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在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为中国哲学界定了研究视域、创新了研究范式、构建了范畴体系,对于引领中国哲学发展,规范中国哲学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大纲》提出的方法论原则并据此还原的中国哲学观,蕴含着张先生自己的哲学情愫及其对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为其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正在形成的“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为一的新唯物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新中国建国后没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哲学综合创新之宏愿,是一代哲人的无奈,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相似文献   

2.
张岱年哲学是20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成果。张岱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和宇宙论、认识论、辩证法、人生论等作出了创造性阐释,鲜明地体现了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的理论特色。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比较系统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人生哲学和文化哲学,这对于完整理解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张岱年毕生信持马克思主义,老而弥坚,这种精神在当下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实学研究上的重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宋、元、明、清时期哲学“三足鼎立”的学术格局,构建了宋、元、明、清时期“三足鼎立”中“气本论”学派的人物谱系,关心、支持与指导了现代中国实学研究,从而为中国实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张岱年先生一生,为学为人,均堪为世师表。他创立的“兼和”哲学,以及“综合创新”文化观,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中国思想解放和文化转型的道路上,都是一盏思想的明灯。岱年先生诲人不倦、关爱晚辈、奖掖后进,鼓励创新,大德无私,他的崇高品德,永远值得后人奉为楷模。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先生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为中国哲学更新、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哲学模式,为中国文化更新、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并建立了新的文化模式,提出了新的哲学范畴“兼和”。“兼和”是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与西方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古代辩证思维的现代化和西方辩证法的中国化,既弥补了“中庸”思想的不足,又丰富了西方辩证法。“兼和”准确表述了矛盾的对立、斗争(“两”)与统一、和谐(“一”)的关系。“兼和”范畴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重大贡献,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哲学思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同将张岱年哲学称为“新气学”。但并非旨在论证这一称谓对于揭示张岱年哲学性质的合理性,而只是论及张岱年先生因认同辩证唯物论而始终推崇“气学”以及其推崇“气学”的目的。其目的就是创造自己的新哲学--新气学。“新气学”的“新”有三:创造性地综合、将“气”诠为现代哲学范畴的物质、在传统“气本论”的基础上架构了一个现代哲学范畴的唯物论体系。较之现代新儒家的形上学,“新气学”对于中国哲学之现代发展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不同于“理本”论、“心本”论之“气本”论的现代哲学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7.
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中的根源意识,既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又不是生成论意义上的,他所谓“天人本至”的“本”,只是“统一”和“包含”,他又将之化约为“物质”和“气”,认为是客观世界中的“最基本”存在。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包括:非本体主义的“本”和线形过程,人同自然的双重关系,“合群”的“社群哲学”。  相似文献   

8.
李雪  徐福来 《党史文苑》2007,3(6):42-43
张岱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在哲学方法论上明确提出了将辩证法与逻辑解析法相结合的原则.本文系统阐述了张岱年对辩证法与逻辑解析法的独特解析.张岱年的方法论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原则,也为重建中国哲学提供了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岱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在哲学方法论上明确提出了将辩证法与逻辑解析法相结合的原则。本文系统阐述了张岱年对辩证法与逻辑解析法的独特解析。张岱年的方法论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原则,也为重建中国哲学提供了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中关于“哲学”与“中国哲学”观的回溯与省思,总结提出张岱年的哲学观经历了从20世纪30年代初的发端到确立,再到系统论述的发展过程,最后到90年代重新确立哲学是有理的信念之学的曲折过程。提出了张岱年的哲学观符合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客观辩证法,反映了世界哲学的客观事实。这种富有民族特色,体现了中、西、马综合创新精神的哲学观不仅为中、西(外)、马等哲学之沟通与比较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更意味着哲学创新不必要、也不可能有唯一标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庄子哲学与存在主义哲学从主观唯心主义的"道"与"存在"出发,演示了客观世界是"道"与"存在"的外化,是主观意志的产物.他们的宇宙模式,主观的时间性,以及"道"与"存在"的独立根源性的论述,清楚地表明了其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12.
实践核心论与哲学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曙光 《理论学刊》2001,2(3):32-35
随着学术界对实践问题研究的深入 ,有的学者提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基本问题 ,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有的学者则提出了与此相反对的意见 ,认为实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作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的 ,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同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基础 ,实践核心论并没有否定哲学基本问题 :实践核心论从属于哲学基本问题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中存在三种"问答体系":"直言"或"直路答"、"不言"或"不答"、"言他"或"绕路答".儒家重点发展的是"直言"之"问答体系",道家重点发展的是"不言"之"问答体系",释家尤其禅师重点发展的是"言他"之"问答体系".但真正彻底的"直路答"还是在西方,<柏扭图对话集>之作答就是"绝对主义的直路答".中国哲学家只承认各种各样的"孝",各种各样的"仁",各种各样的"政";西方哲学家则认定在各种各样的"孝"背后一定有一个"孝本身",在各种各样的"仁"背后一定有一个"仁本身",在各种各样的"政"背后一定有一个"政本身",他们断定哲学就是追问"X本身"的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14.
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兼论哲学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效民 《理论学刊》2005,1(3):60-65
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哲学的主题是人与人生存世界的关系.深入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必然导致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人似乎处于无可回避的逻辑"悖论"之中一方面,人是有限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必须作为主体而有所作为.总之,就能力、时空而言,人是有限的;但是人必须像无限者一样去行动.人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贯穿于哲学一切领域之中,是哲学世界观最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虽然柏拉图政治哲学对国际关系只有一些粗略的见解,但是其思想十分全面,涉及诸多关注国际问题的后人不断反复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他关于人性问题的独特分析、个体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关系、政体与战争问题的探讨,对于研究当今国际问题仍具有启发意义。柏拉图政治哲学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不在于为某些确定的问题提出了最终的答案,而在于他提出了重大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议题,并启迪后人在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而中国农民问题之所以日益严重,其根源在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一直偏离了农民的需要和农民的发展。它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是更为深刻的人的问题。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建立较为公正的社会制度安排,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生态价值观:一种新的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价值观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物质需要当作判断自身行为是否合理的标准。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价值观,就是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首先决定于它的有用性,其价值的大小则取决于它的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每一代人究竟应当怎样衡量自己创造的文明成就,又应当如何评价自己决策行为的功过得失,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和价值的取向与判断标准。解决好环境和资源的价值问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继英国哲学家休谟明确区分“事实”的知识和“价值”的知识问题之后,“事实”和“价值”便作为价值哲学的基本问题引起了哲学界的广泛探讨。能否从“事实”推导出“价值”,成为诸如价值情感主义、规定主义、新自然主义等众多哲学流派关注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认为,实践是沟通“事实”和“价值”之间的桥梁,为解决“休谟问题”提出了新的视角,这对于我国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理性认识,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不同的发展观对社会发展进程(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它们都要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基本问题做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还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伟大旗帜,因此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和科学体系,并将它切实落实,必将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