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现代国家构建的视角看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国家制度的构建是国家崛起的基本政治前提。从本质上讲,上世纪以来中国围绕以现代国家构建而展开的政治实践,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面对新时期的复杂形势,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提出的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改革主张,将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现代国家构建与成长”可以作为人类告别中世纪以来政治发展之“主轴”加以演绎。而且这一进程必须同时以国家职能的范围和国家能力的强度为支点。进行双向的、多维的良性建构。仅就发展取向和未来图景而言.“强国家、大社会”将是现代国家构建之理想形态,它将在防止国家权力对社会权利的侵吞和扼制的同时促进国家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国家所维护的普遍利益和社会所捍卫的特殊利益之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3.
张新光 《理论月刊》2007,4(4):43-45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阈下分析,构建和谐社会反映无产阶级的执政本质和神圣使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质上是逐步消除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和矛盾、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和谐诚信社会建设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这个有着礼仪之邦美誉的国度里,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诚信则是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民主制度是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逻辑的产物,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阶段及其要求是推动和制约农村民主发展的核心机制。然而,在国家推动下建立的农村民主制度,面临着缺乏相应的民主社会基础的难题。本文认为,我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它要求农村社会在国家赋权的基础上形成社会组织的网络,发展社会自治能力,从而与至上而下的国家的直接统治相结合,创造横向的社会认同一体化,从而将农村社会纳入可治理的市民社会中。  相似文献   

6.
张宇 《前沿》2007,(2):170-173
社会是人的总体存在,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总体的现代化,必须由个体———人的现代化来实现。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人是一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根本。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社会是人的集合体,没有人的现代化,便没有社会的现代化。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现代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最完美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最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一堆废纸。可见,要想实现现代化,就需要人们从心理和行为上都具有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素质。我们研究当代的社会心理问题,就是要促进人的现代化,以此推动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社会立法在西方国家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社会立法无论在规模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大的变化,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我国的社会立法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加快社会立法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首要任务,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张君平 《前沿》2010,(13):42-46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构建了一个以法权人格为核心的现代法权理论系统:以自由自我为支点,以平等独立的法权人格之间自由交往的市民社会为载体,以国家宪政为保证。离开自由自我,个人就失去了作为人的普遍性的人格;离开市民社会,独立自由平等法权人格就不会生成;离开现代成熟的国家,个人自由和特殊利益就会与社会文明之普遍性利益和秩序相"分裂",导致市民社会伦理失范,个体之法权利益和人格就不会得以普遍保证。这对我们当今法治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会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先后经历了有限社会管理、全面社会管理和积极福利国家三大发展阶段,其中福利国家时期的社会政策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共时性角度来看,现代福利国家的社会管理又可划分为美国模式、西欧模式和北欧模式,且各具特色与亮点。文章重点对现代社会管理的三大模式及其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并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了借鉴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代动员模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与重要要求。党的社会动员模式经历了传统动员模式、过渡型动员模式与现代动员模式,对应着国家治理的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与现代化三个阶段。现代动员模式在动员主体结构、动员途径和载体、动员目标和背景、动员效果和效率等方面都与传统动员模式有着重大差异。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抗击战中的社会动员体现了现代动员模式在危机治理中的诸多特点,可以作为党的社会动员模式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现代社会危机丛生、当前世界风云变幻,党在领导国家和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动员主体格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和速度、实现网络动员与实体动员互补、加快新技术在社会动员中的运用、将柔性动员与刚性动员相结合等路径完善现代动员模式、提升动员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博 《理论月刊》2015,(3):137-141
上海在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构建的探索上走在全国的前列.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构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模式基本情况的分析,梳理当前中国语境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构建的机科、路径与规范,深入挖掘其现实推广价值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残疾人社会参与标志着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进步,表明了一个国家人文关怀的深化。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它有助于深化和谐社会的民主理念、发展理念和平等理念。围绕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积极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要有效发挥慈善机构的援助作用;三是要构建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一书中,黑格尔发展了关于现代社会的解释。在他的理论中,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对立占据着中心地位,而国家的出现则调和了这种对立。市民社会作为一种制度是理解现代社会的关键。这篇论文主要探讨现代社会的动力学,这种动力机制主要运行在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对黑格尔而言,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是构成现代社会的三重架构。与通常的研究不同,我们试图远离环绕在黑格尔哲学思想上的宏大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并着眼于现代社会的结构性制度,以《法哲学原理》的解读为中心,试图为黑格尔的思想提供一种新的结构性解释。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2,(2):45-45
李斌在《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政治整合乃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在乡村地区的一项重要实践主题。建国后,中共领导的现代国家通过吸纳政治参与、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展开思想宣传劝导等形式,成功地实现了乡村高水平政治整合,因此得以在向乡村社会深入拓展基础性权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有着较为清晰的含义。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市民”是市民社会的主体,这一主体所具有的精神正是现代理性精神;市民社会的实质规定为“一切物质交往”,其行动原则就是物质利益原则;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是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是国家的基础。这样无论是从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看,市民社会所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种多样、竞争、平等、创新的领域,这也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状态。如果能把培育一个真正的市民社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失为一种优选之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既肯定社会对国家的决定作用,又承认国家对社会的反作用,并认为维系国家与社会发展及二者关系的基础在于人民群众。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可以为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启示我们在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时必须坚持社会力量参与、县乡政府负责和以农民群众为本。  相似文献   

17.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与基本目标。构建和谐安定、持续发展的社会,社会资本理论提供了一个极具成效的视角。积极培育、积累与依仗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其建设性潜质,对于社会秩序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勾勒出现代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基本框架。社会与国家在资产阶级时代实现了现实的分离,这种分离的"现代"意义在于:"阶级"取代"等级"成为社会的基本主体;"货币本位"取代"权力本位"成为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代议民主"取代"君主专制"成为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这种分离表现为资产阶级国家日益与社会相异化的趋势,同时预示着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与国家将最终被"自由人联合体"超越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9.
与传统社会相比,我国当今社会形态已经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的一些症状。西方社会学家的风险理论为我们认识、把握“风险社会”提供了研究视角。如何应对来自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自然的风险,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控制和治理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规范,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普世的行为准则。构建以政府诚信为主导、个人诚信为基础、企业诚信为引擎的社会诚信系统是社会良序发展和社会道德风尚的立足之基。夯实社会道德生存基础,应悟鉴中外社会诚信运作模式,健全教育机制,强化思想引导;完善评价体系,严格诚信记载;落实监督程序,严肃失信惩戒,构建一个长效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