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我国史学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中持土地国有制之说的以侯外庐先生为代表。他说:“中国中古封建是以皇族地主的土地垄断制为主要内容。而土地私有权的法律观念是没有的。这里所谓的法律观念是指着所有权在法律上的规定,至于在法律之外的事实如由于特权而得的占有权,是另外一件一件事”(《中国封建社会史论》第11页)。对于侯先生的以上结论,主张中国中古社会为土地私有制的学者们提出了反驳意见,他们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私  相似文献   

2.
詹爱萍 《中国公证》2006,(12):44-48
土地国有制与土地私有制并行,构成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总格局,而战国时期从土地国有转化为土地私有则为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演变的先河。其后历朝莫不如此,只是二者主次角色时有转换,相应地,作为土地等不动产物权法律保障的证明制度体系——国家公证与民间私证也同样在数千年的封建制度框架下起起落落。至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一方面尽管土地私有与国有仍然并存,法律上亦认可“公私田”之分,但对于国有土地实行了较为彻底的均田制改革,对土地买卖行为进行了限制,并由官府介入对买卖契约进行“公验”,以监督土地买卖;另一方面,唐代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财产关系的复杂化,毕竟为民事法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础。因此,从中国民事法律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唐代民法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相应地,与商品民事经济关系息息相关的法律证明制度也由此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公证制度的复苏与重生、民间私证文化的繁荣与勃兴。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一部基本法。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进入了法制管理的新阶段,为依法管好用好土地,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4.
读《“畸”的自述》(载《人民司法》1983年第6期)后,我有些不同看法。 “畸”是古汉语中的一个字。 《康熙字典》是这样解释的:“畸,残田也。井田为正,零田不可井者为畸。地势多邪曲,井田取正方,则田必有畸零。划井者必计零以足其数。”浅白地说,井田制施行的时候,划分井田剩下的头、尾、边、角  相似文献   

5.
传统地权秩序对土地承包权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向红  吴向东 《法学》2007,(5):113-121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是表面现象,关键是所有权的权能可否具体化。“主体虚位”是一个假问题,真正的“主体”一直存在着,只不过它被遮蔽了。真正虚位的是所有权本身。农村地权秩序依然是传统的“前所有权”结构,地权呈现为一种以收益为支点的管业秩序,与所有权无关。均田制、一田多主制、土地承包制都是某种管业形式,三者可以直接比较:若以农民的具体利益作为比较尺度,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一田多主的“田面”,而非土地承包权。但是,向“田面”的发展意味着农村文化生态的根本变迁,这不是法律问题,而是一种政治抉择。  相似文献   

6.
直诉,是指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控告人可超出一般受诉官司和申诉程序的一项诉讼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到了唐代,直诉制度渐趋于完善。唐代的直诉方式,共有五种:(1)邀车驾。这是指凡案情重大而不得伸理者,可于皇帝出巡之时,于其车驾行处,跪伏路旁申诉冤抑。《唐律·斗讼》“邀车驾挝登闻鼓诉事不实”条疏议云:“车驾行幸,在路邀驾申诉。”(2)挝登闻鼓。唐朝在东、西两京王城门外置有大鼓,名之曰“登闻鼓”。伸冤者挝登闻鼓(即击登闻鼓)以诉。挝登闻鼓诉者由右监门卫负责奏闻。《唐六典·刑部》规定:“受表者,又不达,听挝登闻鼓。”注称:“挝于鼓者,右监门卫奏闻。”(3)立肺石。唐时又在东、西两京王城门外同时置有赤石,名曰“肺石”。凡老幼不能挝登闻鼓者,则可立于肺石之上。立于肺石诉者由左监门卫负责奏闻。又《唐六典·刑部》规定:“若茕独老幼不能自中者,乃立肺石之上。”注称:“立于石者,左监门卫奏闻。”(4)上表。这是说,凡经三司处断而仍不服者,即可采取此种方式,向皇帝呈递奏书,“披陈身事”。其奏书由三司监受转达。《唐六典·刑部》规定:“经三司陈诉又不伏者,上表。”《唐律·斗讼》“越诉”条疏议曰:“受表恒有中书舍人、给事中、御吏三司监受。”(5)投匦状。这是武则天掌政时期新增加的一种直诉方式。铜匦,即铜匣子四个,分东、西、南、北方向,置于庙堂,其西称为“伸冤匦”。“有得罪冤滥者投之”(《旧唐书·刑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一田两主”习惯,在地权结构上体现出了二元结构的本质特征,所有权(田底权)和占有权(田面权)并列,各自成为永久性的独立物权。这种地权结构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缓解土地稀缺压力、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作用,其制度资源对于当代中国土地法制的完善仍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世界博览会标志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世标条例》)自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施行几个月以来,弘辉房产侵犯世界博览会标志权利的“世博第一案”已经二审终结。《世标条例》的施行和正在出现的相应法律问题,引起了知识产权法学者的高度关注。2005年7月16日,上海市法学会、上海市世博局和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联合举办了“世界博览会标志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会议就世博标志保护的五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讨。这五个问题是:(1)《世界博览会标志保护条例》中“商业目的”(包括“潜在商业目的”)使用的具体含义;(2)《世界博览会标志保护…  相似文献   

9.
论土地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1986年6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加强自然资源立法、实行以法管理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学习、掌握、推行《土地管理法》,并探讨进一步完善土地立法的途径,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宪法和法律确定的基本国策我国宪法第九条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第十条规定:“一切使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古典讽刺小说。正如鲁迅指出的,“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它出现在十八世纪中叶,所谓“乾隆盛世”时期。其实这时根本不是什么“海晏河清”的“盛世”,而是危机四伏的封建末世,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与崩溃的时期,用作品的话说,“天下自此将大乱了。”(第一回)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反映了什么内容,这部小说的思想意义是什么呢?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1.
《法学》1991,(11)
《民事诉讼法》第270条明文规定:“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同时废止。”《民诉法》的生效施行和《民诉法(试行)》的废止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上的变化。依据《民诉法(试行)》而确立的国家银行和信用合作社贷款在清偿债务程序中的优先受偿权,因《民诉法》的施行和《民诉法(试行)》的废止被取消。《民诉法(试行)》第180条规定:“被执行人被执行的财产,不能满足所有申请人要求的,按下列顺  相似文献   

12.
子建嵘 《中国法律》2009,(1):13-15,73
中国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业法和土地承包法都有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规定。1982年宪法第十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1987年施行的《民法通则》第七十四条将宪法中的“集体所有”具体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3.
李祖明 《知识产权》2003,13(5):51-53
一、问题的提出2002年10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46次会议通过公布,并自2002年10月15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十六条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时事新闻。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新闻界对此条司法解释反应非常强烈,新华社主办的新闻业务刊物《中国记者》在“2002年:中国新闻界回望”中将该条司法解释理解为“时事新闻纳入著作权保护范围”进而列入中国新闻界在2002年的重要政策…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令第15号)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以来,对加强土地管理,惩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保护国家耕地  相似文献   

15.
199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下称《担保法》)正式施行,该法对保证、抵押、质押、定金和留置等担保形式作了较详尽的规定。1995年8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票据法〉、〈担保法〉的通知》(下称《通知》)中明确指出:“对在《票据法》、《担保法》施行前发生的票据纠纷、担保纠纷案件诉至法院的,适用当时的有关规定;如果当时没有规定的,可参照《票据法》、《担保法》的规定。”《担保法》施行前关于保证的经济活动仍会在《担  相似文献   

16.
张信林 《山东审判》2005,21(3):97-98
2003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核心内容,非常强调土地使用关系的稳定,突出“30年(耕地)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原则上不调整”的方针,被誉为中国第三次土地制度的大变革。制度的变革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带来实践操作上的困惑。近年来,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呈现上升的趋势,基于农村问题的地域性和复杂性,该类案件已经成为审判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一、两种不同性质的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法》规定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承包合同,一是家庭承包。家庭承包是本集…  相似文献   

17.
前言     
2006年4月,在海滨城市厦门,由国务院法制办主持的“《仲裁法》修改暨中国仲裁协会章程起草研究工作座谈会”隆重召开。这是一次令全国仲裁界翘首盼望的盛会,不在于其规模的盛大,而在于其响亮地吹起了中国《仲裁法》修改的号角。《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于1994年8月31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95年9月1日起施行。它施行的这十个年头,是中国仲裁事业从无到有,“一次创业”的十年。十年的发展,仲裁实践已经从“一次创业”进入了“二次创业”的历史性阶段。“一次创业”中取得的成绩等待法律予以认可与体现,“二…  相似文献   

18.
人民法院在审理土地、山林纠纷时,常常碰到一个法律事实——“四固定”,即土地(包括山林)、耕畜、农具、劳动力的固定。该内容最早出现在1959年4月中央政治局上海会议纪要《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中。1961年3月和6月,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和“修正草案”中进一步予以修改和充实。第一次用“四固定”一词进行表述的是1962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其中规定:“原来‘四固定’的土地……  相似文献   

19.
台湾《刑法》对走私罪未作具体规定,有关处理走私犯罪的法律规定在《惩治走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内。该条例于1992年7月29日修正公布施行,共13条。原条例称为《戡乱时期惩治走私条例》,最初于1948年3月13日公布施行,由于原条例属于“动员戡乱时期”法规,所以台湾当局在终止“戡乱时期”后,对《条例》重新进行修正,摘掉了“戡乱时期”的帽子,删除了部分不适用的条款内容,对不适当的提法在文字上也进行了更改(如将“沦陷地区”改为“大陆地区”、将“自由地区”改为“台湾地区”),对部分量刑也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并大幅度提高了罚金的数额。但总的来说,修改的范围不大,《条例》基本上保留了《戡乱时期惩治走私条例》的主要规定。关于走私的基本含义,《条例》第1条作了规定:“为惩治私运‘政府’管制物品或应税物品之进口或出口,特制订本条例”。何谓私运“政府”管制物品或应税物品之进口或出口,《海关缉私条例》(1983年12月28日公布施行)第3条规定:称私运货物进口、出口,谓规避检查、偷漏关税或逃避管制,未经向海关申报而  相似文献   

20.
清末法学家沈家本,在其文集《寄簃文存》中收有“学断”四则,即:《后魏刘辉之狱》、《宋安崇绪之狱》、《宋檀偕之狱》、《宋阿云之狱》。“学断”的意思,是选取古代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而学习断决,即古案今评之意。但沈氏虽选录了四则案例,实际上只对后两则进行了评析,前两则只引录原文而未作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