当代世界的命运逻辑。用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分析当今世界,必然推导出加强全球治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周前程 《桂海论丛》2008,24(2):25-27
马克思认为,政治是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无产阶级只有掌握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的经济基础,才能取得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实现自己所肩负的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意蕴,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4.
论家庭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两种生产与社会形态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之谜中 ,有一个问题长期使人困惑。那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早就达到了较高水平 ,为什么却不能演进到新的社会形态 ?问题的无法解决似乎使人们不得不得出东方社会特殊论 ,不得不到物质生产以外的因素中寻找原因。在更加深入的研究中 ,问题的关键逐渐浮现了 ,那就是究竟应如何理解人类的社会生产 ,如何理解社会生产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早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了 ,恩格斯也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详细阐述了人类社会生产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物的生产 ,包括…  相似文献   

5.
杨卫军 《前沿》2009,(4):3-6
马克思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观,他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观点是对马克思生态观的继承。江泽民的生态观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主要有: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的基本方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江泽民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有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6.
初二教材中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对这个论断,有人理解为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也有人理解为科学技术是一种社会知识,需要经过转化才能变成直接生产力。这两种理解到底哪个对呢?其实,这两种理解都是正确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马克思曾讲过:“整个生产过程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生产力就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中都渗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成分。人类历史上各个…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务”本身再重要,也还不能直接等同于“目的”。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人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与生产活动分不开的。这里所说的“生产活动”,既包括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又包括了人本身的生产。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人本身的“扩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概念具有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关怀,兼具"物象性"和"主体性"。"物象性"表明生产力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主体性"则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出现了知识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等生产力的新形态。由于生产力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它能够推动社会主体不断发展,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决定社会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并于总体上推动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9.
周少岐 《岭南学刊》2006,23(1):60-64
价值的本质上的规定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而非使用价值;生产力始终是有用的具体劳动的生产力,但不等于有用的具体的劳动本身就是生产力。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绝不是什么生产力价值论;价值规律与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二者划等号;资本生产力是马克思曾批判过的观点,并非是马克思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人口问题是全球五大问题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人口问题,是民族地区和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是增强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加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从“两种生产”理论看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是社会生产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人的两重性——自然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指出:“马尔萨斯撇开了人口运动的这些一定的历史规律。这些规律由于是人类本性的历史,所以是自然的规律。但仅仅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人的自然规律,而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受人类本身历史过程制约的”。恩格斯也从一般意义上分析过人类自身和社会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两段话,明确地指出了人口与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因素。人类社会出现后,人类自  相似文献   

11.
文华良 《前沿》2010,(8):45-47
正义是人类社会恒久而常新的话题,是人类对理想社会追求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马克思十分关注正义问题,他认为正义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政治制度有密切的联系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剥削制度、非正义的制度,终究要被消灭。马克思追求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彻底解放的正义。当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龚培河 《前沿》2009,(1):7-11
关于马克思对英国侵略印度的评价和对李嘉图与西斯蒙第经济理论的褒贬评价,是证明马克思坚持“历史尺度优先性”原则的常用例子。对于前者,印度确实需要一场社会革命来摧毁传统社会组织的羁绊,但马克思却没有因此把英国在客观上实现这种摧毁认定为历史必然而有对英国罪恶宽宥之意;对于后者,马克思对李嘉图经济学在研究原则上的公正与诚实的赞许,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论本身是完全科学的,代表历史进步性的,它们都没有反映出这个原则。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不是“人学空场”,人学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和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社会主义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按通常理解,马克思所讲的人包括个人、人类或集体、社会等多种形式,但面对人类存在的现实乃至历史,马克思首先看到的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国际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现存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崩塌。中国应时顺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如何构建一种新型国际关系、解决当前的全球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发展需求,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思想以及“人的解放”思想相统一,是唯物史观时代化的典范。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新的理念、新的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为共建美好地球家园、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人类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5.
生产工具不仅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表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志。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了解生产工具的发展,对于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由与一定的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组成的,不同社会形态中生活的人使用着不同的生产工具。原始人使用的主要是石制生产工具,因而原始社会也…  相似文献   

16.
早在2000年以前,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理论概括。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就是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的吃、穿、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所以,发展生产力追求的目标应当是生态生产力、经济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多元化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曾经多次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给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但是,生产力要对分配方式发生作用,必须通过生产关系这个中间环节。马克思反复强调:“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出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变革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伟大变革作用。马克思于1853年7月22日在伦敦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指出:“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在170年前针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一书写作并发表的论战性著作。这部著作一直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解读思路。从写作逻辑上看,马克思首先从现实的经济现象切入站在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立场上对蒲鲁东的经济学观点进行了彻底地批判。而对于马克思来说,他的经济学理论水平和哲学历史观的成熟程度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因此,在解读这一文本时,我们要透过文本本身所凸显出的描述逻辑寻找到其深层的本质逻辑,揭示出马克思思路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发生学思路,只有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这部经济学著作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仁卿 《湖湘论坛》2007,20(4):15-16,30
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树立了为全人类献身的理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他对"人"的不同理解,"为人类献身"的思想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考察马克思对"人"的认识与"为人类献身"思想的发展历程,对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