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中国之所以适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与中国思维方式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及宣传普及的实践和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芳尚 《理论导报》2010,(11):13-15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我们党成立近90年来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党打天下和治天下的一个重要法宝。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也是当今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拟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如何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这个重大命题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标志着我党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过程中认识上的又一次深化。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明确提出时代化的概念,但时代化的思想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时代化的认识,对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对时代化的认识,一方面使中国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另一方面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课题,这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内涵、价值内涵及实践内涵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行了解析,有利于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张国宏 《探索》2011,(3):16-20
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经验可概括为"六个坚持":在坚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在坚持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在坚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在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互动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在坚持立足国情和放眼世界的宏阔视野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在坚持总结历史和前瞻未来的双向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三个方面学习和领会这一命题,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深入学习“两个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学习“两个行”首先要深入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深入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征表现为:一是把握了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二是丰富和发展出有关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论范式并解决了它们的统一性问题;三是提出并阐明了“和谐世界”精神;四是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着眼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明确提出了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大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时代化、大众化,是广大政治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大课堂,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重要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次飞跃性成果,明确提出了当代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深入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研究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深化学理依循、创新研究方法、拓宽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0.
<正>“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科学认识、把握和理解党的理论创新与群众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引领实践发展、植根历史文化沃土,指导中国共产党不断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2.
李丽  梁飞 《理论学刊》2012,(11):19-2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原因、重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三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时代挑战和党的伟大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原因;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把握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新变化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点内容;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应坚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历史与现实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所以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得通、行得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二十大报告的创新论断,有着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无可辩驳的科学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横向空间的本土化和纵向维度的实时发展,是被实践反复检验为正确的具体化了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百年党史的核心主题,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彰显对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史的高度认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自信,对新征程上接续推进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回答好“谁来结合”“结合什么”“怎样结合”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广大理论工作者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行了广泛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中加以阐释。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意义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伟大事业发展等方面阐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互关系中进行阐述。整个研究有待拓宽和深入。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面临的各种挑战要有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在马克思主义时代思想和回答时代具体问题方面尤其需要广泛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不断向前推进。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正是这一科学理论不断与时俱进的时代形态彰显。虽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理论新提法是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才正式提出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的实践发展却是历久弥新。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发展愈来愈彰显出其蓬勃的生机和绚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正>坚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科学总结了百年来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的内在统一。中国化是前提,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时代化是灵魂,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历程;大众化是目的,它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武装群众、改造世界、改变人民命运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继“两个结合”被正式写入第三个历史决议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阐明“两个结合”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具体意涵,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总体理论工程的构建提供了明确的战略谋划。站在历史总体性的立场高度,“两个结合”具有内在交互关系。其哲学性质的历史定向具体展现为双重智识——理论辩证性思维与社会系统性思维的综合运用。承前启后,贯穿于“两个结合”内在逻辑的历史总体性立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持续布局;一脉相承,理论辩证性思维统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各个理论范畴,突出党带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理论自觉和政治智慧;吐故纳新,社会系统性思维兼顾理论构建与现实展开以及二者之间的互为关系,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活力。“两个结合”是历史经验与历史意识相统一的思想结晶,是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重要体现。“两个结合”正在历史地发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历史到文本,又从文本返回至历史现场的理论性指南。  相似文献   

20.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只有运用实践标准才能正确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推向前进,实践标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