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侨园》2016,(1)
正大概未见其貌总想睹其真容——因为这个斜塔,我们行程本应从罗马前往佛罗伦萨,却在中途拐了一个角,来到了这座中外闻名的比萨小城。说心里话,在这里不怕大家笑话,我是先知道意大利比萨饼的,而后才知道比萨斜塔的。但一迈进比萨的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塔等组成的世界最著名建筑群,不知为什么,看上去犹如国际象棋盘上的棋子竖立在广场上,确实有点超出我的意料,不仅比我想象的比萨斜塔更美,还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究其原因,我看不外平三条:一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前这座比萨斜塔尽管经历了820多年凄风苦雨,斜塔还是那么雪白如初,还是那么一尘不染,确实使  相似文献   

2.
来稿摘登     
反腐败的一种心理障碍 江西江新造船厂钟长石:反腐倡廉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党中央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有些地方的腐败现象还有蔓延的趋势。深究一下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许多干部群众对此存有心理障碍是重要的一条。譬如,有的人认为,反腐败也得有“中国特色”。我国监督机制上有缺陷,常常是被监督者领导监督者,这种监督上的错位,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这种“中国特色”的反腐败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是“光响雷,不下雨”。有的监督人员也说:“反腐败不能不反,不能真反,不能大反”;反腐败“要看风头,看来头,看领导点头、摇头还是皱眉头”。有的还讲,反腐败要做到“五反”、“五不反”,即:“反下不反上,反小不反大,反  相似文献   

3.
朽木 《民主》2003,(12)
程维高终于落马。这是一个无惊无险的结局,一个稍有常识者都能“预见”到的结果。以至于有人在说:要是程维高没事,那才叫怪呢。为什么? 因为有先兆,有迹象。世上之事,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总是有蛛丝马迹可寻。何况,程维高之前,还有李真这样一条“大鱼”!李真者,程维高的前秘书也。其人小小年纪,大大派头,在河北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贪赃枉法,为所欲为,故尔有“第一秘”、“二书记”之称。从现在的材料看,还不止一个李真哩,李真之前,程尚有一个秘书吴庆五,也与李真一路货色。现在这两个,一个一审判死刑,一个被判死缓,“栽”了,终于走到了身败名裂的地步。秘书就是秘书,有自己的职责。但是,这几年,秘书的身份却不断看涨。你看李真,竟恬不知耻自称“河北第一秘”起来,我想,他是“比  相似文献   

4.
行为科学有一个著名的“保龄球效应”;保龄球场上的指导者评价打球人,一个人一球打过去,打倒了七个瓶子,剩下了三个。面对这样一个确定事实,有两类指导者。一类指导者板着脸孔指责说:“怎么搞的!还有三个没打倒!”另一类指导者则微笑着用期待的目光和肯定的语气说:“好!打倒了七个!”这时候,在被评价者心里大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反映:第一个指导者评价以后,被评价者心里不大痛快地想:“你怎么就没有看见我已经打倒了七个!”很是不服气。后一个指导者评价以后,被评价者内疚地想:“我怎么搞的,还有三个没打倒,下一次一定把它干掉!”这就告诉我们,在静态确定性评价与动态指向性评价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把鼓励和期望看得比批评更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6.
我这个科班出身的京剧演员参加拍电视剧,是破天荒头一遭。记得一开始,林汝为导演找我面谈,我一个劲儿地推托,总是说:“不成,不成啊!您还是找别人吧!”没想到林导演还真有拧劲儿,说什么“我要找北京味儿浓的演员,你就象韵梅”。实在拗不过,我只好答应:“试试看吧。” 能够到电视荧屏上向千千万万观众显一显身  相似文献   

7.
清 人沈起凤的《谐铎》中有则《一钱落职》的故事 ,说的是南昌某生 ,随父任在京。一天在书肆中见一少年买《吕氏春秋》时 ,无意将一枚钱落于地上。某生就用足踏着 ,待少年走后 ,拾起了这枚钱。旁边一老翁看到 ,叩问了姓名 ,冷笑而去。后某生得常熟县尉 ,投刺拜谒上台汤公 ,十谒不得一见 ,巡捕传汤公命 :“令某不得赴任 ,名已挂弹章矣!”某问 :“何事弹劾?”汤公回答说 :“贪。”某自思尚末思职、何得有贪?复传汤公命曰 :“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 ,能不为纱帽下窃贼乎?”《鹤林玉露》中还有一则《一钱斩吏》的故事 …  相似文献   

8.
“欢迎你们来这里住。这里离你们学校近,环境优美。”“你们喜欢吃什么,尽管说;晚上有一个专门的房间供你们留学生看电视,还有……”,房东米克尔夫人从房外到房里,从楼上到楼下,领着我们两个新来的中国学生边参观,边介绍。她的热情好客使我们很快便同意住在她家里了。  相似文献   

9.
槐下居随感     
一、君仁臣真 战国时魏的国君魏斯任命乐羊当三军总司令,攻陷了中山国(今河北省灵寿至唐县一带)。随即把它并入魏国版图,作为儿子魏击的封邑。有一次,魏斯问他的臣僚:“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一致回答:“仁慈的君主。”只有任座一个持异议,插嘴说:“你得到土地,不封你的弟弟,而封你的儿子,怎么能称仁慈?”魏斯勃然大怒。任座一看苗头不对,立即告辞退出。魏斯再问另一位臣僚翟璜,翟璜说:“你当然是仁慈的君主。”魏斯没好气说;“你怎么知道?”  相似文献   

10.
十年前,我生活在大别山区的一个只有六七户人家的小山村里。1976年我初中毕业回乡当了民办教师,在那山沟里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然而我的头脑中却绝少现代意识。那时的我,还是个“臣民”。 记得山村一位学生问我:“清朝完了以后叫什么朝?”为了解释得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我竟说:“有一个短命的‘蒋家王朝’,还有现在的‘社会主义朝’。” 毛主席逝世后,我曾跟我那1952年入党的母亲一起为毛岸英的牺牲痛惜不已。我觉得,“主席”和“皇  相似文献   

11.
近日,听到一位同志谈论说:“一个干部在哪个单位能干一辈子,一张纸就刮走了,工作就是熬时间呗。”这使我想到社会上一些干部把自己所担负的工作当作临时的,或当作走上更高层次的跳板。他们有一种工作哲学,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认为只要不出大问题,工作平平庸庸也能提拔。于是,工作马马虎虎,应付差事,不敢创新。还有一种与此表现不同但本质一样的情况,表面上看工作积极性很高,但只讲形式,不讲实效,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干工作是给领导看的,其目的是为了提拔重用。  相似文献   

12.
何必都去挤“独木桥”? 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是值得认真探讨的。记者在调查中,听到一些令人深思的事情:广西有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解放以来,送走了一批批高中毕业生上大学,为国家培养了20多名厅、局级干部,但这个县江山依旧,群众温饱尚未解决;广西还有一个民族贫困县,有一年,一名高中毕业生考上了大学,全县开会放鞭炮庆祝,而对90%的学生却不屑一顾;还有一个边远民族省份,竟不看当地实际需要和可能,提出创  相似文献   

13.
谷雨之前,到中州河南参加一次会议。主人说,“谷雨三日看牡丹”,不妨先去洛阳一游。我们欣然从命了。 这是一个星期天。赏花人流象潮水一般,涌向市中心的王城公园。园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这传神之句,正可以用来形容眼前的盛况。 我们走近花坛,边看边听管理人员介绍:那瓣如着蜡、花楼高起的是花王“姚黄”;那状如皇冠、端庄丽雅的是花后“魏紫”;那喷红吐焰、溢光流彩的是“洛阳红”;一株并蒂开出紫、粉两色花儿刚叫“二乔”;粉嫩娇羞藏叶间的叫“新嫁娘”;花瓣薄软、似呈醉态的叫“醉杨妃”;还有“出水洛神”、“峨嵋仙子”、“紫盘托桂”、“兰田飘香”……真个是花好名更雅! 自古道:洛阳牡丹甲天下。我国产牡丹的地方很  相似文献   

14.
齐夫 《民主》2006,(10):46-46
前不久,著名学者季羡林看了他的学生编辑的《此情尤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前言初稿后,很不高兴,坚决要求删去“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终身教授”等“高帽”。他对编者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得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是学者,是教授不假,但不要提惟一的,文科是惟一的,还有理科呢?现在是惟一的,还有将来呢?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部分在学术上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外人这么说,是因为他们不…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某县在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有一个乡汇报工作时,大讲如何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法、措施和成效,引起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会后,县里组织各乡镇负责人前往参观学习。可到实地一看,根本不是那回事,这个乡的主要领导不得不说了真话:我们是把“想法”说成了“做法”。  相似文献   

16.
漫画家对生活的观察,真是入木三分。请看这幅漫画:一对打扮入时的青年情侣,对一处挂着“小神仙”招牌的卦摊儿不屑一顾,说,“别理会这迷信货色”!可转过身去,那位女郎却拽着男士一溜小跑,奔向一个用电子计算机“科学算命”的卦摊儿,并且得意地说,“咱们相信科学”! 小小一幅漫画,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17.
论随大流     
有一次,苏东坡举行家宴,大书画家米芾也在座。酒过三巡,米先生突然向东道主提了一个古怪的问题:世人都说我狂,您老兄怎么看?东坡答道:“吾从众!”(《候鲭录》)在这个场面,聪明绝顶而又有骨气的苏东坡为什么也随大流呢?  相似文献   

18.
钱锺书先生有云,做学问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见树不见林”,另一则是“见林不见树”。近几年我在做“京剧审美和京剧文化”这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问时,就常有这种感慨:既要从学问之“树”观察到微观事物的复杂和深刻,又应当跃升到学问之“林”的高度,去寻求宏观层面上的哲理。 先讲一个例子。去年11月底,上海《新民晚报》忽然电约一篇纪念余叔岩百岁生辰的文章,要求两三天就得交稿。原来自12月3日起,沪上将举行纪念余派的盛大演出。我十分感谢信任,同时又非常踌躇。因为我1942年出生,余叔岩1943年去世;加之这些年  相似文献   

19.
有了钱,投资一个合适项目,扩大再生产,赚更多的钱,这是经商做买卖的人惯用的思路。可是投资什么项目好呢?这就要看投资者对市场的了解程度,看此人究竟有多远的眼光、多大的魄力了。据汉高诱《吕氏春秋序》记载,富商吕不韦经商到邯郸,遇见正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公子楚,马上敏感地认为“此奇货也,不可失”!《战国策·秦策》中讲得更详细,说吕不韦见到公子楚以后,回家与父亲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吕不韦问:“种地得利能有几倍?”父亲答:“十倍。”吕不韦问:“贩卖珠玉利有几倍?”父亲答:  相似文献   

20.
最近到江西井冈山看了看,有两点印象比较突出:一,有些干部说起山区经济前途,仍有不少的“愁”;二“愁”逼得他们焕发了精神去求发展。愁从何来? 我这次进山去了遂川、永新县两县和井冈山市。井冈山市是由遂川、永新、宁冈三县边区划出来的一个县级市。这几个地方都是贫困县(市)。我说这些地方的有些领导现在还在发愁,自然不是再象过去那样愁民没有饭吃。现在是一种新愁。一位县委书记对我说,现在他最怕上面通知给职工长工资、加补贴,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