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发生涉我境外突发事件的潜在风险逐渐增加。由于缺乏统一、高效的应急响应国际合作机制与平台,在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等跨国性重特大突发事件中,初期应急救援效果往往不甚理想。2006年以来,欧盟不断加强跨国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并于2013年升级为综合性政治危机应急响应机制(IPCR),在协调各成员国共同应对欧盟内部的跨国性大规模突发事件以及参与其他区域的国际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借鉴欧盟经验做法,我国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跨国性综合协调机构、危机沟通信息系统、应急响应流程、联合应急演练等工作,不断提高政府跨国应急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非典”事件、禽流感事件以及2008年的南方雪灾,四川、甘肃地震,一次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直接考验着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不能仅仅依靠经验,更重要的应当依靠法制。事实证明,突发事件的应对要实现由个别调整向规范调整的转变,以减少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任意和无预期。只有不断完善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措施,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使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有法可依,才能减少突发事件给国家、  相似文献   

3.
关键词:卫生应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该法由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和附则七个章节构成,并将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发布本法的目的是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社会》2013,(12):20-22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我国公路通行状况已经根本改变,公众的关注点已经从"走得了",转变到"走得好"了。陕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分组审议《陕西省公路条例(草案)》。审议时委员们认为通过人大立法全面保护公路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在约定中对收费公路提出符合社会愿望的准则,并实行长期动态的修正和监督机制很有必要。审议时委员们提出将公路突发事件的应对相关制度要规定,如要求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毁损公路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提出公路突出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应急物资储备、调配体系。逐渐形成职能明确、权责对等、统分有序、精简高效的公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行政征用补偿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雷 《法治研究》2010,(2):65-69
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行政征用补偿制度发生于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过程.是突发事件应对中单位和个人财产权克减与保障的集中体现。本文着重分析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行政征用补偿制度的特征,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行政征用补偿制度的规定及不足,提出应当理顺行政征用与征收的关系,制定统一的行政征用(征收)法,调整征用补偿原则,明确行政征用补偿标准,完善行政征用补偿法律程序,将行政征用补偿纠纷纳入司法审查范围。  相似文献   

6.
刘双丰 《行政与法》2013,(12):92-95
本文分析了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应当具备的洞察和鉴别能力、统御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快速反应和决断能力,提出了提高领导干部应时突发事件能力的对策,即应当充分认识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学习,重视在实践演练中提高,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邓浩 《法制与经济》2009,(12):124-125
近年来我国面临突发事件频发的极为严重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的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政府有效应对危机和提高行政能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对政府各方面的建设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从贯彻落实该法,政府应强化主体意识、加强依法行政、实施人才资源的培训开发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提出了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提高行政能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面临突发事件频发的极为严重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的应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政府有效应对危机和提高行政能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对政府各方面的建设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从贯彻落实该法,政府应强化主体意识、加强依法行政、实施人才资源的培训开发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提出了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提高行政能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于提高我国社会公众应急能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突发事件来说,它不仅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挑战,更是对社会整体应急能力的考验。作为突发事件直接“受灾体”的社会公众,更应该加强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本文对社会公众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以及我国普通民众的应急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社会公众参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应急管理的决策指挥机制分为先期处置、应急响应和应急结束三大流程加以规范。目前,北京已经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三加二"应急管理模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然而,北京目前的集中式应急指挥体系与分散化部门权责之间存在着冲突,决策指挥机构间的权限划分不够清晰;在应急信息管理中尚存在着制度导向的误区,在应急决策过程中缺乏专家参与制度。北京城市应急决策指挥机制应当强化应急决策指挥机构的权威性,建立统一的应急信息平台系统;重构应急管理中信息公开的理念、范围和方式;建立和完善应急决策指挥过程中的监督机制和专家顾问的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1.
政府应急征用作为弥补政府储备不足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政府应急管理。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从法律至各级各类预案的层级完备的政府应急征用法律规范体系,但是由于现有规定中的条文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和缺乏全国性专门立法等情况,仍然存在征用主体和被征用人权力(利)义务不清晰、征用和补偿程序缺失、征用补偿标准模糊等问题,直接影响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果,需要从制度上进一步明晰征用主体以及被征用人的权(力)利义务,建立征用和补偿程序,完善公平合理的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完善中国的应急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于川  梁爽 《河北法学》2011,29(5):56-64
应急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志愿服务组织者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中提供、开展的志愿服务。应急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特殊形态,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发展的不确定性、危害的严重性和公共性、时间的紧迫性以及采取特殊措施的必要性等特点,法律应当就应急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组织与管理机制、组织化与专业化保障以及应急志愿者面临的特殊风险及其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规定,通过法律保障发挥法律调整社会关系、应对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对应急志愿服务作出积极回应,加以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中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稳定公众情绪,形成应急联动,降低应急成本,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当前,我国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沟通能力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应从完善应急设施、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应急培训、提升责任意识、加强对公众的沟通和引导、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管理等方面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信息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我国社会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群体性突发事件严重地挑战了我国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必要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研究,建立起相关的应急机制。因此,本文在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赋予了政府应急处理的权力,有利于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但如果政府应急处理权力缺乏监督、不能合理合法地应用,则会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必须建立相应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实行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让公众对突发事件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地监督政府应急处理行为,更好地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陈治 《法学论坛》2022,37(1):87-96
在应对突发事件而组织、调配、动用公共资源的过程中,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财政应急实践又是透过预算法上的一系列应急机制进一步展示其行动轨迹的,能否在预算层面提升公共资源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利用水平成为审视国家应急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准。然而,分析预算法上的相关应急机制安排,发现其适用范围过于局限于紧急处置阶段,缺乏风险预防的制度化考量;当风险转变为现实危机时,应急机制又过于注重资金保障,忽视预算法内在的行为约束要求;进一步到恢复重建阶段,预算法应急机制还面临与预算法之外的其他风险应对专门立法的关系调适,以克服支出法定化及预算僵化的困扰。整体观之,预算法提供的应急机制远未适应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应对的实践需求,与其支撑国家应急治理体系建设的应有定位存在明显差距。基于此,有必要面向风险预防需求扩展预算法应急机制的适用范围,区分不同阶段、不同类型预算法应急机制的保障与约束需求,协调预算法与其他风险应对专门立法的关系,使预算法真正承载突发事件的应对重任。  相似文献   

17.
刘辉 《法商研究》2023,(2):20-31
重大突发事件中金融应急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破解突发事件带来的“需求抑制”。必须将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金融应急管理权纳入法治的框架,通过对其进行权力谱系的解构,实现金融应急管理基本原则、权力主体和行为治理的法治化。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中金融应急管理的法治化应当坚持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从实际金融结构出发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原则、一致行动并保持透明度原则。在主体选择上,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应急管理委员会模式。在权力治理方面,应按照前瞻性指引和紧急窗口指导行为、紧急金融宏观调控行为、紧急金融市场规制行为、紧急金融救助行为等权力类型,分别纳入相应的法律治理轨道。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公共应急体制的再改革及其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SARS危机之后,我国的公共应急体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并不彻底,没有完全实现应急资源和应急力量的实质性整合,这种不彻底性及其后果在新近的突发事件应对实践中屡有表现。因此,在短时间内,我国的公共应急体制还将面临着再一次改革的任务,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应急组织体系,彻底打破"条块分割",以建立一体化的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应急管理的权责重心并以此为基础理顺纵向的府际关系。*  相似文献   

19.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应对保险业重大突发事件(以下简称“重大突发事件”) ,维护社会安定,确保保险业正常运行,及时履行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职能,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重大突发事件,是指与保险业相关的、突然发生的,可能严重影响或者危及保险业正常运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社会安定的自然灾害、重大意外事故以及其他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认为应当采取应急处理机制的重大事件。第三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主管机关,负责指导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20.
社区是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沿阵地。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对于"平安重庆"建设、"和谐重庆"构建、确保重庆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在西部全面实现小康具有重大意义。有必要对"紧急事件"、"危机"、"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应急管理能力"与"应急能力"概念进行辨析,界定"社区应急能力"概念的内涵,辨识社区应急能力构成要素,分析重庆市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重庆市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