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有关早期红军的文献资料中,“军委”是一个经常出现的简称.长期以来,党史和军史界都认为当时红军中使用这一简称的只有一个组织,并在该组织的全称问题上发生了争议,有人认为“军委”即“中共红×军委员会”①,有人则认为应称作“红×军军事委员会”②.据笔者考证,早期红军中存在两个简称“军  相似文献   

2.
正他是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曾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留学苏联,与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战士并肩而战。仅半年时间里,就曾担任临时红四军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委员、二纵队司令员等职。1929年10月,他在广东东江右下坝战役中英勇作战,因伤势过重而不幸牺牲,年仅30岁。朱德总司令称他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红军出色将领"。他,就是来自永川的刘安恭。  相似文献   

3.
红四军创建后,转战赣南、闽西,先后召开了9次党的代表大会,其中后3次在闽西举行。在频繁的战斗中,领导人对军队建设的看法出现了分歧,争论的焦点是红四军内是否仍要设立军委。一种意见认为,“既名四军,就要有军委”,指责前委“管太多”,“权力太集中”,是“书记专政”,有“家长制”表现。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前委的领导工作重心在军队,“军队指挥需要集中而敏捷”,由前委直接领导和指挥更有利于作战,不必设立重叠的机构,硬要成立军委实际上是搞“分权主义”。为了平息这些争论,统一思想认识,前委决定召开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由介入争论不深的陈毅暂行代理前委书记来负责筹备和主持大会。  相似文献   

4.
据有关单位来函证实,刘安恭同志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在苏联学过军事,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二纵队司令员,在创建革命根据地斗争中进行了英勇奋战,一九二九年十月,在红军出击东江的战斗中,在永定与大埔交界的虎头沙壮烈牺牲。朱德总司令曾誉他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红军出色将领。他的牺牲是一大损失。过去,曾对刘安恭同志有误解,现在已经澄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调查核实,中央民政部批准:刘安恭同志为革命烈士,中央党史研究室《革命烈士传》编委会同意为其立传,褒扬革命事迹。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史学界在陈独秀“二次革命论”问题上的争论,大致分为两个阵营:肯定或否定陈独秀有二次革命论的思想。肯定的一方认为,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思想形成于1923年,主要表现为:1.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对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作了错误分析,认为中国工人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因为“产业幼稚的中国,工人阶级不但在数量上是很幼稚,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幼稚,……所  相似文献   

6.
杨成武是毛泽东培养起来的一员战将,一度也是林彪麾下的一员虎将。在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杨成武都是在林彪指挥下进行的。然而,“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在经过一系列所谓的“考验”之后,认定杨成武不是自己所需要的那种人,是靠不住的。终于作出决定:除掉杨成武。 1967年2月,所谓的“二月逆流”事件之后,林彪气呼呼地对杨成武说:“今后,军委的文件,不要再送叶帅了。” “叶帅是军委秘书长,又是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军委的文件,不送他合适吗?” “不叫你送,你就不要送!”林彪甩手走了。 随后,杨成武又去请示周恩来,得到的答复是,  相似文献   

7.
85年前,在红4军党的"七大"上,曾经围绕"要不要设立军委"的问题爆发过一场公开争论,这是红4军历史上的一次大波折。这场争论的分歧由来已久。自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以来,关于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的问题,就在红4军党内和军内产生了一些不同意见和主张。但由于当时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分歧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从永定湖雷的前委会议开始,争到上杭县的白砂、连城县的新泉,再争到龙岩的"七大",最终演变成一场波及全军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看似是  相似文献   

8.
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稼样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外交人民委员,同时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历史把25岁的王稼祥推上了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的重要岗位。从这时起,到1945年的14年间,除因出国治病和军委领导机构调整外,他连续担任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达12年之久。在中央苏区期间、他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作战,主持红军政治工作,花费了大量心血,被公认为红军的四大领袖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31年12月参与领导了著名的宁都起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9.
一种意见认为否定是事物中新质的因素,事物被否定、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倒退这种现象,是原来肯定的东西的重复,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复辟,它是旧东西暂时压倒了  相似文献   

10.
(一)自从学术界展开了对杨献珍同志和艾恒武、林青山二同志的“合二而一”观点的讨论之后,许多报刊发表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柯阳同志在他的《关于“一分为二”的对话》中,把这次争论归纳为四派意见:(1)“代替说”——认为“合二而一”是对立统  相似文献   

11.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当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放弃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中央红军经一年多艰苦转战,途经十二省,行程两万五千里,最终到达陕北。在伟大的长征中,一路上为红军提供敌军情报的主要是军委二局,他们通过破译敌军密电,为红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立下了大功。对军委二局的特殊功勋,毛泽东主席曾多次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长征有了二局,我们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像的”。  相似文献   

12.
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说,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合后,举行中央军事委员会会议。会上就在何地建立革命根据地问题展开争论,他主张西进计划,认为这既可“避战”,又可“争取较长时间的休息”(第三册第二三三页)。他还说,参加会议的人,大多表示应避开战争,找一个能有较长时间休养生息的地方。因此,他们“也没有否定我的西进意见”(同上)。历史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3.
1997年12月上旬,上杭县收到肖克将军寄来的为该县白砂镇早康村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的题字。 红四军早康会址位于上杭县白砂镇往旧县、才溪方向的交通要道上,原系早康村严姓人的宗祠“东洋堂”。1929年6月8日,红四军在头一天攻克白砂镇后,为解决困扰已久的四军党内对前委之下设不设军委的争论问题,在这里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肖克将军时任一纵队第二支队长,参加了这一会议。会上,与会者以举手表决的方式,以绝对多数通过了撤销以刘安恭为书记的临时军委的决定。虽然这次会议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四军党内的争论问题,但从组织上使前委的领导得到加强。同年7月29日,红四军迫于三省敌人纷纷向闽西腹地压缩的紧急情况,在上杭的蛟洋召开了前委紧急会议,决定分兵打破敌人的“会剿”。由于军情紧迫,会议中途又再次转至白砂早康的“东洋堂”召开。会后,红四军各纵队实施分兵游击计划,在闽西各地广泛发动群众,进一步点燃起熊熊革命烈火,打破了敌人的“三省会剿”计划。这就是军史上有名的“七月分兵”。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实事求是精神,冲破了“四人帮”对洋务运动研究所设置的“禁区”,出现了研究和讨论的热潮。其中,洋务运动的目的问题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一种观点是基本否定。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巩固清主朝的统治。它是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罪恶产物。持这种观点者否认洋务运动存在着抵御外国侵略这个具体目的,认为它口头上  相似文献   

15.
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在军事方针上,与军委发生了一场争论。争论焦点在于:两军团是集中行动、统一指挥,还是分开行动、各自直受军委指挥?是集中兵力挺进湘西北开展攻势作战,还是红六军团单独进入湘西建立苏区?55年过去了,争论的是非曲直早已为实践所证明。今天,我们进一步探讨争论的由来和主要分歧,了解争论的实质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全面认识“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合伙是否为独立民事主体之争论 关于合伙是否为独立民事主体之争论,在我国由来已久。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持否定观点,认为合伙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一派持肯定观点,认为合伙具备民事主体资格。两派关于合伙的概念、特征亦因服务自己观点的目的而呈不一致性。持否定观点的学者认为,合伙是一种契约关系,合伙与成员不能分离,因此自罗马法起,许多国家均把合伙放在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史界空前活跃,对古田会议前后若干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突破。本文对这一党史研究领域的新情况和新成果作一概述,供同志们参考。一、关于红四军党的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史资料的逐步开放,党史界围绕红四军党的“七大”的功过是非,就以下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红四军党的“七大”发生争论的由来。目前党史界对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意见强调“争论是以军委设立与否为起因”的;另一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场正确与错误的生死抗争。 这是一场高尚与卑鄙的激烈较量。 斗争的一方是“钦差大臣”张国焘。他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身份驾临鄂豫皖根据地,极力推行王明“左”倾路线。他把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作为自己的地盘和工具,用尽各种卑劣的手法,扶植亲信,打击、排挤甚至屠杀异己。在这里,卑鄙成了卑鄙者的通行证。 斗争的另一方是原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曾中生。他代表大多数党员干部的意见,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几次将根据地党和红军从危难中拯救出来。为了捍卫真理,维护党对根据地和红军的绝对领导,他在诬蔑、谩骂、围攻和死亡面前巍然屹立。在这里,高尚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  相似文献   

19.
李兴耕 《党史博采》2005,(1):113-116
赫鲁晓夫是苏联领导人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直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国内对他仍然众说纷纭,评价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修正主义者;有的认为他的改革没有触及斯大林模式的灵魂;有的认为他既有巨大功绩,又有严重错误;有的否定他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有的认为这是他一生的主要功劳;有的认为他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是不彻底的.赫鲁晓夫具有两面性.他进行了体制改革的初步尝试,但是没有取得成功.他在理论上既有右的东西,也有左的东西.通常是左和右混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窦孝鹏 《湘潮》2006,(8):55-56
开国上将杨至成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央苏区时曾担任红四军副官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红军长征中失去了根据地的依托,所需给养物资无固定来源,只能靠临时筹措。杨至成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担负起了为红军筹粮饷的任务。1934年12月中旬,党中央准备在黎平县召开政治局会议,对部队进行整编。一天,周恩来把杨至成找去,对他说:“至成同志,我们来到了你的家乡,你准备用什么招待我们呀?”原来,杨至成的老家就在黎平北边的三穗县,这一带是苗族、侗族的居住地。他离开家乡已经12年了。如今重返故乡,看到乡亲们一个个面黄肌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