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全毅 《新东方》2009,(12):9-16
作为一种赶超模式,东亚发展模式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它同样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东亚模式的局限性表现在工业化进程中造成严重的对外贸易摩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更暴露了裙带资本主义的体制弊端,特别是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其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的局限性已经暴露无遗,遭受了东亚奇迹产生以来最严重的冲击,以致有学者认为金融危机摧毁了亚洲发展模式,并将带来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深港合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和成功篇章,其产业转移与制度创新既体现了东亚发展特色,又是对东亚模式的创新,谱写了东亚发展的新奇迹.  相似文献   

3.
沈林 《人民论坛》2013,(11):244-246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东亚价值观面临威胁.由于一直以来处于弱势状态,东亚价值观在东亚地区不被认同,且缺乏整体性,阻碍了东亚一体化的进程.文化在东亚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为了恢复东亚价值观的生命力,对东亚价值观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影响社会福利的因素很多,其中文化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东亚社会福利能够成为与西方相区别的独立模式,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各国所具有的传统文化。东亚各国正是以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背景,构筑了东亚社会福利模式。  相似文献   

5.
东亚新学说理论认为,曾经创造了“东亚奇迹”的东亚模式是有特点的创新体系,但任何时期都不存在不随时代变化而因应变革的发展模式。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国际经济环境变迁有直接的联系,同时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东亚发展模式调整滞后的结果。以此理论视角重新审视60年来台湾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作为东亚模式创新体系基本要素的“出口导向”、“政府作用”等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在时空背景发生巨大变化时,台湾当局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变革,甚至反向作为,才使得台湾经济发生了由“奇迹”到“困境”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方汉文 《传承》2011,(4):62-64
中日韩三国的发展是以东亚传统文明为主体的现代化创新机制,是不同于西方文明主体的现代化,这是对世界现代化历史的创新。同时,东亚传统也创造了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东亚现代化模式说明这种文明传统本身具有能与现代观念兼容的多元并存等主体特性。由此,可对当代世界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7.
东亚(包括东北亚与东南亚)融合是古已有之的现象,却在近一百年来的历史中被殖民侵略、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所打断。东亚融合在1990年代曾出现过短暂重振的迹象,却又在近年来遭遇了发展瓶颈。中国与日本因为其强大的存在感,或被指责为东亚融合的障碍,或被捧为对东亚融合来说不可或缺的力量。中日参与行为与态度与东亚融合顺利与否有正关联关系,两国"政治供应","经济要求"及"外在因素"是影响东亚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凤才  何佳佳 《探索与争鸣》2022,(7):107-117+179+2
阿瑞吉立足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理论,诠释全球政治经济中心从北美向东亚的转移,考察资本主义世界霸权的三次转移/更迭,进而对现代世界体系的转移进程,以及“美国新世纪计划”进行重构;尤其是在三时段坐标中讨论东亚的浮沉与复兴,分析东亚复兴语境下的中国“自然发展”道路,凸显了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其确信中国有自己健全的市场经济传统,驳斥了将中国经济奇迹视为新自由主义“成就”的做法。阿瑞吉对资本主义发展史、东亚经济模式的独特性,以及中国发展道路如何可能实现斯密理想型的“自然进展”的深刻剖析,尽管并不完美,但对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依然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亚是“非西方文化区”。在欧美,普遍认为工业化、现代化就必须是“西化”.因为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同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无缘。这次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重了西方的这一倾向.甚至置疑“东亚模式”能否成立,至少是这个模式已终结了。果真是如此吗?东亚半个世纪发展的事实说明:东亚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功,而且究其成功的因素,除了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学习西方之外,无可否认地表现了东方文化的特色。“东亚模式”同西欧模式具有不尽相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台湾作为东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雁行模式"中充当"承上启下"的中介者角色,为东亚奇迹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和制度性合作的推进,台湾的角色和地位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受其政治目标取向的影响,而无法参与东亚经济制度性一体化,从而日益显现边缘化危机。未来台湾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可以"经由两岸经济整合"和"以地区经济体身份"两条路径,而后者更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方汉文 《传承》2011,(10):62-64
中日韩三国的发展是以东亚传统文明为主体的现代化创新机制,是不同于西方文明主体的现代化,这是对世界现代化历史的创新。同时,东亚传统也创造了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东亚现代化模式说明这种文明传统本身具有能与现代观念兼容的多元并存等主体特性。由此,可对当代世界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选择机制。  相似文献   

12.
论文主要分析了西方和中国资本主义的起源以及东亚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评述了韦伯的资本主义发生命题和他的社会历史观,并对中国学者对韦伯理论的回应作了剖析.认为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会自发产生资本主义.在文章的最后,论述了与东亚资本主义起源有关的东亚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东亚金融危机显示出EADM不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困境,"新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兴起正是东亚经济体对此变革要求的积极回应.旧EADM的变革与创新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对于"外部创造"与"外部市场"的依赖,塑造并保持国际竞争力以及谋求快速、均衡的贸易增长,重新建构地区经济秩序和经济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东亚“四小龙”工业化进程中工资水平的决定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四小龙”以其工资水平较低的优势,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起点,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短短的20—30年间使经济得到起飞。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工资水平有了较大的上升,这使劳动力相对优势减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影响。为此,东亚“四小龙”又不失时机地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始终保持在较高的发展水平。可以说,在东亚工业化进程中,工资机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学术研究的空间区隔逐渐被打通,学术资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知识生产的过程和生产主体打破了在国家内部封闭循环的格局.东亚文化具有相异于西方文化的特殊智慧和价值体系,东亚人类学家有义务也有责任通过学术共同体探讨与发掘东亚文化中蕴含的学术资源,建构具有东亚特色的发现、解释与应答社会文化问题的学术范式.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与社会联系的增强为东亚人类学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社会基础,东亚共同体的提出与推进为东亚人类学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制度的依据,东亚国家之间的教育和学术交流为东亚人类学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人才基础和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东亚开始全面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东亚文化也经历了现代化转变,东亚崛起证明了东亚现代性的出现。从东亚伦理与东亚价值、东亚价值与东亚意识、东亚意识与东亚认同、东亚价值观与东亚现代性以及东亚文化与现代化等层面来全面研究东亚文化与东亚现代性。如何建立东亚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东亚价值观与东亚普适性,这些主题都是东亚现代性之功能与意义。伦理与价值是第一层次的,价值与意识是第二层次的,东亚意识与东亚认同是第三层次的,由此展开对东亚文化与东亚现代化的研讨。"文化东亚研究"就是要探讨东亚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本伦理精神向现代工商社会的工商伦理精神的转变的历史进程",这是研究东亚伦理、价值与意识现代性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被东亚货币合作的"集体行为"所推动,并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东亚货币合作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着诸多的机遇与困境,如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存在悖论的重大课题,面对一种全新的尝试,人民币国际化也只能是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发展而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世界银行誉称为“东亚奇迹”。  相似文献   

19.
程朔 《台声》2013,(11):35-37
天津,旧因地利被称为“九河下梢”。10月15日晚,为期10天的第6届东亚运动会在这座渤海之滨的名城落下帷幕。据悉,已经经过20年发展的东亚运动会在本届赛事之后,将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0.
今春,我国西南地区一场罕见的大旱把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农田水利设施上来。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究竟是谁的事?如何投资管理才最有效?对这些问题,国际上目前还存在着争议,但在各国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主要的模式:“世行共识”和“东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