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私有观念是产生腐败的思想基础赵湘江当前,对于腐败产生的原因,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作了许多探讨,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笔者认为,探讨腐败产生的原因应分清层次,即应把腐败产生的思想基础与具体原因区别开来。区分之后,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私有观念...  相似文献   

2.
张锋 《理论月刊》2002,(1):57-58
腐败是政治之癌。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公共权力的异化和扭曲成为腐败产生的温床。本文从腐败的定义入手,就腐败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作一分析论述,试图提出反腐败的一些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3.
官员腐败被人们称作“政治之癌” ,成为威胁政府生命安全难以医治的痼疾。党的十六大提出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 ,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丢失的危险 ,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就把反对腐败斗争的重要意义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究竟如何探析腐败产生的根源 ?如何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发展的趋势 ?乃是人们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笔者通过对李真案犯 (原河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国税局局长 )进行个案分析 ,希图从中悟出某些启迪。人们一般认为 ,腐败产生的原…  相似文献   

4.
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同时也有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腐败行为也是在腐败者个人的心理因素支配下产生的。可见,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的内因,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因此,对腐败者产生腐败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腐败行为产生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腐败。腐败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因素:1.贪婪心理。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堕落为腐败分子,其心理本质就是贪婪。贪婪心理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基建规模的加大、经营领域的拓宽,一些违法违纪现象也在滋长蔓延,集中体现为权力腐败。认真研究这种权力腐败的产生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制约对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造成权力腐败的原因,主要有4点: 1、疏于监督。许多事实证明,对执权人不实行有效的监督制约,就会导致权力的私用而产生腐败。我们企业经营领域拓宽后,管理跨度大,行政管理一时鞭长莫及,其它管理的控制力度一度削弱。有的小公司又没健全党  相似文献   

6.
陈寅生 《岭南学刊》2002,(4):98-100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反腐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腐败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试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析。一、腐败的政治根源(一 )公共权力的行使不当和制约不力。腐败的本质是以权谋私 ,是权力异化的结果。因此 ,腐败总是与公共权力结合在一起 ,腐败分子总是把公共权力视为特殊商品用以换取私人利益。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在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的社会环境中 ,社会利益的分配就为一些人利用权力谋取私利提供了方便和条件。改…  相似文献   

7.
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效率进行了评估,通过构建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以及空间面板模型等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效率、腐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官员腐败通过抑制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稳健性分析结果表明回归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该研究结论为新常态下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山东人大工作》2008,(10):58-59
萃岚近日在新华网撰文说,人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大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以"买官卖官"为主要特征的吏治腐败是腐败的极致,是最大的腐败,几乎是中外所有国家政权改朝换代的导火索。国外一些政党失去地位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吏治  相似文献   

9.
腐败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腐败的心理分析 腐败产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 1.攀比心理.任何人都是在与周围人们的比较中生存和发展的,不管自己的状况怎样,只要比周围大多数人好,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反之则有一种失落感.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经济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有些昔日以政治地位为满足感和自我实现的人,心理失去平衡,从而产生畸形心态.在我国现阶段,领导干部的经济收入还是很有限的,一些人受不了"清贫",就开始想尽办法去捞钱,走上了一条快捷的"致富"之路--贪污受贿.  相似文献   

10.
“风险是某一种事业预期后果估计中的较为不利的一面。”“风险就是一个事件产生我们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风险包括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产生的后果两个方面。”以上两个定义大致代表人们对风险概念的两种不同看法。本文所指风险属于后者的范围。有的国外研究者将风险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本文主要讨论静态风险。静态风险又称纯粹风险。从企业的角度 ,大致包括各种自然力或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 ,各种犯罪或错误行为造成的损失 ,人的错误判断造成的损失 ,以及经营者的死亡、伤残等原因造成的损失等。风险管理过程有五个步骤 :风险确认 ;风险确定 ;为风险处理选择适当的手段和关于采取最佳手段的决策 ;实行所选的手段 ;对其效果的评价。风险对策与企业安全管理思路 :风险的回避 ;风险的转移 ;风险的分担 ;损失的控制 ;风险的承受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腐败滋生的原因古人称腐败为贪,为墨,为淫。贪、墨是官的专利。剧《左传》载,夏朝时规定:“昏、墨、贼、杀。”其中“墨”就是贪污,一贪就染上了“墨迹”,非但难以洗耻,还要杀头,用刑严厉。今非昔比,时下的腐败不同古代的贪墨。贪、墨无法根治,腐败可以解决且正在解决,不过追根探源,权力导致腐败,千百年来封建专制及其遗毒是造成腐败的总根子。政治原因——从政治角度看,我国目前政治腐败主要表现为吏治腐败、司法腐败和行政腐败三个方面。政治权利是政治的核心,政治腐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权力腐败。从理论上讲,我国权…  相似文献   

12.
<正> 长期以来,人们对腐败的认识仅局限于违法乱纪、以权谋私这个表象上,没有更进一步地分析引发腐败的各种各样的成因,导致在制约腐败行为的方法上单一化.不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腐败,对症下药,找到一个综合治理的方案。本文就试图在这个方面作一些尝试。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权力为自己或小集团谋私利的行为。如果从腐败的成因上对腐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把腐败分成结构式腐败和个案式腐败两大类。结构式腐败是指由社会、历史原因给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的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诱发的腐败;个案式腐败则是指排除社会、历史因素,完全是因个人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公布的资料表明 ,司法部门受理的案件中 ,有三分之一的案件 ,是在建设领域中出现的。为此 ,作为建设领域的纪检监察部门 ,必须高度重视 ,进行专题调研 ,分析其产业的原因、特点 ,从而提出遏制腐败的对策。一、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的原因由于受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响 ,以及享乐主义、见利忘义的影响 ,个别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 ,思想开始滑坡 ,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这是腐败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建设领域来讲 ,从四川、浙江楼房倒塌 ,以及去年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案件来看 ,建设领域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为 :领导者干预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4.
胡毅 《政策》2003,(10):42-42
在反腐败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导致腐败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过对一系列大小案例的剖析,我们发现,导致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权力被某些人滥用。加强对权力的制衡,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滋生和蔓延的重要一环。 从现实看,权力腐败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一是权力垄断型腐败。本来,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都要用于为人民谋福利,它是一种公  相似文献   

15.
论腐败的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开展,对腐败问题的理论探讨开始为人们所注目。腐败的根源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对腐败根源的不同看法,可以将反腐败斗争引向不同的方向。事关重大,不可不讨论清楚。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是腐败的根源在导致腐败的多种原因中,处于什么地位的因素才称得上腐败的根本原因或根源呢?它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只要它存在,就必然会有腐败产生,或者说,它存在一天,腐败就不可能根绝。杜绝除它之外的原因,只能使腐败现象减到最低限度,而不能使之完全消灭。其二,只要它不存在了,就不再会有腐败产生。…  相似文献   

16.
应将无法根除的腐败降至最低点复旦大学陈明明博士对腐败这一现象,似乎可以说两句话: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人性的弱点是导致腐败产生的一个方面所谓古已有之,无非指腐败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痫疾。这种瘤疾,人们曾从制度的层面上作了大量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腐败...  相似文献   

17.
对警察队伍中存在的腐败现象作了较系统的分析,阐述了警察腐败的含义、类型、层次及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遏制和消除警察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青年论坛》2004,(5):21-22
针对腐败的问题 ,首先对腐败的特征进行了阐述。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对腐败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揭示了个人腐败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防治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黎映桃  胡铁民 《前沿》2004,13(1):160-163
腐败 ,这一全球性的政治之癌 ,在我国日益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严峻趋势。面对这一现状 ,总结中外学者关于腐败问题的多维探讨所提供的经验 ,笔者从公共权力的角度对腐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腐败滋生的公共权力之源应是 :公共权力人的自利性、公共权力的可获利性以及公共权力的易失控性 ,三者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是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 ,加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强化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与约束理当是现时中国治理腐败的更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09,(6):38-38
驻京办有功也有过,必须客观去看待。它是我国现行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而不是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假如忽视或者有意回避驻京办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没有从建设性的角度出发,仔细地评估驻京办的功过,那么,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