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哲学理论界似乎有一种普遍而且根深蒂固的信念,即唯有否定性才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质,因为马克思把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1](P163)列宁也认为黑格尔关于"这个否定性是自身的否定关系的单纯之点,是一切活动的,即生命的和精神的自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出版180周年。黑格尔这部年青鼎盛时期的成名之作,奠定了他哲学王位的坚实基础。我们看重它,在于它那神秘迷离的外壳之内充满了精深独到的现实内容。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哲学、作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的精髓:实践唯物主义、否定性辩证法、唯物史观,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它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3.
韩振江 《理论月刊》2007,(12):49-52
齐泽克是当代西方思想界多产的拉康精神分析学派哲学家。他致力于把拉康艰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精髓延展至意识形态、主体性、通俗文化、电影网络等方面,把拉康理论予以哲学化、社会化和通俗化。齐泽克以"实在界"为核心概念全面继承了拉康的晚期哲学思想,并融合马克思主义知识传统,在与阿尔都塞对话的基础上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同时,他还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拉康化读解,提出拉康式分裂主体思想,试图在后现代哲学语境下再续西方主体性批判传统。  相似文献   

4.
拉康与法国女性主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介绍精神分析同女性主义关系渊源的基础上,分析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对法国女性主义的影响,及法国女性主义者对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批评与接受,重点突出拉康同三位法国女性代表的关系,她们是克里斯蒂娃、艾瑞格瑞和西苏。  相似文献   

5.
王德贞 《前沿》2008,(7):25-27
针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否定性辩证法思想,进行分析,揭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性质和合理内核,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以前的辩证法理论与传统形而上学是统一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开始把辩证法与传统形而上学对立起来,成为反形而上学的一条重要的道路。这条道路经由马尔库塞,一直延续到阿多诺,并在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中得到了最终的完成。阿多诺把辩证法的"否定性"发展到了极致,彻底地摧毁了传统同一性哲学。当非同一性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特征的时候,探讨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理论就成为辩证法理论研究下一阶段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认为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在自由意志经历了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中,法也相应由抽象法、道德的法发展到伦理的法。黑格尔从哲学角度对法的概念的阐释,对于我们从法哲学领域进一步深入理解法与伦理、道德、法与法律的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追问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文 《前沿》2003,(8):23-25
人类生活离不开对真理的首肯 ,二十世纪的思想离不开黑格尔哲学。黑格尔从批判直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出发 ,提出只有概念思维才能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才能通达真理。黑格尔把认识世界的原则概括为实体即主体这样一个命题 ,绝对既是实体又是主体 ,内在地包含否定性的辩证运动 ,这是我们认识真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但二者又有根本的区别。首先,基础不同。前者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后者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源于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它的主体是运动着的客观物质,是对物质运动的概括、总  相似文献   

10.
陈华森  王宝林 《前沿》2007,1(10):17-20
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强调国家、普遍性对个人、特殊性的优先性,强调二者的辩证统一。黑格尔在强调国家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和否定个人及其自由、权利和福利的存在,相反,他是十分重视的。本文通过挖掘黑格尔的国家观和个人观,澄清有关黑格尔国家学说"极权主义"的误解,同时论证其非极权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1.
袁小云  许丽平 《求索》2012,(3):110-112
齐泽克作为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继承人,对黑格尔和马克思进行了拉康式的解读,开辟了意识形态理论新场域。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社会意识,还是一种社会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和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三种形式。齐泽克把意识形态当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幽灵",把意识形态界定为一种"社会存在",齐泽克的这一理论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但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又存在其难以逾越的缺憾。  相似文献   

12.
论艺术否定性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 《湖北社会科学》2007,(11):127-129
西方艺术思想史上对艺术否定性的认识经历了传统层面阶段、形式——社会层面阶段和本体层面阶段等三个阶段。传统层面可以分为"再现"和"表现"两个相"否定"的连续过程,它们都是从外部功能上突出艺术与现实的否定性关系;而从19世纪开始,艺术以转向"内"的视角"否定"了传统层面的艺术否定性观念,开创了艺术形式至上的现代主义时代;而本体层面是对前两个层面的哲学总结。可以看到,艺术的否定性不仅是面向现实而言,而且也是面向自身历史构筑的传统而作的持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张一兵 《探索与争鸣》2023,(5):111-118+179
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中,对黑格尔的《小逻辑》进行了专题性的哲学摘录,从而留下了《黑格尔的逻辑学》这一重要文本。具体内容为《小逻辑》中“存在论”第83—111节的摘录,其核心是消除现成性存在的反思性的辩证法。在这里,有质的规定性的定在的内部,已经包含着对存在与他性存在、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也就是说,定在本身就是否定之否定。在黑格尔那里,定在概念的出场是作为消逝着的东西矛盾统一关系场境。如果回到马克思此时的经济学研究中,所有资本主义经济物相化空间中出现的经济定在,都会是作为消逝着的东西矛盾统一关系场境,这是走向本质批判的必然通道。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集中体现了其哲学史观,对于中国哲学部分,黑格尔从自己的判定标准出发,否定了东方文明中存在哲学的可能性,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通过把中国历史上对于哲学的理解与黑格尔相比较,挖掘黑格尔批评东方文明的背后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之一,埃尔斯特试图通过对莱布尼茨与黑格尔相关理论的比较,以及对黑格尔与马克思相关理论的比较,来否定马克思历史主体观,并以历史个体主体观取而代之.然而,无论是埃尔斯特对马克思历史主体观的否定,还是埃尔斯特的历史个体主体观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6.
所谓否定,就哲学而言,是指事物内部推陈出新的过程.任何事物都要借助于否定而发展其自身,一个社会的进步如此,一个企业的改革也是如此.但是,在复杂的事物变化中,否定一物所引起的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变化是极其微妙的.由于否定并不是事物发展的结束,而是事物变化的开始,因而否定性并不能直接导致现实性.我们否定了过去吃"大锅饭"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是善用辩证法的大师。在批判省思黑格尔和蒲鲁东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合理运用"否定性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阶级结构和经济范畴的"内在否定"因素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确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所遭受的来自自然的、道德的、法律的和资本本身的限制,马克思为我们呈现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界域,也再次指认了"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通过对"虚幻共同体"的勘察和"真正共同体"的畅想,马克思阐释了超越资本主义的方法和道路。以此来看,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性批判中践行着"改变世界"的承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东景 《新东方》2006,(10):43-49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进行梳理,力图展示马克思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市民社会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想演化历程,以期加深我们对市民社会这一热点的理解,从而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启迪。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批判与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第三笔记本第三个“补入”的第六点,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为什么在手稿的最后会突然想到批判黑格尔?在传统的研究中,大多数理论研究者认为马克思突然转向对黑格尔的批判,是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源于黑格尔,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巨大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只是作一般理论渊源的澄清。在这里,笔者以为,传统观点有失偏颇。马克思在第三笔记对黑格尔的批判是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角度,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一种批判,而且这种批判是一种逻辑方法上的批判,可以说,此时的马克思还不…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成因追溯 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既服务于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创立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这一马克思一生的科学研究目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殊的理论成因,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为新的哲学世界观提供历史事实的论证。我们知道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产生是批判旧哲学的结果,这里面有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费尔巴哈以自然的人否定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马克思又用社会关系中的人(现实的人)否定了费尔巴哈的自然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