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行为偏好是指政府在政治经济实践中为争取地方利益最大化而呈现出的策略性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和财政改革激励激发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但也导致了地方政府行为偏好充斥着诸多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地方政府行为偏好上趋利空间的形成,既来源于政府科层制关系博弈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也来源于压力型体制下的激励效应,更来源于政府科层行政过程中的软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政绩观扭曲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而部分地方政府的错误政绩观叉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地方政府政绩观的扭曲和地方政府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是当前制度非均衡状态的必然结果.在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制度变迁中,一方面社会大众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机制,另一方面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主体的中央政府推动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制度变迁的动力不足,导致这种制度安排的不均衡状态持续存在.地方政府树立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正确政绩观,相应的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遵从与变通:煤矿安全监管中的地方行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在重特大矿难事故频发的同时,地方瞒报等虚假治理现象也非常突出,成为中国煤矿安全监管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引入了一个有关地方政府治理选择的模型,集中分析煤矿安全监管中地方官员基于成本-收益原则与中央与地方之间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的行为选择;通过比较地方政府虚假治理和诚实治理的成本和收益,揭示了影响地方政府治理选择的因素及其作用过程。结论表明,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虚假治理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成为地方的普遍选择,为此,需要进一步改革和调整中国煤矿安全监管制度,强化国家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追求政绩行为失范,导致政绩与公信力产生背离。委托代理关系蕴含的风险性,以及现实政治环境下压力型体制、行政权力有效制约不足等因素是导致背离的重要原因。克服地方政府与公信力背离,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并以推进公众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协商治理作为重要举措,以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赵晖 《行政论坛》2014,(1):8-12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追求政绩行为失范,导致政绩与公信力产生背离。委托代理关系蕴含的风险性,以及现实政治环境下压力型体制、行政权力有效制约不足等因素是导致背离的重要原因。克服地方政府与公信力背离,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并以推进公众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的协商治理作为重要举措,以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政府行为具有趋利性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的趋利行为、政府职能部门的趋利行为以及政府官员个体的趋利行为;政府行为的趋利性缘于政府的双重属性,主要表现:在政府手中权力的双重性、政府追求利益行为的双重性、政府官员身份角色的双重性和政府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双重性;因此,要从执政理念上、利益关系上、法制建设上、社会监督上规范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7.
造成地方政府官员诚信不足的原因很多,干部人事制度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应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从根本上保证地方政府官员的诚实守信;规范干部考核晋升制度,构建地方官员诚信激励机制;健全监督惩戒体系,筑起失信行为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8.
腐败在本质上是作为公共代理人的公权力承担者与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换行为,是经济和市场原则在政治领域的错用,是公权力异化和被滥用的结果。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市场失灵会导致权力获得对稀缺资源的分配权,民众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会导致公权力委托代理关系的复杂化,从而造成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失衡,进而引发权力委托代理关系失灵。当制度缺失、监管缺位时,腐败收益往往会高于腐败成本,政府官员在对成本收益进行考量后,就会实施腐败行为。而预防和治理腐败,不仅需要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改善公共权力委托代理关系,还需要提高腐败行为的机会成本。  相似文献   

9.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政府的社会治理目标,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就要建设和谐政府,进而分析了和谐政府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和谐政府必须具有科学有效的行政体制、运行良好的府际关系、清晰衔接的目标系统、协调统一的行为过程和廉洁奉公的政府文化。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8,(5):122-128
完善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助于优化政府官员的行为模式,促进政府绩效提升。通过文献研究、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经济发展和政府投入、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内部绩效管理、地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公务员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提出改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重视职位管理、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立公务员参与机制、优化公务员考核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方官员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从公共选择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官员诚信缺失的真正根源在于公共选择的基本规则:官员选择标准中对诚信重视不够,政治市场对官员自利行为监督约束不力,领导体制中对官员失信责任划分不清,管理体制对基层官员责任设定的不当,以及对权力寻租治理不力,都是导致官员非诚信行为的原因。重建地方官员诚信必须从改革公共选择制度入手。  相似文献   

12.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中秋 《民主》2005,(7):11-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法治政府等执政新理念均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科学发展观旨在矫正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GDP的倾向;以人为本强调政府对于弱势民众的责任;法治政府则要求将政府的一切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当然,所有这些新理论,都可以说是宪法修正案所确立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具体化。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则是对近两年来中国共产党调整执政理念种种努力的一次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重要反映,是现代化产业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重挑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贯彻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坚持生态文明的生产观,培养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建立生态文明的政绩观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4.
营造良好的地方政府间关系:基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地方政府间关系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关系到行政效率的提高,是政府适应日益复杂行政环境的需求。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用府际管理的模式来治理地方政府间关系,营造出适合和谐社会的新型府际关系。为此要解决和处理好府际冲突、利益补偿和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因与不完善的财政金融体制和地方官员激励扭曲联系在一起而更加错综复杂:没有形成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市场;地方政府债务市场是一个政府自身作为需求方占主导地位的买方市场;高达7万亿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作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最大组成部分,是我国新出现的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特征;地方政府债务市场缺乏透明度;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着公平性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等.大量非公益性债务的存在意味着地方政府过多地参与到私人市场,或者是挤占了更有效率的市场行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难点是我国金融市场治理缺陷和财政“预算软约束”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投资行为“越位”,形成债务风险.控制风险,需要建立合适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针对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均衡扭曲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其中债务管理体制建设的重点是在管理框架构建上控制债务总量、调整结构和建立科学的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政府俘获主要有国有垄断企业有力影响政府的决策、地方支柱企业绑架地方政府的决策、向政府官员提供非法的个人所得三种表现形式。政府俘获产生的原因包括企业与政府形成利益共同体、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政府反腐败不力及廉政建设滞后、各社会群体参与不均衡、政府权力缺乏制约,法治不健全等方面。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保障民众的结社权利,培育公民社会、实现政策制定的公开透明和广泛参与,严惩政府官员腐败行为、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论坛》2017,(1):47-51
网络政治参与在中国发展迅速,它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地方政府治理:激发地方政府的问题意识,影响地方政府治理中的议程设置;促进公共政策的执行,影响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公共政策制定;增强对干部权力的监督,影响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干部行为。但是,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数字鸿沟、群体极化和地方政府面临的双重压力、官员的自利性与有限理性,也削弱网络政治参与对地方政府治理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十分显著,并集中体现在对私营经济约束活动当中。本文分析了当前政府干预私营经济发展的几种典型形式,包括对私营企业的"三乱"行为、地方政府公司化、官员"挂职"私营企业、政策歧视、以及扩张性财政。文章认为政府的干预导致欠缺性市场的出现,并对私营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把地方政府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中去考察,是研究地方政府职能的新视角.地方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栽体,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维护者、供给者、培养者、激发者、保障者、推动者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明确了地方政府改革的方向,而且增加了地方政府改革的紧迫性,为推动地方政府改革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的信用缺失问题,如一些企业不讲信誉,不遵守信用契约,假冒伪劣商品和坑蒙拐骗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地方官员办事有失公正,大搞地方保护,工作缺乏公开性、透明度;一些个人信用意识淡薄,失信行为频频发生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信用建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