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韬 :随着去年《青年文学》、《作家》、《时代文学》等文学刊物的联合推出 ,“后先锋”这个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可能是2 0世纪中国最后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文学定位概念了。您是在《青年文学》第三期上同时发表文章对“后先锋”写作进行理论定位的评论家 ,请问 ,“后先锋”这个概念从何而来 ?葛红兵 :那时候和朋友聊天 ,大家感到先锋写作衰微之后 ,文学似乎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一方面是各种各样的文学刊物的热炒 ,一篇又一篇作品的出世以及一套又一套文集、文丛的出版 ,另一方面是文学的先锋精神的萎缩 ,写作思想以及写作技术上的不思…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我国女性文学在艺术上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女性作家主体意识中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叙述话语的转变、小说和散文的文体变革。现实精神始终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内核 ,现代意识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品格 ,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和叙述话语则由欧化倾向和理性色彩向感性化、叙述化转变 ,女性文学在文体上由模式型、传统型向实验性、多样性转变。  相似文献   

3.
从文学的发展演进来说,一种新的文体的形成,不仅仅产生于文学内部,它更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大变革密切相关。十七世纪英国散文风格的巨大变化,就是各种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作为十七世纪主流思想的科学精神对这种变化起着决定性意义的推动作用。探讨时代精神对文体的影响对当今消费社会语境下新的文体的形成,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夫龙  庄爱华 《前沿》2009,(3):166-168
崇高作为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是文学追求的至高境界。金庸在殖民地文化语境中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把崇高作为自己的精神坚守和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在文学精神上实现了超越与飞升,体现出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美学风范。探讨金庸小说与崇高的关系,对于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文化重建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终极作为自身意义的支点。终极是对有限自我的超越性追求。作为终极的信仰,无法经验性地证明但却是对人之己身的精神指引。当终极被解构,自我僭越为终极之后,人的精神世界也就不再有深层的支点。一切都被还原为表象化的和物性的生存主义,生活失去了严肃和意义。重建终极和崇高,是超越和驯服自我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梳理唐文标在20世纪60至80年代的思想路径,试图揭开唐文标在两岸文学、文化史上被遮蔽的先锋作用。从1960年代的“寻根”“回归现实”,到1970年代的“文以载道”“重建桃花源”,再到1980年代的“集体救赎”“伦理重建”,唐文标始终是台湾文学与现代文化敏锐的研究者和坚定的实践者。通过重新认识唐文标,我们得以重估保钓的精神遗产,重新认识台湾现代文学和文化史中走过的歧路和迄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唐文标晚年从台湾民变史和中国戏剧史中看到建立适应时代的伦理秩序和文化制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实际是尝试从中华文明史的角度提出人的困境的解方。他一生的创作,正是实践自己“道”的写照。  相似文献   

7.
谭祖雪 《中国减灾》2012,(6X):56-58
<正>灾后重建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过程,是要从非正常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它不仅涉及到灾后的经济重建,还包括更为复杂的社会重建、心理重建、文化重建等内容。"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四年,灾后经济重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灾害社会重建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果,受灾区域的  相似文献   

8.
张晓红 《思想战线》2015,(2):149-153
在欧盟"大一统"现实的表象之下,存在着43个独立主权国家,蕴含了43种现实,而每一种现实都意味着无法用欧元掂量和评估的文学表达可能性。欧洲文坛新盟主、移民作家群、学院派、"60后"天才、女性书写这5个文学界面,构成"后时代"欧洲文学的动态景观,呈现了欧洲文学表达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萨拉玛戈的《耶稣之福音书》和维勒贝克的《基本粒子》两个文本链接,用"后视"和"前瞻"两种文学眼光审视欧洲当下现实,表达了作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想。"后时代"欧洲作家们在寻求文学表达可能性的过程中,重构和解构历史,同时建构另一种"现实",一种独立于物理现实和物质现实的文学现实和精神现实。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后二三十年是中国文化大转型时期,是全民致富的特殊时代。先锋诗及先锋诗人都不得不向现实生活妥协。改变了过去诗人在“天上飞”的贵族传统,走上了平民化、世俗化的道路。此间的先锋是本土化和世俗化了的现实的、平民的先锋。先锋诗人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情怀常常多于文体意识和审美情趣。这种对生活的急功近利的关注虽然有损诗艺的发展,却在特定时期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罗孟冬 《湖湘论坛》2005,18(4):32-33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体研究的鼎盛时期。文笔说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区别文学之文与实用之文,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它对我国文体的发展,扩大文学的社会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80后"文学是青年文化在文学上的一次冲动,它的解构倾向、对个体经验的无限度扩张和成功的商业化运作等体现出当代青年文化的平等意识、世俗化、消费化等后现代走向和自身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程军 《求索》2012,(7):194-196
"双重性"是当代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两种对立的、相反的要素、性质、价值或意义的共存、并置并结合在某一事物之中的存在状态。在巴赫金看来,双重性是"对话主义"精神的具体化形式;解构主义理论家把双重性看作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哲学观念的解构;后现代主义者把双重性当作后现代主义本身的矛盾、宽容、多元和相对主义的精神气质的具体体现。从哲学层次考察,主体间性是双重性概念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3.
王岳川 《思想战线》2005,31(4):62-65
在东西方文化冲突日益严重的今天,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精神和身份立场问题,成为汉语文学的重要问题,其基本症候表征为“六多六少”:线性时间观多而境界空间观少、西方话语踪迹多而中国身份少、解构话语多而建构精神少、大众消费话语多而注重文化精品少、热衷于非文学多而关注汉语文化圈的文学少、肉身意义关注多而知识个体的立场关注少。我们应该在中西文论对话基础上,坚持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坚持人类只有在体用之争方面,走向人类之体、世界之用。  相似文献   

14.
裴艳艳 《求索》2015,(2):125-129
当代河洛文学写作自觉运用性别视角,聚焦探询人类性别关系形态,并以南北地域为界,呈现出两种迥异的性别书写视野。北方河洛文学写作注重性别和谐关系的美好建构,强调女性解放的积极社会意义;南方河洛文学写作解构和谐性别关系的理想状态,强调外界环境对和谐性别关系的破坏作用。当代河洛文学南北作家性别书写的泾渭分明特质,自觉或不自觉地揭示了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两性关系的和谐依赖于女性解放和男性解放的双向融合。  相似文献   

15.
反思和批判是批判解释学异于传统解释学的主要特征。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是其批判解释学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是批判解释学式的重建。这一重建在方法上虽有可取之处,却彻底解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社会健康发展,需要良序。社会良序敞开的基本方式,是国民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支撑社会良序的动力机制是伦理精神,维护社会良序的结构力量是以伦理精神为导向的制度机制。伦理信任遭遇解构的现象方式是伦理行为放纵,本体方式是破坏维护社会良序的制度机制进而消解支撑其制度机制的伦理精神。当前,从老人摔倒"无人扶"到社会公信力下降,从"对人的不信任"到"对群体不信任"再到"对组织"甚至"中国制造"的不信任,是伦理信任遭遇伦理行为和伦理精神双重解构的体现。重建伦理信任的根本努力,不仅要加强道德和美德建设,更为根本的方策,却是培育人人为道德和行美德的文化土壤,重建护卫道德作为和美德追求的制度机制和支撑其制度机制健康运行的社会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7.
胡风对于文艺的诸样式曾经发表过一些看法,形成了他的文体理论。这涉及到文学文体和非文学的艺术类文体。它们多是应编辑或读者之约而写,因此并不很完整。这些理论也许是琐碎的、凌乱的,但并不缺少见识;也许难免片面之处,但依然展示着胡风固有的真诚和热情,显示着理论的光辉。它们是胡风文学世界的重要一翼,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8.
邓艮 《求索》2010,(1):187-189
在1980年代中期勃兴的新生代先锋诗歌运动中,引人注目的非非主义在不断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坚持至今。《非非》的两度复刊,也使得它在不断的变构中而进入后非非写作时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后非非写作以大介入、大拒绝和大关怀的勇气契进现实和个体生命,其倡导的“红色写作”、“体制外写作”等理念,并不是望文生义理解的与体制抗衡,而是强调以美学形式介入人的生存处境,以诗人身份承担,关注现实中人的精神苦难与迷津。后期非非主义用独特的文本形式坚持着文化批判和思想建构,为二十一世纪汉语文学写作拓展更大的生长空间,并为着现代诗歌的精神重建而继续非非。  相似文献   

19.
日常化写作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中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一种写作倾向。在历经 10多年的实践和演变过程中 ,日常化写作已经建构了关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原则和叙事法则 ,并且获得了大众社会赋予的话语权力 ,成为世俗社会“日常生活神话”在文学中的反应和表达。日常化写作消解神圣性的叙事法则及其扩张泛化 ,进一步加大和凸现了文学叙事的精神危机。因此 ,重建一种与时俱进的、符合现时代人性健全发展的精神向度 ,是当代中国文学不容置疑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对黑格尔辩证法科学性的理解是马克思早期超越和批判同期思想家的重要理论武器和工具,辩证法在马克思的理论活动中事实上承担着方法论上解构和建构的功能。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理论创新源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初次解构与建构。运用辩证法的解构功能,马克思分析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哲学的内在区别及其社会意义。通过辩证法的建构,马克思阐发了“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无神论和人的精神解放、激进的自由和民主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