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波 《今日民族》2016,(9):45-46
民族出版物是指采用少数民族文字为载体或以汉文为载体的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出版物,在整个出版业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对民族出版物与旅游商品结合的可行性做些探讨。目前民族出版市场存在的问题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在民族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省委、省政府为推动民族文化市场的繁荣,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政策,民族出版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民族出版物而言,  相似文献   

2.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版产业要实现较大发展,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与出版产业单位要在一些重点环节上下功夫。重点环节之一: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社会主义出版产业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所决定的。虽然出版物同时具有商品的属性,但是其价值的实现更重要地表现在社会效益上。我们对于这一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不出坏书的基本要求上,也不能局限于有无出版物夺大奖的一种标准上。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在其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1985年,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思想文化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  相似文献   

4.
我国出版业面临的问题及其改革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出版业面临的体制冲突、管理对象属性不分、产权悬浮、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使大多数出版业难以形成品牌化和个性化的出版理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制,实行产业化经营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史方倩 《前沿》2011,(4):142-144
文化生产兼有文化的意识形态和市场的商品属性。这种文化产品的二重性决定了文化产品生产者和部门必须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门类,具有精神生产和商品生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属性。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全国各出版社:近几年,书刊市场上出现的16开本、以书号出版的"杂志型"出版物,内容大多格调低下,有的甚至诲淫诲盗。这些书,有的是不法书商制作的非法出版物,有的是一些出版社不顾社会效益,违背出版管理规定出版的正式出版物。这些书在市场上泛滥,造成图书与期刊出版的混乱,影响正常的管理,同时给买卖书号和盗版非法行为以可趁之机,群众意见很大。为加强出版管理,制止格调低下的16开本出版物出版发行,打击买卖书号和盗版行为,特做如下规定:  相似文献   

7.
出版物是文化的基础载体。两岸优秀的出版物不但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也承载着两岸的共同血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岸出版交流工作,不但是"两岸一家亲"理念的重要见证者,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与两岸学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凝聚与沟通作用,也是"两岸一家亲"理念的重要践行者。包括林洋慈在内的两岸许多有识之士面对新技术革命和人们阅读习惯改变带来的传统出版业困境,携起手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形成了两岸中文出版的优势与活力,共同打造大陆与台湾不可分割的出版业命运共同体,应对国际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  相似文献   

8.
河南出版集团即将挂牌,这标志着河南出版业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河南出版行业中的一员,作为一个资深的出版人,我深深感到形势喜人形势迫人。对出版业的发展和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有新的认识,要有新的思想解放。出版业要有实质性的进展,必须强调三位一体的观念:出版界是宣传思想的重要阵地;出版物  相似文献   

9.
网络在以出版快速、传播广泛、费用低廉、交互功能强大、更新信息便利赢得越来越多读者青睐的同时 ,也为出版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打破了传统的出版模式 ,推动了出版业的变革 ,使得出版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但网络也给出版业带来新的问题 ,特别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不是彼此取代的对立关系 ,而应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出版业发展的现状1.产业发展状况①产业发展规模。目前出版产业已初具规模。至2001年,全国新闻出版系统总资产达1362.53亿元,销售收入1536.8亿元,利润总额110.57亿元。从出版媒体构成来看:2001年我国出版图书154526种,总印数63.1亿册,分别是1978年的10倍和2倍;出版报纸2111种,总印数351.06亿份,分别是1978年的11倍和2.5倍;出版期刊8889种,总印数28.95亿册,分别是1978年的9倍和3.8倍。此外,改革开放以后,多媒体出版物基本上从无到有,在出版物市场占有了一定的份额。2001年,由正式出版单位出版的录音制品有9526种,出…  相似文献   

11.
要正确认识文化建设中“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出版物质量重于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文 《创造》2007,(6):102-105
随着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在全国出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出版物质量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由于受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加之出版数量增长较快,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出版物质量有所下滑,社会各界对此反映强烈.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将深入到期刊出版界。历来讲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的社科类出版物,将面对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认真落实效益统一原则,社科期刊的出版就需要既体现高品位学术性,又通过提高经济效益而增强自立性。因此,作为社科?..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出版代表着出版业的未来和方向,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世界出版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党和政府制定的国家战略.数字出版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天然的和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我国数字出版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实现持续强劲增长,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借助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东风,以创新来克服我国数字出版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是促进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版队伍不断壮大和出版规模空前扩张,为出版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出版事业繁荣,一大批优秀作品相继出版,极大地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出版业仍然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路;出版规模、出版数量增长过快,缺少合格的出版人才,出版物的总体质量水平不高;出版结构不尽合理,重复出版造成出版资源的巨大浪费;买卖书号现象严重,黄毒时有泛滥,给社会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出版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落后,与古老、丰富的文化资源不…  相似文献   

16.
2005年5月27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西省出版监督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对出版物监管进行规范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颁布施行,对加强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繁荣出版事业、发展出版产业、维护出版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我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广西新闻出版业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加强管理为基础,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育启用人才为根本,高举旗帜,把握导向,坚守阵地,服务大局,在深化改革中推进了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不断展现出西部民族自治区新闻出版业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出版繁荣工作取得骄人业绩。面对国内外挑战,广西出版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几年来,广西出版物在全国重大评奖中捷报频传。据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西共有58种图书获国家三大奖,其  相似文献   

18.
论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致性和矛盾性陈立旭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上,一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倾向。这突出表现在或者完全无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将文化产品的“政治作用”强调到了不恰当的程度,或是把文化...  相似文献   

19.
蒙一丁 《长白学刊》2006,(5):99-10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需要采取三种不同的文化资源配置方式:市场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计划配置起补充性作用;计划市场配置起调控性作用。市场配置是由市场主体按照经济效益原则自主投资配置文化资源,计划配置是由国家按照社会效益原则无偿投资配置文化资源,计划市场配置是由国家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原则投资配置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图书出版业向为"文化宠儿"和"高尚职业",然而,目前中国图书出版业存在五大"病根"图书出版的动机愈来愈呈现出非文化传承取向;有限的学术出版资源被滥用浪费;为读者出书的比例不高;贪大求多的浮躁风气愈来愈烈;出版业诚信度差强人意.这五大"病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混合体,是中国图书出版业面临的深层次困境,需要引起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