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10个国家爆发了金融危机,并波及到10多个国家。这些金融危机的爆发既与它们的经济状况有关,也与国际资本的投机性冲击有关。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金融安全作为一个新的范畴已经产生。本文主要讨论国家金融安全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并指出它已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支配阶级的变化在这里有几个特点值得强调。第一个特点与现在被称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组成部分的变化有关。实际上,目前这部分人是在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领域中形成的,而不只形成于大城市中。而且这部分人与世界其他国家中相同群体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例如在法国,至少有5%的经济活动是受美国资本控制的或直接受美国资本影响的。金融在经济中的渗透使资产阶级之间在产业、贸易、金融和服务领域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了。第二个关于统治阶级值得提出的特点是,它现在完全依赖一种现代的、国家的和国际的官僚体制。欧洲建设就是这种官僚体制存在的证…  相似文献   

3.
谭保罗 《南风窗》2014,(10):64-67
<正>当自贸区改革进入"相持阶段"后,走出资本项目开放的实质性步伐,并重塑金融改革和开放的信心,这才是"沪港通"的关键价值。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奇观是,不论中南西北,各级政府纷纷申报自由贸易区,名为启动"地方版"金改,实为地方政府先搭框架,好分食未来中央金融改革和开放的"红利"。而在中央层面,金改的步子却一直在摸索之中,其中尤以资本项目的开放最为谨慎。简单些说,资本项目的管制可以让一个经济体的资本不断进行"体内循环",而不问"体内"金融市场的效率和金融  相似文献   

4.
自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以来,台湾当局为适应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岛内金融业实施了以“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为政策方向的改革,逐步实现了利率自由化,并开放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建立货币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发展外汇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等,使岛内经济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受创较轻。但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解决台湾金融体系的根本问题,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岛内金融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金融危机的阴影挥之不去,台湾当局正从健全金融法制等措施入手加大改革力度。  相似文献   

5.
2007年1月5日美国http://www.counte-rpunch.org网站刊登了美国著名金融理论家迈克尔.赫德森题为《关于私有化的另类视角》的文章,认为近三十年来,资本主义形成私有化、金融化和全球化的三位一体:20世纪70年代国际资本积累了大量的过剩资本(这导致金融化),这些资本推动了苏东剧  相似文献   

6.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领域最深刻的变化是经济的金融化。在考察金融化的形成过程和基本表现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本质精神,可以发现金融化的本质内涵是:金融部门借助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将全球一切经济因素引入金融市场,从而在全球建立了一个依附关系的密网,并最后实际上控制了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经济领域的利润的生产和汲取,其外在表现是金融动机、金融市场、金融参与者和金融机构在国内及国际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朱磊 《台湾研究》2002,(3):52-57
当今世界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政治上的多极化,二是经济上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家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突出表现为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跨国界按同一规则国际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1999年全球跨国投资8000多亿美元,是1990年的4倍多。私人资本流动加快,1998年十大外汇交易市场日均外汇交易额已超过1.9万亿美元。本文介绍与分析台湾在新的国际资本流动形势下如何加强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完善,简析台湾金融市场与“亚太金融中心计划”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金融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金融研究已形成较为明确的研究内涵和边界。但是,由于其诞生和发展植根于国际关系学学科体系之下,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金融研究议程在解释国际政治经济变化及其所导致的国家间关系和国内政策调整上仍存在局限,尤其是对国内政治和比较政治层面的金融活动和政策关注不足。作为研究方向和研究议程,“金融政治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金融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囊括和融合国内政治、比较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金融议题,尝试对政治和金融的关系进行更加系统的探索。在国际秩序变革期和地缘政治博弈回归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政治学核心议题至少包括五方面内容:支撑中国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最匹配金融体制,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最佳系统性策略,提升中国国际金融权力的最稳妥金融方略,应对大国金融博弈和国际金融制裁的最有效手段,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有序变革的最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谭保罗 《南风窗》2013,(24):54-56
垂直的一行三会监管体系固然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但就要构建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滴灌"系统而言,适度的"放权"是完全必要的。而债市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枢纽,足以"一石多鸟"。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内容的阐述,可以归纳为一个关键词,即"开放":以开放做大中国金融市场的"盘子",以开放理顺金融要素的价格,以开放完善监管体系并降低体系风险。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对国家"金融权力"的"适度"  相似文献   

10.
世界充其量只能是"次优"而不是"最优"的。IMF承认了金融全球化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和对经济有害的货币波动,也即承认了金融全球化是破坏性的这一现实。IMF批准了资本管制,从此以后,使用税收和其他手段限制跨境金融流的做法将成为合法。不久前,IMF还在大力敦促各国——不论穷富——对外国金融开放。如今,IMF承认了金融全球化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和对经济有害的货币波动,也即承认了金融全球化是破坏性的这一现实。在这里,我们还面临另一场从未结束的与资本管制的爱恨纠结。在1914年之前的古典金本位下,自有资本流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两次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金融化进程使中东欧国家陷入依附型金融化困境.由于国内转型战略与加入欧盟的相互影响,中东欧国家形成了维谢格拉德国家的依附型出口拉动模式和波罗的海国家的依附型贷款拉动模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东欧国家试图通过去金融化和金融抑制改变其依附型金融地位.不同国家的去金融化程度有所差异,以匈牙利为代表的维谢格拉德国家偏重部门税和公司国有化,以拉脱维亚为代表的波罗的海国家坚持紧缩和内部贬值策略.总体上,这些国家只是改变了 一些经济机构,而没有从根本上挑战潜在的增长模式.长期来看,去金融化可能会减少中东欧国家生产性行业中的外国直接投资,金融民族主义既难以同全球金融资本相对抗,也无法摆脱其自身的依附地位.  相似文献   

12.
2005年4月美国普卢托出版社再版了迈克尔·赫德森的著作《全球分裂》,赫德森为新版著作写了新的长篇序言。在序言中,他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努力的大逆转,它的实质是:美国利用自己的金融霸权在全球以金融手段摧毁第三世界国家自主发展的能力,并以金融手段接管这些国家,从而在全球重建以美国为中心的食利者经济。作者指出,新自由主义在全球的盛行表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政治经济生活中已取得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固有的特征是食利性、投机性和腐朽性,因此它大力推动的金融自由化不是为了促进真正的创新或发展,它的兴趣不在于创造新财富,而是以金融自由化的名义接收第三世界己有的人民的财富如资源、不动产或者夺取水、电、交通等公共服务业的垄断权,以牟取暴利。作者还指出,苏联主要是被西方的金融手段瓦解的,而普京政府在俄罗斯反新自由主义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国家重新控制资源和垄断租金,就是看清了新自由主义金融投机的本质,这打中了新自由主义的要害。作者还提出了九条切实可行的超越新自由主义的建议。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3.
美刊《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2003年春季号刊登了詹姆斯·克罗蒂、李康武(音)题为《金融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有益吗?——以20世纪90年代的韩国为例》一文,认为从1961年到1997年,韩国以政府干预为导向的、以银行为基础的封闭的金融体系,以低息信贷支持战略产业,创造了持续的动态的比较优势,促使其创造了不凡的发展纪录。然而,韩国由于1997年末的危机而实行的新自由主义改组和金融自由化过程,使韩国的金融体系开始向世界开放并以资本市场为基础,这并未能使韩国实现持续的经济复苏,却预示着韩国战略产业将难以获得资金,长期资本积累率将会大大降低,战略产业将逐渐萎缩。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双周·观点     
《南风窗》2001,(15)
入世意味国家战略调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我们要在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加快发展。政府必须由对个别企业重点扶持转向鼓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由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转向着力培育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实行在开放中增强本国经济竞争力的战略,增强“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促使资本,技术和专业人才向我国流动,以增强国家竞争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清泰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促进了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从组织结构而言,当前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由核心机构"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另有布雷顿森林机构、主要国家和地区、相关政府间组织、相关非政府间组织、边缘国家和地区、其他非政府行为体共七类不同行为主体,构成了复杂的全球金融治理网状结构。从规则体制而言,当前体系是由银行、证券、保险、会计等不同领域组成的体制复合体。当前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是一个介于正式国际机制和完全非正式制度安排之间的半正式体系。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目前还存在一系列困境如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现象,基于"二十国集团"的半正式关系依然无法将碎片化的金融治理体系黏合起来,建立在"小规模多边主义"基础上的网状结构和体制复合体缺乏国际合法性,以及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有效性不足,等等。因此,对当前全球金融治理体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6.
冯艳 《法制博览》2021,(3):28-2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也在不断深化,银行业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一直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等开始进入到金融市场,这些企业在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相应的金融风险.本文通过简析金融犯罪和银行业风险,探讨金融犯罪与银行业风险之间...  相似文献   

17.
谭保罗 《南风窗》2013,(20):68-70
金融改革须"三位一体",即汇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同时进行,三者相辅相成。继深圳经济特区之后,上海自贸区被寄予了一种成为"改革杠杆"的期望。在外界预期中,自贸区改革的最大看点是金融,而核心则是资本项目开放。对中国仍然比较脆弱的金融体系来说,尽管资本项目开放可能只在28平方公里的小范围中试点,但作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试验,其冲击波对自贸区"防火墙"的突破能力必然难以预料。  相似文献   

18.
2005年Z出版社出版的题为《结构调整》的报告的第三章题目为《金融自由化:对生产和小企业的影响》,该章以四个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为案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结果是极端失败的:银行资产被集中到少数精英分子手中,他们垄断金融,热衷于投机活动,将利率大幅提高,从而获得巨额投机利润,却使生产性活动得不到投资,国家自主的工业化进程完全中断,整个国民经济萎缩。金融自由化所声称的加强竞争、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扶持新型生产性企业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目标完全没有达到。报告主要内容如下。一、金融自由化…  相似文献   

19.
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条款,今年年末中国将向外国资本开放自己的银行和金融系统。从2005年以来,全球主要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已经在中国国有银行中投资了上百亿美元。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中国央行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央行一道持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而且中国长期的每年9%的增长率刺激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并把全球的很多资源产品的价格抬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金融基础极其脆弱,这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不再能继续下去。最严重的投机泡沫出现在房地产领域。由于看好人民币升值和炒作2008年奥运会,房地产领域的投机越来…  相似文献   

20.
邓志超  连平  周宇 《国际展望》2022,(1):54-73+159
针对数字经济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国际税收制度改革于2013年被正式提上议程,并逐渐形成了以双支柱为核心的税改方案。2021年10月,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式获得大多数改革参与国同意,计划于2023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国际税收制度改革未来将对全球税收治理、全球贫富差距、数字经济发展、资本流动和避税型离岸中心等产生持续影响,也将给中国完善税收体制、发挥大国优势、吸引中资跨国数字企业回归、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与创新等带来机遇。但国际税收制度改革同时会收紧中资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环境,对香港金融稳定也会造成影响。中国应以本轮国际税收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参与,并完善税收征管机制,加快市场化建设和金融开放进程,在自贸区对标高水平国际创新,以及提升香港内生增长动力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