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即所谓“热点”和“难点”,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议论。为了让这些问题有一个表达和争鸣的阵地,本刊特辟出“争鸣园地”,以让读者一吐心声,使各种不同的观点能够畅言和交锋。我们希望能以此推动对于群众关切的“热点”、理论研究的“难点”问题的讨论和争鸣,我们欢迎短小精悍、尖锐泼辣、言之成理、论之有据的批评和反批评。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的改革,作为一个与旧体制逐步剥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现代文明的艰苦探索。《河殇》把握了这个敏感的时代脉博,以深沉的理性思考与视听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从初播到重播,收到上千封热情洋溢的观众来信,在沉寂了的影视坛上产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3.
政论体的现代思辨型的电视系列片《河殇》的问世,不仅在中国大陆知识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震动了广大的普通电视观众,引发了一场辩论和相当广泛的"河殇热".编导者夏骏、王湘鲁说:"在这些以全方位的展现而震动了社会思潮的镜头中,百分之九十九是观众已在不同的电视片中看过了的."镜头中的龙雕、石佛、长城、秦兵马俑以及西北黄土高原的凄凉景象,黄河那夹带着大量泥沙的浑浊波涛,还有那一幅幅的现代  相似文献   

4.
<正> 十年改革,结束了我国封闭和停滞的局面。对外开放,使我们痛切感到祖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实在太大,我们有很多方面需要急起直追,太多的弊端需要彻底革除,太多的历史包袱需要彻底抛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十分钦佩《河殇》的青年作者们冲击历史传统的革新精神!他们的一曲《河殇》挽歌,唱出了要告别“黄河文明”的心声;一首“蔚蓝色”的赞美诗,表达了要用这种迷人的颜色尽染黄水、黄土、黄种人的志向和决心。在这里,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共鸣和反思,这就是:《河殇》洋溢着一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感!我深信,一个有强烈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不甘落后、不会沉沦的民族;他必能自立于世界民族  相似文献   

5.
对《河殇》的评价必须基于对现实的认识。1986年的学潮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使年轻知识分子中间开始弥漫一种“政治冷漠感”,他们似乎对一切都完全失望,奉行起“管他妈主义”了。对于我国目前处于攻坚阶段的改革来说,特别  相似文献   

6.
<正> 读到张国光教授的大作《要排除深化改革、开放中“巨大的心理障碍”一评〈河殇〉作者宣扬的“巨大的文化包袱、巨大的历史负罪感”论》。(载《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第11期)使我十分惊讶,这位在学术上一向以“爱唱反调”敢于创新而著称的学者,怎么会在对待电视系列片《河殇》的评价上表现出如此偏执、肤浅的认识。的确,《河殇》是以鲜明的对中国旧文化传统的深刻反思和大“逆”不“道”精神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人们从各自不同的立场、角度对它表示赞同或  相似文献   

7.
在2005年12月7日举行的“国际人权日”新闻发布会上,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阿伯女士公开对美国“黑狱事件”提出严厉批评,指责美中情局在欧洲设立秘密监禁设施和未经法律程序转移嫌犯,并明确指出此举“违反人权”。12月10日是联合国“国际人权日”,2005年的主题是禁止酷刑,以“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没想到此番成了国际社会维护人权的“斗争对象”。“黑狱”事件源起于《华盛顿邮报》。2005年11月2日该报披露,美国中情局在美国以外的8个亚欧国家建立了“黑狱”,用来关押并审讯被捕的“基地”组织重要成员,以获取“反恐”情报。紧接着,总部…  相似文献   

8.
宋人郑克编的《折狱龟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刑狱案例选编。它是从事公安、政法工作同志的重要参考书。这里对其中两篇作了断句、标点、注释,并译成现代汉语,供同志们参阅。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一词究竟意指什么?这是当今中国知识界自我反省时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一发问既包含着对长久压抑知识分子成长的极左路线的坚定反抗,也是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独立人格的内在呼唤。因此,它与其说是一种概念界说和语义分析,不如说是知识分子自身塑造形象的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但是现在,有了如此“人性化”的监狱和“知心狱警”,我们的富翁即便是身在高墙内,照样吃香喝辣,依然呼朋引伴,好生自在,羡煞旁人,羞煞穷人,亦让人不得不对监狱有了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蔡桂如 《前沿》2009,(12):198-200
作为明时代杰出的思想家,阳明立“心”学,教人“去恶为善”,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实现“天下一家”的理想社会;王艮倡“身学”,教人“修身为本”,是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实现“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王道社会。他们“心”忧天下、“心”装百姓,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安定紧密相连。研究和学习他们的光辉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自今年六月电视片《河殤》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以来,尤如在一潭平静的春水投进了一块巨石,顿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誉之者有之,贬之者有之;爱之者有之,憎之者亦有之(本刊上期对此已作简要介绍).何以一部六集电视片《河殤》的播放,会引起如此广泛的争论呢?引发一声迄今未止的《河殤》热?这是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的.诚如《河殤》主要撰写者苏晓康所揭示的那样,《河殤》的构思目的在于"呼唤全民族反省意识",在于引发人们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全面反思.而作为一个拥有十亿多人的泱泱大国的不同文化层次和政治观点的人,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性格,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有着差距很大的感情与感受,因而进行反思的角度也就大不相同.要求所有的观众在《河殤》的内涵方面达到共识,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有一点是《河殤》的欣赏者和反对者、赞扬者和批判者共同肯定的,那就是它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是博大而又深邃,它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是否能科学而又正确地解决这些重大课题,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前途和改革事业的命运.我们认为,在今天推出《河殤》这样气势不凡,敢于触及种种敏感问题的电视片,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巨大进步,不论是多么激烈、尖锐的论战或争辩,都是一种可喜的文化现象.《河殤》一至六集的标题是《寻梦》、《命运》、《灵光》、《新纪元》、《忧患》和《蔚蓝色》.限于篇幅,我们仅将《忧患》的解说词选发,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3.
人到中年,无论是脑力劳动者或体力劳动者,都面临着一系列的“紧张”,尤其是脑力劳动者。有人把科技人员的成长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准备期(从22岁到30岁),即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期。创造期(从31岁到45岁),即科技人员的黄金时代。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指导期(从46岁到55岁)这时科技人员在学术上已有一定造诣,有的已成学科带头人。衰老期(56岁以后)创造力有所减退,但阅历丰富,观察力强,适宜著书立说,培  相似文献   

14.
"即心即佛"一语出自于六祖慧能《坛经》1中的《机缘品第七》。在印度佛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根源,心性论在其发展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从天台宗就有其肇端,但直到六祖慧能,心性问题才被推向极致。慧能在继承印度佛教经典和吸收了儒道思想传统基础上,直截了当地把佛性归诸人的心性,提出了心外无别佛和自性自度的修行主张,并采用直指人心的顿悟方式把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使"即心即佛"作为禅宗的核心思想被明晰化、日常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知识分子素来具有强烈的爱国传统、忧患意识,尤其是当民族、国家危亡转折关头,这种意识就更为强烈。“七七”抗战爆发后,中国知识分子不论年龄,不分区域,面对民族危机、国家危亡,义无反顾投身于全民族抵抗运动,而不计较个人学术生命、成果得失。投身于抗战洪流朱自清在“七七事变”前只知潜心于学问,过着一种典型的学者生活。然而当卢沟桥事变枪声响起,朱自清迅速从国学迷梦中清醒过来,开始意识到中华民族除了抵抗,己别无他途。有一天,他的一个弟子要投笔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知识分子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和知识分子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正确评价知识分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知识分子在加速科技进步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是当代中国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始终面临而且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在当前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正确认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边述边评的方法,将读徐复观先生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一书的感想,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和介绍:一是界定了知识分子的内涵,二是回顾了知识分子精神困境产生的原因,三是思考了如何重塑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18.
孙健灵 《创造》2003,(8):49-49
在当今大众话语中,“知识分子”的标志不在于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社会之良心,而在于能够带来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的文凭、职称及学术成果,故伴随其成长之路的活动促成了越来越发达的“知识分子市场”,诸如文凭(分子)市场、职称(分子)市场、学术(分子)市场。这些市场不仅构成了整个社会市场体系的重要部分,而且牵动着当今中国亿万人民的神经系统,使你不得不千方百计作为消费者或生产者加盟其中,这自然会给很多人带来效用和收益,不妨对此做点“闲话式”的经济学分析。  相似文献   

19.
五六十年代那阵子,谈起知识分子弱点来,每每少不了“摆架子”这一条。虽不是什么大罪过,却也让人听了难受。倘有阶级感情特别强烈的革命同志在“架子”前头再加个“臭”字,就更不是滋味了。什么叫“架子”?没见有红头文件对它作过权威性解释。大概不只是“戴副眼镜,趾高气昂”或者“目不斜视,旁若无人”一类形体上的表现吧。细想起来,当时的所谓“架子”论,不外“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自恃  相似文献   

20.
《折狱龟鉴》对中国古代司法鉴定方面的经验有详细的论述,其所收案例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审讯心理作用重要。古代办案者利用做贼心虚心理,察言观色,暴露真凶;利用思维定势心理,细心观察,锁定真凶;利用错觉心理,瞒天过海,揭露真凶;利用惧证心理,使用证据,辨别真凶,成功地破获很多疑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